吳鴻彬
摘要:不管是在教育教學、學生人格健全、素質全面發(fā)展,班主任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有著積極的引領作用。在此過程中,班主任良好的溝通能力,有效的溝通策略可以為班主任開展各項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本文首先闡述班主任與學生進行溝通時的原則,結合班主任工作實際,分析了班主任與學生的有效溝通的對策,旨在升自身的溝通技巧和能力,以尊重為基礎,拉近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工作效率。
關鍵詞:班主任;低年段學生;有效溝通;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卑嘀魅巫鳛榕c學生關系最為密切的老師能與學生之間有良好的溝通,可以保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有序開展,班主任的自身溝通能力直接影響到師生之間的溝通效果,與和諧師生關系構建密不可分。因此,作為班主任要積極調整與學生的溝通方式方法,和學生和諧相處。
一、班主任與學生進行溝通時的原則
在討論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有效的溝通策略之前,班主任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注意溝通的原則。無論采用何種溝通策略,都需要以原則為基礎,班主任必須要根據(jù)學生自身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教育管理目標制定相對應的溝通策略。
(一)溝通要有針對性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育更趨于個性化,特別是在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下,學生接受的信息越來越多,因此心智更加成熟,思想也更加多元化。另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家庭環(huán)境、文化程度等。因此,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認知水平、理解能力都不同,所以班主任在與學生的溝通中,要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溝通方式,根據(jù)自己的溝通經(jīng)驗和溝通技巧進行有效的溝通。
(二)溝通要有全面性
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部分班主任與學生溝通目的性過于明顯,會直接詢問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忽視對學生的整體考慮,或者當學生出現(xiàn)行為問題時,單純地進行德育教育,沒有結合學生學習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態(tài)度,導致溝通的效果不理想。
(三)要強化溝通的平等性
因此,班主任要給學生足夠的發(fā)言時間,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學生溝通,從而獲取最切實的信息,讓學生在面對班主任時暢所欲言。
二、班主任與低年段學生有效溝通策略
(一)改變傳統(tǒng)的師生觀念
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班主任要把談話看成是一種心與心溝通的過程。與學生的談話交流過程不是教師單方面說教,而是和學生以教育為目的一種良性互動。在交流過程中,要學會換位思考,想學生之所想,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建立和諧的溝通氛圍,才能達到交流,教育的目的。另外,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班主任對待所有學生不能用統(tǒng)一的要求,我們需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合理的分層管理,才能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訴求,開發(fā)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利用情感溝通
在當今時代,如果班主任還對學生進行打壓教育,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班主任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鼓勵和表揚學生,讓學生得到班主任的肯定后更加主動的提升自我,這就是情感交流的魅力所在。對于學生來說,對班主任的依賴性比較高,所以班主任應該發(fā)揮自己的情感力量,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三)學會傾聽學生
溝通是雙向的,一些班主任在與學生交流時,更多的是在說教,而不注重交流,外在表現(xiàn)為沒有耐心在對話過程中傾聽學生的想法。即使聽了,他們也只是帶著批判性地聽著。很多時候,學生還沒說完就批評、指責學生,表達了對學生“恨鐵不成鋼”的失望。這個時候即便學生表達了交流的愿望,也得不到老師的重視,常常被老師隨意的言論和主觀判斷打斷。這樣,交流的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四)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因為學生年齡較小,班主任在與學生溝通時,要用最簡潔明了的語言與學生溝通,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班主任的意圖。如果班主任的講話過于復雜羅嗦,學生往往抓不住重點,導致溝通效果不理想。所以,班主任在與學生的溝通中過程,要及時觀察學生的反應,提高自己的信服度。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犯錯,班主任此時一味地批評指責學生所犯錯誤,是沒有用的。要把“犯錯誤”當做與學生交流的良機,用積極的語言減少學生的逆反心理,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理解和包容,自覺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五) 創(chuàng)造融洽的溝通環(huán)境
溝通的環(huán)境也會影響溝通的效果,一般情況下班主任與學生的溝通是在辦公室或教室。但在這樣的地方,因為會有其他老師和同學在場,所以學生會有心理壓力,很難做到和班主任真誠溝通,所以這種情況下的溝通往往是無效的,一般以班主任說學生聽,學生參與度低。有一部分班主任的性格比較急,特別是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不能及時給予回應,甚至在沉默對待時,會比較急躁,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班主任在和學生溝通時,要選擇合適的環(huán)境,比如相對空曠的操場或走廊,減少無關人員對學生的心理壓力,從而提高溝通的有效性。
(六)發(fā)揮肢體語言的作用
除語言以外的表情、眼神、動作等輔助交流方式我們稱之為肢體語言。在實際交流中,肢體語言可以幫助口頭語言更能讓學生清除班主任表達的情感和態(tài)度。在交流過程中班主任要約束自己,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通過正確的姿態(tài),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對自己的關心。
(七)完善評價體系
在傳統(tǒng)的學生評價體系中,一般把學生的成績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好學生,能讓學生取得好成績的班主任才是好班主任,這就使得班主任與學生的交流過于功利化。學生成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可以利用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內相互評價、班主任評價、任課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豐富評價的元素,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結語
要做到與學生更有效的溝通,班主任就要深刻認識到新課標提出的育人要求,及時轉變傳統(tǒng)的師生觀念,提升自身的溝通技巧和能力,以尊重為基礎,拉近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在教育教學、學生人格健全、素質全面發(fā)展發(fā)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