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
摘要:目的:本課題旨在對臨床、CT影像組學及融合模型預測肝細胞癌分化水平的可行性進行研究。方法 選取在2020年-2021年我院就診的100例HCC患者,將其各歸結于低分化組(n=56)和中分化組(n=26)高分化組(n=18)三個組別,并以此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深入探討,并作出詳細闡述。結果 臨床模型評估高、低分化HCC的效力較高,影像組學模型評估高分化與中、低分化HCC的效能較高,融合模型評估高、低分化HCC的效力較高,價值體現(xiàn)存在(P<0.05)。結論 臨床、CT影像、融合模型是能夠為術前評估HCC分化水平提供有效的輔助工具,在臨床上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肝細胞;癌;細胞分化;影像組學
干細胞癌(HCC)是肝癌的主要組織亞型,占原發(fā)性肝癌的90%,是全世界癌癥相關死亡率的第三大常見因素[1]。對HCC分化水平的分辨主要通過病理組織學檢查評價,因穿刺活檢存在并發(fā)性危害,目前影像學在腫瘤研究領域顯示出新興潛能[2]。本課堂研究臨床、CT影像和融合模型預測HCC分化水平的效力。研究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2020年-2021年我院就診的100例HCC患者,將其各總結于低分化組(n=56)和中分化組(n=26)高分化組(n=18)三個組別,納入實驗標準:①年齡≥18歲;②病理學診斷為HCC,且分化度顯明;③CT檢查前未經任何醫(yī)治,且與穿刺或手術時間距離≤3個月;④CT圖像質量符合診斷要求。
1.2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CT機/Philips Brilliance 64排CT掃描儀[3]。囑患者仰臥,行上腹部軸位CT平掃,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p, 管電流80 mAs, 旋轉時間0.5 s/0.8 s, 層間距0/5 mm, 層厚5 mm。之后經肘前靜脈以2.0~3.0 ml/s流率注射優(yōu)維顯370對比劑(1.0~1.5 ml/kg體質量),分別于開始注射后30~35 s、60~65 s、120 s采集動脈期、門靜脈期、延遲期CT圖像[4]。
1.3.統(tǒng)計學處理
調研中所有數(shù)據(jù)資料均運用SPSS20.0進行專業(yè)分析,當中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數(shù)據(jù)差別比照運用T、x2檢測。計數(shù)數(shù)據(jù)使用百分比(%)代替,若兩組對照結果P<0.05,則說明實驗價值顯現(xiàn)。
2.結果
2.1 臨床資料
三組成員在年齡、性別、GPT、和ALB數(shù)值上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中、低分化組GOT存在顯著差異,中、低分化組PLT存在明顯差別,高分化組與中、低分化組AFP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模型效力
3種模型鑒別中、低分化HCC的效力均一般,臨床模型AUC為0.56,影像組學模型及融合模型的AUC均為0.67(P均>0.05),見表2。其中CT影像組學模型鑒別高、中分化HCC,融合模型鑒別高、低分化HCC的AUC最高,分別為0.82、0.84,與其他模型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3.討論
肝細胞癌是原發(fā)性肝癌最常見的類型,而分化程度決定了HCC侵襲性,正是因為低分化HCC容易發(fā)生轉移,對其有效預測分化程度有助于幫助早期的診斷[5]。綜上所述,本課題研究三種術前預測HCC分化水平模型,在運用新型技術可幫助減少掃描時間并提高了準確率。研究得出,臨床模型評估高、低分化HCC的效力較高,影像組學模型評估高分化與中、低分化HCC的效能較高,融合模型評估高、低分化HCC的效力較高。可作為術前評估HCC分化水平有效的輔助手段,在臨床推廣上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曾鳳霞,劉仁懿,曾輝,陳衛(wèi)國,秦耿耿.臨床、CT影像組學及融合模型預測肝細胞癌分化水平[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21,37(07):1029-1033.
[2] 張加輝,徐麗萍,趙志新,鄭新成,陳峰.基于MR影像組學及臨床特征預測混合型肝癌和腫塊型肝內膽管細胞癌術后生存[J].臨床放射學雜志,2022,41(02):279-283.
[3] 任靜,何泳藍,李源,曹穎,夏晨,金征宇.基于T2加權成像的影像組學特征和臨床特征模型在早期宮頸鱗狀細胞癌深間質浸潤中的診斷價值[J].協(xié)和醫(yī)學雜志,2021,12(05):705-712.
[4] 韓志強.腎細胞癌多層螺旋CT影像診斷結果的臨床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9,26(19):89-90.
[5] 鄧林,高知玲,孫文杰,任濤,楊冠華,高雨佳,邱海靜,陳勇.基于臨床及MRI影像特征的術前肝細胞癌分化水平預測[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2,127(07):499-504.E25030CA-B760-4F99-B7D0-08DEC66747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