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習齋,名顏元,號習齋。清初大儒,思想家、教育家、醫(yī)家。北直隸博野(今河北省博野縣)人。父親幼年過繼于蠡縣朱家,因屢受歧視和虐待,在顏元出生后離家出走,到關外謀生。顏元在朱家長大,但朱翁后來又納妾生子,顏元遂放棄朱家財產(chǎn),自己耕讀教書行醫(yī)為生。朱翁去世后顏元返回博野歸宗。得知自己的父親歿于關外時,年過五十的顏元獨身出關,艱辛備嘗,最終在沈陽附近找到異母妹妹,在父親墳前祭奠后,攜父親神牌回博野,為時人所稱頌。
顏元從小學二程、朱熹,尊陸九淵、王陽明。但經(jīng)歷了明清之變,顏元不滿于當時儒生袖手空談心性的習氣,逐漸與程朱理學決裂。他憤而疾呼:“仙佛之害,止蔽庸人。程朱之害,遍迷賢知?!彼J為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藝,孔子之四教,方是正學。提出“思不如學,學必以習”。此后教授弟子,以及主持南漳書院,都是讓子弟學禮、樂、射、御、書、數(shù)及兵、農(nóng)、錢、谷、水、火、工諸學,廢八股,舉勞作,力戒靜坐空談。他給儒學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有記錄的弟子就有百余人。顏元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現(xiàn)實意義,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兩千年來第一人”。
《顏習齋先生言行錄》是他的弟子記錄其言行所成。其格式仿孔子《論語》,每篇以第一段的主旨為題。邊之藩隨顏習齋學習,時患眼疾,不能讀書而閉門不出。顏習齋對他說,人心是一種時時活動的物體,必須要“習于事”,方能“有所寄”而不至于妄動。所以不能讀書,就去和師友學習其他有益的事情,使自己“心有所寄”。若閉門寂處,“烏得不身日閑而心日妄乎”?
我們講老人退休后要找點事情做,也是要使自己“心有所寄”。每天都想著自己要做的事情,如何去做,如何做得更好,心無雜念,自然就不會有閑時間胡思亂想,于是就可以達到“恬澹靜虛”的境界,少了許多憂思和煩惱。這其實就是在養(yǎng)心。
當然,限于當時的科學水平,顏元只知道“心有所寄”的養(yǎng)心作用,卻不知道“心有所寄”的養(yǎng)身作用。人的生命活動離不開人體激素的分泌調節(jié)作用。我們都知道,人在做事情時和閑坐休息時的激素分泌活動是不一樣的。顯然,“心有所寄”于做事情,人體會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使得血壓上升,血液循環(huán)加快,相關激素分泌增強;而緊張之后的放松,又會使得血壓降低,相關激素的分泌得到調整。“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其實也是養(yǎng)身之道。
希望養(yǎng)生諸君都能“心有所寄”,使身心得養(yǎng),盡終天年。B703C717-737A-47F2-89F2-7EAB0D1E69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