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康
◆摘? 要:隨著測繪的發(fā)展,地形圖測繪逐步邁向全數字化、自動化?,F(xiàn)以泗縣墎集鎮(zhèn)地形圖測繪為研究背景,這種GPS-RTK新方法不僅節(jié)約了人力,而且加快了測圖的進度,在整個測圖過程中,本文就GPS-RTK測量精度問題進行了論證。
◆關鍵詞:GPS-RTK;精度分析
1 測區(qū)概況
墎集鎮(zhèn)位于泗縣東南部(東經117°60′,北緯33°55′),距離縣中心約10km,東于江蘇泗洪交界,南與五河相鄰,全鎮(zhèn)總面積9400m2,東部丘陵崗地,中西部是平原,此地區(qū)屬暖溫帶半溫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該鎮(zhèn)交通便利,房屋居住緊湊。境內南部有許多自然景觀奇石,中部緊靠石梁河(楚漢相爭的西楚霸王城),據《泗縣志》記載,楚漢相爭時霸王駐兵于此,是士兵堆成了這座城池。泗縣墎集鎮(zhèn)能完全體現(xiàn)出安徽北方地形特點(山地偏少,大多平原)。
2 GPS-RTK簡介
2.1GPS-RTK系統(tǒng)組成
GPS-RTK 系統(tǒng)又稱為實時動態(tài)測量系統(tǒng),是GPS測量技術的新一步突破,所達到的測量精度可觀(測區(qū)信號好),一般GPS-RTK由GPS接收裝備、數據傳輸設備和軟件解算系統(tǒng)三部分組成。
2.2GPS-RTK 測量原理
GPS-RTK測量原理是先架設基準站(將相關數據輸入GPS手簿中),接著設置流動站,基準站接收機觀測到的數據通過編碼和調試,將由電臺發(fā)出,而移動站接收機觀測數據的同時,也將接受由電臺傳出的信號,經過解調和平差處理,控制手簿將會得到本站的數據以及精度,一旦精度達到要求,可以將數據進行儲存。
2.3GPS-RTK 測量方式
GPS-RTK 測量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將基準站架設在已知點上,而第二種隨意架設,但地勢比較高的地方,兩者方法互相比較可看出,第一種方法局限性強,并且點位精度要求高,而第二種方法比較靈活,也有利于接收衛(wèi)星信號。
2.4GPS-RTK 測量優(yōu)缺點
隨著測繪的迅速發(fā)展,GPS-RTK系統(tǒng)也日益完善,優(yōu)點也越來越多,例如:耗時短、測站間無需通視、全天候、測量精度高、攜帶方便、易操作等。但是利用GPS-RTK 進行測量時,如果遇到信號不佳或者測區(qū)樹木多等其他因素遮擋,GPS-RTK的測量精度偏低,無法滿足精度要求(浮點解),本文對精度問題進行分析。
3 GPS靜態(tài)控制測量
3.1GPS控制網精度標準及分級
由于控制網的用途不一樣導致了各類GPS網的精度要求不同,用與城市或工程的GPS控制網可根據相鄰點的平均距離和精度分為二、三、四等和一、二級。
3.2布網設計方案
由于網形用途不一,一般有4種基本形式,依次為點連式、邊連式、網連式、邊點式?;谏鲜龇治鰩最愋?,再結合測區(qū)的特點,本文采用邊連式的E級控制網,使用GPS中海達三臺,根據“先整體,后局部”的原則進行布設控制網,且分布均勻,在此基礎上,利用GPS-RTK技術布設圖根控制點。
3.3控制網的設計、選點、埋石
3.3.1導線網的布設符合的規(guī)定
(1)控制點要求分布均勻,且方便GPS-RTK進行加密;
(2)觀測時應該按照表4的基本要求;
(3)為得到某個GPS點坐標時,應于原有控制點進行聯(lián)測(保持在同一參考坐標系下進行),聯(lián)測的總數不得低于3個。
3.3.2選點位的基本要求
(1)點位易于架設儀器,便于施工;
(2)地基狀況良好,不易被人發(fā)現(xiàn)和破壞,易于永久保存;
(3)周邊視野開闊,四周無障礙物;
(4)點位要遠離高大地物和地貌,距離大于300m;
(5)遠離周邊大面積水域或反射電磁波的物體,以免受到影響。
3.3.3埋石規(guī)定
(1)埋石采用現(xiàn)場混泥土灌制,或者用花崗石、青石等堅硬石料制作,須符合相關規(guī)定;
(2)利用舊點時,檢查是否符合同級GPS點的埋石要求;
(3)埋石時要注意隱蔽,防止被人破壞;
(4)埋石結束后,應該上交相應資料;
(5)由于不同的精度要求和埋點條件。
3.4GPS靜態(tài)觀測與記錄
3.4.1外野操作
(1)架設儀器及安裝接收天線等(對中整平),量取天線高(三個方向量取并且取平均值);
(2)開機(按住電源開關按鈕,至到指示燈亮時為止);
(3)觀察接收狀態(tài)。在接收機工作期間,看數據記錄指示燈是否正常,是否有人為或者其他因素的破壞,發(fā)生異常情況要記錄下來;
(4)關機;
(5)收儀器(防止粗心大意,導致儀器漏收現(xiàn)象)。
3.4.2技術要求
(1)在觀測前要校準光學對點器(每天2次),檢查是否有異常;
(2)對中時,要保證對中誤差在3mm以內,天線定向標志線指北,在量天線高時,選擇三個方向進行,當差值大于3mm時,再次進行對中和重新量取,反之,取平均值;
(3)每時段觀測前后各量取天線高一次,取位到1mm,兩次較差不大于3mm,如果超限,查明原因。
3.5數據處理與精度分析
靜態(tài)數據處理
本文利用Trimble Geomatics Office(TGO)軟件進行基線處理,步驟如下:
(1)轉換格式。將GPS采集的數據轉換成RINEX格式并保存;
(2)新建項目。輸入項目名和保存路徑;
(3)導入數據。將轉換數據導入到TGO軟件中;
(4)檢查和修改外業(yè)數據,導入軟件前應檢查天線高、點號和天線類型等,防止出錯;
(5)基線解算。
(6)基線質量控制,解算的質量需要進行評估,如果評估不合格,將進行重新解算(重新解算不合格就要進行重新測量),質量評估指標有RMS、RDOP、同步環(huán)閉合差等;
(7)進行網平差;軟件會自動進行約束平差和無約束平差,宿州泗縣墎集鎮(zhèn)的中央子午線為117°。
(8)根據測量要求,轉換成當地坐標系(北京54坐標系)。
4 GPS-RTK定位精度研究與分析
4.1實驗法評定精度
4.1.1實驗目的
由于GPS-RTK技術運用到地形圖測量是一種新的技術,有很大應用潛力,但是精度一直是備受關注,為了評定GPS-RTK測量精度問題,本文將進行幾組實驗,從而也驗證了本文數據的準確性。
4.1.2實驗思路
本次實驗選取12個點,其中9個點是本文的控制點(點位信號好,空曠),而另外3個點是信號差的點位,將水準測量測得的高程、全站儀測量的坐標和GPS-RTK采集的坐標進行比較,從而驗證GPS-RTK的精度問題。
4.1.3實驗設備
(1)GPS-RTK測量
儀器:中海達V8;數量:2臺;精度要求:平面10mm+1ppm;高程:20mm+2ppm。
(2)水準測量
儀器:DSZ2型自動安平水準儀。
(3)平面測量
儀器:BTS-6082全站儀
4.1.4水準測量
(1)方法與步驟
以TP5點的高程18.97m做為起點,高程基準采用85國家高層基準,最后再次閉合到TP5,如下所示:TP5→TP7→TP4→TP8→TP5→TP2→TP1→TP9→TP6→G c1→Gc2→Gc3→TP5,最后平差得到各點的高程,再和RTK測量的高程比較,從而驗證RTK高程精度,本文按國家三、四等水準點的標準來統(tǒng)一規(guī)定
4.1.5動態(tài)GPS-RTK測量
(1)本實驗將在未知點上架設基準站,分三次測量(平滑10次),取平均值;
4.1.6平面測量
利用全站儀結合本文做的控制點數據,進行測量:
4.1.7數據比較
(1)動態(tài)RTK與水準測量比較,如表16:
(2)動態(tài)GPS-RTK與靜態(tài)GPS測量比較,如表18:
4.2計算中誤差法評定精度
由實驗法可以看出在測量條件極差的情況下,測量誤差特別大,中誤差計算將剔除Gc1、Gc2、Gc3三個點,基于上述實驗,可得下表19:
4.3結果分析
由表14和表16可知:測區(qū)條件良好的條件下GPS-RTK測量成果與水準測量的差值結果在10mm至48mm之間, GPS-RTK測量成果與水準測量的差值結果在10mm至47mm之間,而且點位最大中誤差為3.00。在測區(qū)條件不好的情況下,GPS-RTK采集的碎步點誤差特別大,無法滿足測量精度要求。
5 結論
目前GPS-RTK技術應用于地形圖測繪越來越廣泛。這種技術不但打破了傳統(tǒng)測繪的繁瑣和耗時,而且還降低了測繪過程中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如果遇到信號不佳或者測區(qū)樹木多等其他因素遮擋,GPS-RTK的測量精度偏低,無法滿足精度要求(浮點解)。
參考文獻
[1]李征航,黃勁松.《GPS測量與數據處理》(第二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2]顧孝烈,鮑峰,程效軍.《測量學》(第三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3]徐紹銓,張華海.《GPS測量原理及應用》(第三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