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妮
摘 要:生活適應課是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的一般性課程,也叫做必要性課程。通過課程學習了解生活常識,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逐級遞增的內容因為認知理解的局限性學生感到吃力;普通學校開展活動的受限性讓學生無法在實際情境中去體驗;在家庭訓練中家長因為精力和時間有限,讓孩子真正動手的時候少之又少。學生在生活適應課中因為操作性的活動較少,無法或較難完成預期目標。筆者根據這些問題結合特教班學生的能力和需求經過評估和討論決定在生活適應課上開設烹飪課。
關鍵詞:生活適應;特教班;烹飪課
培智學校生活適應性教育是培養(yǎng)培智生的社會生活能力的教育,讓培智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識和生活技能;學會生活自理和自我保護;能夠認識社會,學習并掌握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1.認知理解不足與日益加深的課程之間的矛盾
筆者所帶的特教班五年級的學生,主要障礙類型為孤獨癥和多種障礙。5個孤獨癥學生有4個有語言,能進行簡單的對話交流,有1個無法進行語言交流靠肢體語言會聽日常簡單的幾個指令。其中2個有較嚴重的情緒行為問題,有1個因為指令性差,經常出現(xiàn)偏激行為需要家長陪讀。多種障礙的4個學生中,有2個無法用語言交流,幾乎發(fā)不出清晰的語音。有2個學生發(fā)音吐字不清,能進行簡單的對話交流。學生的障礙特征決定了他們認知理解上的缺陷。隨著年級遞增,課程內容進一步加深。學生認知理解出現(xiàn)斷層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我們如何跳出認知理解的缺陷和不足進行相對有效的缺陷補償是筆者思考的一個方向。
2.特教特辦與普通學校統(tǒng)一管理之間的矛盾
黨的十七大提出“關心特殊教育”黨的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黨的十九大提出“辦好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支持。特殊教育是根據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或特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受教育者的潛能,使他們增長知識獲得技能。擁有良好品德,提高適應能力的一種教育。面對越來越復雜的障礙類型,特教教師自身專業(yè)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這與特教同行交流研討的機會少有一定關系。特教班在小學統(tǒng)一管理下環(huán)境支撐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指令性差教師配比不足等客觀條件影響,導致特教班學生活動場地也很小。
3.家長精力、時間有限與學生需要耐心、反復操作練習之間的矛盾
據筆者觀察了解到,特教班家長在學生小的時候投入很多精力、物力帶孩子去做專業(yè)的康復機構去做康復。等到孩子升入小學進入特教班,許多家庭都選擇孕育第二個孩子。家長的時間和精力被家里的弟弟妹妹分散了。很難像以前那樣耐心地引導孩子,讓孩子繼續(xù)做家庭康復或者是專業(yè)的康復個訓課。沒有家長的有意識有目的性的引導,學生在家庭康復、家庭練習這塊缺乏實質性的進步。
二、解決問題對應的策略和方法
特教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進而對生活適應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家庭成員的增加使得學生父母沒有像小時候那樣有較多的時間精力引導特殊孩子。為了快速完成家務家長一般很少讓學生參與進來。這樣長期以往對學生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毫無幫助。這違背了特殊教育的要旨即根據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教育要求,通過特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獲得技能,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綜合以上要素我們在社會適應課中加入烹飪課。我們是小學里附設的特教班,原來規(guī)劃里沒有用于做小廚房的教室。我們共有兩間教室,一間用做資源教室,另外一間就是教室。一開始我們自備廚具和食材帶領學生在生活適應課做烹飪活動。面對新奇的課程形式學生們興趣大幅度提高。課程的最后是全班同學分享美食的環(huán)節(jié)。這是大家最期待的環(huán)節(jié)。經過兩次烹飪活動課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上烹飪課。如何能利用烹飪課讓課程得到更多的拓展和延伸?筆者采用“任務卡”讓學生輪流買購物清單上的材料??紤]到班上有嚴重情緒行為的學生,我們向學校申請了一個移動櫥柜,一些常用的廚具。在確保安全地前提下逐步開展烹飪活動。烹飪活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教師和家長一起自備所需的廚具、餐具和食材。這一階段的活動實施結合了學生的需求和喜好,嘗試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課堂上師生共同確立美食的主題,家庭訓練中指導家長帶領學生去選購食材。烹飪課上根據學生的動手能力 和具體情況安排相應的任務。
第二階段
根據實際情況向學校申請“移動小廚房”移動小廚房包含常用的廚具,“移動小廚房”用水這塊沒能解決,需要另外準備。食材準備由家長提前備好,學生參與食材清洗、切菜、炒菜等環(huán)節(jié),整理環(huán)節(jié)繁復而冗長。
第三階段
在不斷的嘗試和反思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特教班學生在烹飪課中參與的積極性較高,但是指令性卻沒那么好,其中有一個孤獨癥的學生是有家長陪同的特別興奮,他也伴有相對嚴重的多動癥。由于學生指令性差所以課堂相對就比較混亂。之后的活動設計緊緊圍繞“小步子,多形式、重復做”的思路。堅持個別化指導,同時指導和鼓勵家長讓學生在家里參與到廚房工作中。
三、認清客觀事實,細微的進步就是前進的動力
筆者是從學齡前康復教育跨越到義務教育階段的特教工作。特殊兒童他首先是兒童,他們有著兒童發(fā)展的一般性規(guī)律,其次我們要從他們的差異性上利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進行缺陷補償。學齡前特殊兒童可塑性就更強。大齡特殊兒童生理年齡在增長可是他們的心智年齡或者某一方面的能力可能還停留在學齡前的階段。所以擺正心態(tài)是特教老師和家長們很重要的一個工作。我們要繼續(xù)堅持通過練習一點一點的提高特殊孩子們的技能,但是又不能操之過急。所以說認清客觀事實,堅持行動不放棄!細微的進步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四、結語
培智生,是一個需要更多關注的特殊社會群體。他們的教育問題,是社會的重要課題。對培智生的教育,更多地側重于其生活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教育環(huán)境與教育策略,是培智生取得學習成果的重要依靠。最合適的教學策略,必定無法脫離培智生的個體特性。了解培智生,重視培智生的生活適應能力教育,優(yōu)化培智教育策略,對滿足培智生的終身發(fā)展需要,具有奠定基礎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崔吟雪 . 淺談培智學校生活適應課的教學策略 [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1):168.
[2] 葉鳳萍 . 談如何提高培智學校生活適應課課堂實效 [J]. 課堂內外·教師版·初等教育,2020(1):16.36FCC155-06AD-4478-8EFE-16A632922A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