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禾
承認思想和立場有“代溝”、跨文化后還有理解上的“鴻溝”并不難,難的是因為“代際差異”和“國際距離”而發(fā)現(xiàn)仍然健在的這好幾代人,曾經擁有的共識可能被無情淘汰,甚至很多精英們殫精竭慮的建設努力,仿佛都已白費或跑錯方向。明明是要面對必須辨明是非的歷史性艱難問題,卻漸漸可能被解釋成“父與子”沖突的老故事、或誰更擅長的新游戲。
近期讀到當代學者金觀濤一生思考的結晶大作《軸心文明與現(xiàn)代社會》,被一些年輕論者說成是“方法論和分析思路還是太80年代”,史料太舊、史觀太老。對此,我感覺自己一定會“選邊站”,承認自己也是偏愛和永遠迫切需要這類“宏大敘事”和“大歷史觀”的讀者,正如這位學者所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大歷史,它蘊含了那個時代的偏見和希望?!彪m然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周圍安全有保障,但人類生活世界一直是客觀存在各種越界“重大問題”的。如何面對和處理國內和國際社會不斷出現(xiàn)的大小“沉疴”?相比媒體常吹的新技術前景和新“牛人”神腦,相比冰冷的悲觀主義和厭世情緒,不斷學習中外“他者”的新知和提升理性的思考,讓自己擁有堅定可信的超越式全景視野,才是無可替代的現(xiàn)代人最值得享受的精神生活。
金觀濤是當代中國為數(shù)不多、能夠真正跨越文理、跨越中西、并且樂在其中的研究者。由于擅長文理結合、嚴密論證,所以其每本著作的具體研究過程都非常復雜,閱讀并不輕松;但它們最后的立論又如看到數(shù)學題艱苦推論后的結果,總是清晰簡潔、邏輯自洽,文字與表格結合呈現(xiàn)、堅定有力。這對很多文科學者而言,尤其珍貴。
比如金觀濤寫道:2019年4月全球多位科學家同時公布了黑洞的照片,這張照片是由200多名科研人員歷時十余年,從四大洲八個觀測點“捕獲”的視覺證據(jù)、證實了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廣義相對論對黑洞存在的預見。記得當媒體和科技界群體歡呼這了不起的進步時,我也確實以為他們是拍到了星球某處存在“黑洞”的客觀真實影像。而金觀濤則明確地宣布:從真實性角度講,這就是一個符號,或者說是一個數(shù)學真實。
“事實上,黑洞是一個時空奇異點(spacetime singularity),它是符號真實(數(shù)學真實)而不是經驗真實。所謂黑洞照片‘捕獲的僅僅是黑洞邊緣的光環(huán)。我們在看黑洞照片時,混淆了數(shù)學真實和經驗真實?;蛟S科學家在拿出照片時是知道這一點的。問題的關鍵在于:社會大眾對這種混淆毫無感覺?!彼f的這類“實情”其實很普遍,需要跨越文理的高人點破真相。今天很多文科學者和普通讀者,常會被滿頁數(shù)字表格和費解術語所“屏蔽”,仿佛不學會這樣的最新方法和前沿技術,基本就是低智商和無權發(fā)聲,更不用說自己確實不能辨識各種“黑洞”的數(shù)學真實和經驗真實差異。
不僅如此,金觀濤還進一步追問:“黑洞作為數(shù)學真實是存在的,為什么同樣作為符號的上帝不存在呢?”換言之,如果只承認“黑洞”的可被證實、不承認同是“符號真實”的各種文明的終極信仰和道德原則的真實性,就是自相矛盾。他把這個科學與人文的同臺對壘講得大膽又尖銳,直接敲打了目前文科和社科研究中的科技思維濫用,同時也警示了20世紀以來“門檻很高”、唬人厲害的語言哲學。“根據(jù)20世紀語言哲學,符號的真實性必須來自于經驗,否則便無意義。這種意識已經深入人文、社會和宗教領域。數(shù)學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自然語言是另一種符號系統(tǒng)。而在很多哲學家看來,閱讀自然語言文本時,必須嚴格區(qū)分純符號和代表經驗對象的符號。前者不是真實的,后者才是真實的?!@種20世紀人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正是造成今日各種思想困境的根源?!?/p>
文字的發(fā)明是文明起源的關鍵。人類通過語言(即符號系統(tǒng))可以總結歷史經驗和把握世界。20世紀的語言哲學強調要研究“什么是符號”,金觀濤將之比方為“魚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水里,不可能認識到水給其帶來了怎樣的限制,而人類之所以知道自己和魚的生活有什么差別,是因為人可以站在水的外面看魚?!彼哉軐W的語言學轉向正如一直生活在水里的魚可以躍出水面觀看自己生存的世界??上У氖?,這個轉向現(xiàn)在卻導向了一場禁錮人思想的革命。因為語言哲學以“真實性”為由、日益成為唯科學才真、科學方法至上的分析哲學,“其在徹底取消形而上學的同時,還將人文和道德排除在哲學之外?!?/p>
金觀濤還以當下最熱門的“用數(shù)據(jù)說話”為例,指出近年來“大數(shù)據(jù)”和真相差不多畫上了等號。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數(shù)據(jù)”發(fā)揮的奇怪作用就是那些即時更新、看似精確的數(shù)據(jù)在試圖幫助人們看清疫情趨勢的時候,也可能扭曲事實和讓人麻木無語。因為無論是疫情、自然災害還是戰(zhàn)場,各種表面精確的病患或傷亡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其實包含著大量不確定性和無法自動整合的內容?!皵?shù)字的精確性更多存在于純數(shù)學領域內?!币咔閹淼纳缛盒睦碜兓?、階層生態(tài)破壞和觀念迅速變革等,是無法用數(shù)學的方法進行統(tǒng)計的;同時,數(shù)據(jù)信息全球共享背景下,各國各地的不同大數(shù)據(jù)背后,還隱藏著不同文化、制度和傳染病互動的不同模式。
從“黑洞”照片的“符號之真”,到疫情數(shù)據(jù)的“經驗之真”缺席,我們確實都不難看到今天是所謂“真相缺失”的“無事實”時代。在英國學者赫克托·麥克唐納的新著《后真相時代》成為暢銷書之際,類似《軸心文明與現(xiàn)代社會》這樣的巨著也同步地在發(fā)出中國的學術聲音。極簡地講,金觀濤認為:真實性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也是其在科學、政治社會和哲學領域進行探索的認識論基石。傳統(tǒng)社會的真實性一直包含三個層次:事實、價值和終極關懷的真實性。人一直是這三種真實性的載體。
現(xiàn)代科技的井噴式發(fā)展和人文真知的相對“滯后”,讓我們普遍擁有了“舊的已去、新的未到”的真相崩潰體驗。但其實,科學和人文研究中的現(xiàn)代清流也一直在努力。比如金觀濤已經清楚地提醒人們:現(xiàn)代的真實性可能更為復雜多層和更難獲得。因為真實性存在不同領域,每個領域的真實性都有經驗和符號兩個層次。如科學真實(普遍可重復)、社會真實(對部分人可重復)和個人真實(對個人可重復)。不同領域的真實性不一定相交,跨界的真實性標準并不相同。
作為讀者或相關學者,無論你我是否認同他的這種歸納總結和層次關系解釋,都會同意他所說的,事實、真實或真相是一直客觀存在的,只不過今天我們了解它們的時候要注意“真實性”這個古老的人類語言符號及內涵已經變得十分復雜了;我們獲得真實性(無論是作為認識對象還是作為認識方法)的難度已明顯增加了,但這不應成為我們重視真實性的障礙和放棄相關責任的借口。相反,真實性對建設現(xiàn)代社會和成為現(xiàn)代人的必要性也同樣提升,希望認清真相和愿意參與發(fā)現(xiàn)復雜事實的需求和意愿更加廣泛。無論是傳統(tǒng)“眼見為實”的簡單真實性,還是現(xiàn)代科技與人文共助的復雜真實性,都永遠是生活的剛需。畢竟人們只有在真實可信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才能擁有人的尊嚴和普遍滿意的生活。43D23B34-2C88-4BF9-9FA1-9DF11292CF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