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安紅 by Li An'hong
(天津美術學院雕塑系副教授)
雕塑與時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雕塑離不開時間,時間是永不歇工的雕刻師,一直在雕琢作品。作品留下作者與時間共同雕琢的痕跡。這種痕跡是作者對客觀物象改造與表達思想觀念的體現(xiàn),也是物質材料通過藝術家構思加工、經過長時間的打磨后,升華為精神產品的必要方式。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雕塑討論形體的起伏,是古代雕塑家思考的主題。然而,空間和時間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物的兩個屬性,關于雕塑中時間因素的藝術討論則相對薄弱。在這里,筆者從雕塑中的時間、時間中的雕塑兩方面,用案例進行簡略的歸納分析,來詮釋雕塑與時間的意涵與關系。
《晉祠彩塑侍女》
《日晷》
隋建國《時間的形狀》
《圖拉真紀念柱》及局部
時間主觀作用于物質,物質變成為雕塑。視覺感受之中時間是流動的,不斷變化的。人類經歷的歷史關鍵節(jié)點或重要時刻,總能通過雕塑這種物質材料保留歷史瞬間,讓時間停止,讓時間駐足經典雕塑作品之中。太原晉祠最著名的建筑為圣母殿,圣母殿存有彩塑侍女若干,造型生動,情態(tài)各異,是宮廷朝會片段的精彩瞬間。侍女塑像在空間中凝固成永恒,年代久遠的彩塑出現(xiàn)斑駁的裂紋。曾經鮮艷的漆面也出現(xiàn)色澤的衰退,如此細微變化都能讓我們感受到時間逝去。這種自然歲月的痕跡,留下了時間印跡。給觀者心理上獲得宋朝宮廷朝會片段“時間靜止”的效果,時間的凝固成為雕塑的永恒,動態(tài)完美成為雕塑永恒的魅力,是后世民間彩塑藝術的典范。
雕塑的本質是時間,而不是空間。因為,當我們認為雕塑只是關于空間的藝術,其實是把觀看者自己排除在外,在客觀地看一個雕塑??墒聦嵣希谟^看雕塑或者創(chuàng)作雕塑時,時間一直在場。根據(jù)康德哲學,時間是一切直觀和現(xiàn)象的基礎,是先驗的存在;任何一個人出生后,必須在時間的坐標上來認識這個世界。
由此,“物體最致命的東西,就是它的時間?!痹谂nD的數(shù)學模型中,時間就是一根無限長的線,如果我們以坐標的形式來表現(xiàn)動態(tài)的時間,那它就是以單純的有方向的曲線形態(tài)展現(xiàn)出來。而霍金根據(j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他的理論中虛擬出了時間的形狀。
如果以時間作為重新看待雕塑的線索和創(chuàng)作雕塑的元素,如何理解時間中的雕塑形態(tài)?
遠古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一種計時神器是最早將時間實體化的嘗試,以石和銅的材質造就的“日晷”“沙漏”“鐘表”就是一件時間主題的雕塑作品。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大量的實驗證實,時間和空間是非常復雜地相互糾纏在一起。人們不能僅僅塑造空間而不涉及時間,時間只能往一個方向前進,這樣就有了時間的形狀。
雕塑家隋建國長期對空間與時間的屬性進行實物化的實驗。2006 年12月25 號他用一根很小的不銹鋼條沾下了第一滴油漆,每天蘸漆一到兩下,漆干了就可以蘸第二次,并進行時間記錄,油漆的形狀由此一天天開始變大。該實驗至今已展現(xiàn)出籃球體積大小的水滴造型。藝術家將作品與自己的生命周期相聯(lián)系起來,作品與生命時間同行,藝術性的展現(xiàn)出時間的形狀。
時間的持續(xù)性特征,也激發(fā)了藝術家更多藝術性表現(xiàn)時間的可能性,瞬間、間歇、持續(xù)等等的藝術性的時間形狀。美國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他創(chuàng)作的動態(tài)雕塑是將雕塑與動態(tài)結合并導入“時間”要素的雕塑。時間因素提升到了一個超越性的關鍵位置。運動的藝術形象有兩面,一面是客體,即藝術形象本身,它可以變化這個客體相對位置,另一面涉及整體,表現(xiàn)其絕對變化。位置屬于空間范疇,而變化的整體屬于時間范疇。在這里時間是一種持續(xù)表現(xiàn),是每個運動形象的組合。
按時間順序,展現(xiàn)事件進程也是時間中雕塑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例如;古羅馬《圖拉真紀念柱》展示圖拉真在戰(zhàn)爭中獲得勝利的系列場景。它所呈現(xiàn)的時間是對過去記憶或主觀片段性的組合的時間描繪。指向雕塑主體的一種時間性,雕塑的時間在這里演化成多場景、多畫面敘述方式。
總之,探究雕塑的時間與時間中的雕塑這一命題,能改變雕塑的固有定義,以及拓展雕塑的內涵和外延。雕塑、時間之間的相互參照,藝術性表達時間的過程、效果、等等結果迥異。經由時間,個體生命經驗被駐留下來,有限的個體生命變成了永恒;經由藝術,個體生命感受到時間的價值。也許有人看到了時間,有人看到了自己。在當今數(shù)字化、虛擬化的時代中,為人們在繁雜社會中找到新的觀看和感受世界的維度提供了新的坐標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