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蓉平
融合,即通過一個載體,將不同的要素相互關(guān)聯(lián),使其相互依存,形成一個共同體。據(jù)筆者調(diào)查,當下的小學高年級教學中,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古詩詞。學生和詩詞之間,如同隔著一層云霧,每天的誦讀課,學生搖頭晃腦,雖然朗朗上口,卻只知其意,遠不能體會古詩詞之美。教學中,教師只有將古詩詞與學生生活融合,才能將詩詞美與學生的自我認知聯(lián)結(jié),在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促進他們自我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培育屬于中國少年的精神氣質(zhì)。
1.與學生的個性心理相融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個性心理,借助真實具體的事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古詩詞的魅力,促其生發(fā)內(nèi)在情感,激發(fā)其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不少學生喜歡追星,花費大量時間為偶像建立手賬本。筆者順勢給他們講了古人“追星”的故事:葛清崇拜白居易,竟然將白居易三十多首詩詞刻遍身體,全身就像一塊流動的詩板,這也是“白舍人行詩圖”的由來。這種行為雖不可取,卻令人真切地感受到“白詩”的魅力之大。“旗亭畫壁”的故事、葛清文身的癡舉,能讓年少的學生意識到詩詞的風流婉轉(zhuǎn)、萬古飄香。
學生也很喜歡歷史中的英雄人物。課堂上,筆者有意識地結(jié)合歷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引出他們創(chuàng)作或與他們相關(guān)的古詩詞,如岳飛的《滿江紅》、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學生在欽佩英雄的同時,自然生發(fā)出探求古詩詞內(nèi)涵的興趣。
2.與學生的審美情感融合。以音樂為支架,學生不僅更容易理解詩詞中的情味,還能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將個體的情感融合在詩詞意境中,在輕松自如、饒有興味中感受詩詞獨特的韻律之美。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前,筆者播放音樂《煙花三月》,然后詢問學生想起一首什么詩。學生會立即將詞曲、畫面與詩句建立聯(lián)系。學生通過音樂和歌詞,體悟到音樂的情感與古詩內(nèi)在情感的相通:原來,一次送別可能會孕育出一首詩或一首歌。這也正是詩意生活的根本性源泉。很多詩詞都有化用或者直接譜曲的音樂版,如張繼的《楓橋夜泊》、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李商隱的《春雨》等,都有以古詩為背景的現(xiàn)代歌曲。將這些音樂引入課堂,學生在音樂的浸潤中與詩詞發(fā)生審美性聯(lián)結(jié),完成個體與經(jīng)典詩詞的審美融合,從而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獲得審美體驗。
詩詞與繪畫具有相似的對意境和氣韻的追求。教師可以將古詩詞與繪畫藝術(shù)相結(jié)合,還原古詩的畫面和意境。統(tǒng)編教材中的詩詞插圖精美雅致,古風古韻。課堂上,筆者利用動畫模擬技術(shù),將李白筆下“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所描述的浣衣女勞作的過程演繹出來;或向?qū)W生展示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聲勢;也可以依詩繪圖,根據(jù)詩詞呈現(xiàn)的畫面,為每一句詩配上一幅圖,從而喚醒學生腦海中的想象,把學生帶入詩歌營造的美好情境,促進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學生通過具象化的方式理解抽象的意境、意蘊,與詩詞蘊含的情感或道理產(chǎn)生共鳴,潛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與感染。這是一個主動發(fā)現(xiàn)自我、完善自我的美育過程。
1.開展游學活動。筆者帶著學生在春游時吟誦《詠柳》《春日》,在雪花飛揚中吟誦《沁園春·雪》《江雪》,在蕭瑟秋日體會《山居秋暝》《登高》……教師指導學生以審美姿態(tài)融身自然,沉浸自然,有助于凈化學生心靈,進而讓學生“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體會山水詩歌的文化魅力。
2.體悟自然山水風景與人的聯(lián)系。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筆者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對高樓意象進行理解:你有過登高望遠的經(jīng)歷嗎?登上高樓,你會有什么感覺?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出登高望遠,尤其是倚樓憑欄,能引發(fā)人的不同情緒:或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情調(diào),或離愁別思、思古懷今的幽情。
1.與時代背景相融合?!霸娖钪矏蹏?,長歌浩嘆赤子情?!?教學五年級上冊《示兒》《題臨安邸》兩首詩時,筆者引導學生對比南宋和北宋的地圖,讓學生從版圖的縮減中感受國土淪陷帶給陸游的“悲”:“悲”像岳飛那樣為國捐軀的英雄將領(lǐng),“悲”朝廷不顧百姓安危終日花天酒地,“悲”自己一生都未見到祖國統(tǒng)一。學習王昌齡的《出塞》,當學生看到唐朝地圖中邊塞的位置,了解將士們分別來自遙遠的廣東、河南、河北,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塞外路途的遙遠,朗誦的節(jié)奏立即發(fā)生變化——“萬里/長征/人未還”,讀出一種萬里之遙的滄涼。
詩亦可言志。筆者在教學《墨梅》《石灰吟》等詠物詩時,讓學生辨析體會:為什么詩人要贊美梅花、石灰?你能說出當代具有墨梅、石灰風骨的人嗎?學生在討論交流、反復吟誦中,潛移默化地體會詩句所承載的精神品質(zhì)、審美情趣和生活態(tài)度,從而根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種下傳統(tǒng)美德的種子。
2.與社會交往相融合??鬃诱J為詩歌具有交際功用,他認為詩“可以群”。與人交往,說一些欣賞、贊美、鼓勵的話,有利于雙方的順暢溝通。筆者向?qū)W生出示李白的《贈孟浩然》,并告訴學生,這是李白向孟浩然表達自己的贊賞之情的詩篇,你們從中讀出了什么?學生興致勃勃地討論:蔑視權(quán)貴、詩名遠播的李白,在志同道合的兄長面前,卻無比謙恭。詩中有一種真誠、感恩、樸素的深情厚誼。李白用28個字,具體描繪了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成就了對孟浩然的贊美,也成就了李白人格的偉大。
教師乘機問同學:如果想贊美媽媽,你會怎么說?學生立即活躍起來,一改以往表面浮夸的陳詞濫調(diào),而是想到了媽媽的內(nèi)在與神韻之美。有的想到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有的想到了“腹有詩書氣自華”“唯有牡丹真國色”,還有的想到了“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朋友交往中的送別詩古來有之。筆者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李白不直接抒發(fā)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戀,而要借景抒發(fā)自己的離別之情呢?學生聯(lián)系生活,回答非常精彩:有的說是為了不讓孟浩然難過,不影響他的心情;有的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筆者及時給予學生肯定。今人傳承古人,不僅傳承了語言上的精練與表達方式的含蓄,同時也傳承了我們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的家國情懷。
3.與學生生活相融合。筆者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和化用古詩詞:在作文中引用古詩,讓文章有高雅古典的美;像白居易那樣邀約同學,讓每一個日子充滿詩意和情趣;就詩詞中描繪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主題活動,培育屬于中國少年積極向上的精神氣質(zhì)……
這些詩詞教學融合策略不但將學生的表達引向恰當、樸實與深刻,也將其審美引向更高更深處,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汶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