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雄鷹
記憶中,在通州古城魚市口有一家黑白鐵門市部,地處北大街南口路西,往北緊挨著一家醫(yī)院,距離鼓樓50多米,是一間東西向的筒子房,面積大約有30多平方米。這一帶曾經(jīng)拍攝過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的場景。
我以前上學或上街買東西,或到東大街郵局寄信和寄取包裹,路過那個門市部時,喜歡停住腳步,看師傅們“叮叮當當”地干活。
有一次,我的拐杖壞了,路過門市部時,想要一小塊白鐵下腳料修理拐杖用。周寬師傅得知后,拿過我的拐杖,三下五除二就給修好了。后來他跟我說:“我們這個門市部是通縣五金廠第一門市部。以后你的拐杖再壞了還來找我,免費給你修?!?/p>
一來二去地我和門市部的師傅們混熟了,從他們的介紹中得知,門市部除了修理活外,還根據(jù)顧客需求,用白鐵板或黑鐵板制作水桶、提桶、油抽子、漏斗、白鐵盆、魚缸、噴壺、土簸箕、經(jīng)濟爐、煙囪等,其中大部分都是用白鐵板制作的。
生于1875年的歷史學家齊如山先生所著《北京三百六十行》記載:“專做鐵壺、鐵盆、鐵罐等器。從前此行甚微,只焊鐵鎖皮、銅器等等而已,因無論中外鐵匠,絕對不管焊活也。自馬口鐵、倭鉛鐵輸入中國后,用以做成各種器皿,這種手藝始行發(fā)達,近來滿街都是焊洋鐵壺之人矣。”如此看來,這個行當歷史悠久,并且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1975年春季,我被分配到縣五金廠白鐵車間工作,成了一名鈑金工。我們車間主要生產(chǎn)白鐵水壺、白鐵水桶和油抽子,趕上秋末冬初,還要加工一些煙囪、彎頭和三通。沒過幾年,周寬師傅也從門市部回到了廠里,去了黑鐵車間。黑鐵車間的活忙不過來時,廠里還從我們車間抽調(diào)技術好的工人去支援。
從車間老師傅那里得知,在廠門市部工作的人,技術不僅要全面,而且手藝要好。因為那里的活繁雜,有的做起來比較難。日常要修理的有搪瓷制品、鋁制品、黑白鐵制品、銅制品等,此外還要按顧客的需求做很多雜活。門市部的工人并不是完全固定的,趕上門市部接到的活忙不過來,廠里就會臨時安排工人去幫忙。
門市部用的工具很多,有煤球爐子、銅烙鐵、鏹水(鹽酸)、焊錫條、盒尺、鐵圓規(guī)、劃針、扁鏟、沖子、漏子、老虎鉗子、工作臺、電焊機和氣焊設備等。
焊錫條是常用的材料,它是把錫錠和鉛錠用大鐵鍋加熱熔化勾兌而成的,我在白鐵車間時可沒少干這活。具體方法是這樣的,先要用山西大同塊生火,爐子是用大鐵桶自制的,爐火燒旺以后,在爐子上坐上專用鐵鍋,并把錫錠放入鐵鍋內(nèi),等錫錠完全熔化后,再把鉛錠放進去,用大鐵勺子慢慢攪拌錫水,勾兌合適了,要把沒有熔化的鉛錠拿出來下次再用。勾兌好的錫水必須不脆不粘才符合要求。
搪瓷制品、黑白鐵制品和銅制品修理,大部分需要用錫焊。比如,搪瓷臉盆的底部有窟窿眼兒漏水了,要用焊錫焊好。
如果盆底壞得嚴重,無法用錫焊修好,就只有換盆底了。其方法是用彎頭鐵剪子把損壞的盆底整個剪下來,再用方錘和拐砧子將底圈敲打出立式邊緣,用鋼鋸條把邊緣刮干凈。還要量好尺寸,用鐵圓規(guī)在白鐵板上畫一個比盆底稍大一點兒的圓形,再用鐵剪子剪下來,然后用方錘和拐砧子敲打出扣縫,用單角咬口的方法,把白鐵盆底咬合在搪瓷盆底上。此外還要用鋼鋸條把盆底內(nèi)側(cè)咬合的地方反復刮干凈,露出黑鐵鐵面,便于錫焊。錫焊前也是分別使用生鏹水和熟鏹水,再用焊錫焊實,用棉絲擦干凈,換盆底就完成了。
在門市部內(nèi),除了工作臺和各種工具,墻上還掛滿了蝦米彎、彎頭、水壺、白鐵盆等制作樣板,其中白鐵盆樣板分為大、中、小號三種。以前,老百姓洗衣裳,要雙手端著大木盆或黑鐵盆,里面放著搓板、小板凳、肥皂和要洗的衣裳,來到公用自來水附近洗。木盆和黑鐵盆都比較沉,尤其是到了冬季木盆容易干裂,于是,許多人就到門市部定做白鐵盆。
住平房的人家做飯、冬季取暖曾經(jīng)都用煤球爐子,老北京人早起有空腹喝茶的習慣,因用水汆子燒開水比水壺快,所以第一壺茶多半是用水汆子燒的開水沏的。人們往往把水汆子倒入自來水放到爐子內(nèi),不大工夫水就燒開了,先用開水沏上一壺茶悶上。然后再把水壺灌滿水,放爐子上慢慢燒開。
還有的顧客拿著薄銅板來做煙盒,這種煙盒形狀扁圓,上口有推拉蓋,用來裝煙葉。那時抽煙葉的人都備有三樣:火柴或汽油打火機、煙袋或卷煙紙、煙盒。也有的人喜歡用馬口鐵板或白鐵板做的煙盒。誰要有了這樣的煙盒,那是很讓人羨慕的。
昔日,家家都用鋁壺、鋁鍋、鋁盆等鋁制品,一旦有了窟窿眼兒無法使用了,就送到門市部修理。修理鋁壺時,如果鋁壺底部的窟窿眼兒很小,師傅們就會用鋁鉚釘把窟窿眼兒堵上。如果底部損壞的范圍較大,無法簡單修理,就要更換新壺底。更換新壺底時,先要把壞的壺底剪掉,再用剪好的鋁板與鋁壺均勻地咬合在一起。以后有了沖壓成型的鋁壺底,把這樣的壺底和鋁壺咬合在一起,不僅外觀好看,而且還增加了鋁壺的盛水量。
除了黑白鐵加工門市部,在城鄉(xiāng)還能看到挑著擔子、推著獨輪車或騎著自行車干黑白鐵活計的民間老手藝人,他們整天走街串巷為一家人的生計奔忙。他們的辛勞,也彌補了老百姓生活用品種類繁雜、工廠無法成批生產(chǎn)的缺憾,為城鄉(xiāng)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提供了很多便利,尤其是在修舊利廢方面。
那些“焊洋鐵壺的”,不正是在“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為大家守護著那份居家過日子的良好品質(zhì)嗎?
現(xiàn)如今,我們生活中使用的各種金屬桶、盆,燒水用的水壺等用具都已經(jīng)被塑料、不銹鋼所代替;煤球爐子也已經(jīng)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那些與黑白鐵有關的鐵爐子、煙囪、彎頭、土簸箕等,理所當然地越來越少了。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經(jīng)熟悉的手藝人“叮叮當當”忙活的聲音也隨著歲月漸漸遠去……在時代前進的腳步中,消失的手藝又何止“焊洋鐵壺的”呢?
曾經(jīng)的魚市口,早已是高樓林立,每當路過那里,我總會想到曾經(jīng)的黑白鐵加工門市部,耳畔仿佛重又響起“叮叮當當”的敲打聲。在黑白鐵手藝人的敲打聲中,既有老通州人難忘的日子,更有那些手藝人生活的快樂和艱辛。如今,那“叮叮當當”的聲音有了新的去處,它已經(jīng)變成一曲時間的旋律,溫馨地回蕩在親臨者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