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果平
鴨肉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也非常適合于清補,其中以金秋時節(jié)的鴨子最為鮮嫩肥美,是葷食中的第一滋補佳品。
中醫(yī)學認為,鴨肉味甘、微咸,性涼,歸脾、胃、肺、腎經(jīng),具有滋陰補虛、養(yǎng)胃生津、健脾化濕、利尿消腫之功效,對陰虛陽亢引起的癆熱骨蒸、頭暈頭痛、食欲不振、口渴咽干、小便不利、大便燥結(jié)、干咳少痰等癥均有一定的食療功用。根據(jù)中醫(yī)“熱者寒之”的原則,鴨肉特別適合于上火、內(nèi)有虛熱者食用;同時,還適宜于產(chǎn)后、病后體虛、盜汗、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糖尿病、肝硬化腹水、肺結(jié)核、慢性腎炎浮腫以及癌癥患者放化療后食用。
但食用鴨肉也有注意事項:首先是吃長不吃幼、多吃公少吃母;其次,鴨肉性寒,凡受涼引起的脾胃虛寒、不思飲食、腹部冷痛、腸炎泄瀉、痛經(jīng)患者暫不要食用,以免加重病情;鴨肉也最好不與兔肉、楊梅、核桃、木耳、胡桃、蕎麥等同食,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下面推薦幾款常食的鴨肉佳肴——
原料:金銀花25克,鴨1只,無花果2粒,陳皮1片,鮮姜2片,鹽少許。
做法:將金銀花和鴨洗干凈,放入滾水內(nèi)煮5分鐘取出;陳皮洗干凈、泡軟刮去囊。清水1000毫升煮沸,放入金銀花、鴨、無花果、陳皮、姜,用文火煲兩個半小時,加鹽調(diào)味即成。
功用:開胃健脾。適用于脾胃有熱、胃陰不足引起的口舌生瘡、咽干口燥、食欲不振、大便燥結(jié)等癥。
原料:鴨肉200克,海參50克,食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鴨宰殺,清水漂洗、切塊;海參泡發(fā)脹透,切片。鴨肉和海參一并放入沙鍋內(nèi),加適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燉煮2小時左右,注意加水防止燒干,待鴨肉熟爛后關(guān)火,加食鹽和味精調(diào)味,當點心或佐餐食用。
功用:養(yǎng)陰補血??捎糜诟文I陰虛、頭暈目眩、耳鳴健忘、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盜汗遺精、小便赤熱等癥。
原料:鴨1只,瘦豬肉60克,熟火腿15克,鮮荔枝150克,鮮荷花1朵,料酒、姜片、蔥白、食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鴨宰殺,從背部切開,去掉嘴、尾臊,清水漂洗干凈,放沸水中焯一下取出。火腿切成5粒,豬肉切成6塊。荔枝去殼與核,切成兩半。荷花瓣摘下,放沸水中焯一下。將鴨、豬肉、火腿放在缽內(nèi),加入適量料酒、姜片、蔥白、食鹽和開水,用中火隔水蒸燉2小時左右,揀去姜、蔥,撇掉浮沫,放入荔枝和荷花瓣,再蒸15分鐘左右,加味精調(diào)味,佐餐食用。
功用:滋陰清熱,益血養(yǎng)胃。適用于氣血不足所致的食欲不振、身倦乏力、面色無華等癥。
原料:青頭鴨雄鴨肉、粳米各100克,蔥白、食鹽各適量。
做法:將鴨宰殺、洗凈后,取鴨肉切細煮爛備用。粳米淘凈,放入鍋內(nèi),加鴨肉、蔥白、食鹽、清水適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熬20~30分鐘,以米熟為度。早晚餐溫熱食用,以7日為一個療程。
功用:清熱涼血。適用于肺胃陰虛、口渴干咳、潮熱骨蒸、脾虛水泛、水腫尿少、食欲減退、身倦乏力等癥。
原料:青頭鴨1只,草果1枚,赤小豆 250克,食鹽、蔥白各適量。
做法:將鴨宰殺,洗凈;赤小豆淘洗干凈后與草果一并塞入鴨腹內(nèi),將鴨放在沙鍋內(nèi),加清水高出鴨身。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燉煮3小時左右。將熟時加食鹽和蔥白,燒至鴨肉熟爛后?;?,空腹食用,吃鴨喝湯。
功用:腱脾,開胃,利尿。適用于脾虛水泛、全身浮腫按之凹陷不起、面色黃滯、食欲不振、小便短少等癥。
原料:瘦鴨1只,荸薺500克,菊花、荷葉各50克(紗布包好),調(diào)料適量。
做法:鴨去頭及內(nèi)臟,切塊,燉至半熟;加入荸薺、菊花、荷葉,小火燉熟,撇去浮油,酌加調(diào)料,吃肉喝湯。
功用:滋陰清熱??捎糜陉枱峥菏?、陰液虧虛引起的頭暈、頭痛、高血壓、血脂異常、便秘等癥。
原料:老鴨1只,赤小豆250克,冬瓜500克,調(diào)料適量。
做法:老鴨去內(nèi)臟,赤小豆先泡半日后用紗布包好,與鴨共燉,快熟時加入冬瓜、調(diào)料,文火燉熟,以喝湯為主,鹽不可多加,以保持清淡。
功用:利尿消腫。用于因脾腎不足引起的小便不利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