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平
河南固始縣東南的侯古堆,于1978年發(fā)現(xiàn)一座春秋晚期的“甲”子形大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禮樂器、車馬器、竹木漆器、玉器等,墓主人是一位30歲左右的女性。在陪葬坑中出土了一件帶銘文的銅簠,其內(nèi)容為“有殷天乙唐(湯)孫宋公乍(作)其妹勾敔夫人季子滕□(簠)”,表明墓主人名為勾敔夫人,是宋國國君嫁至吳國的妹妹。墓主人究竟是誰,學術界仍存爭論,但其豐富的隨葬品,為我們研究古代的飲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鑒證。
鑲紅銅龍紋方豆(圖1),通高30.5厘米,口長7厘米,口寬7.3厘米,為侯古堆一號墓陪葬坑出土。豆盤呈口大底小的方斗形,豆蓋造型與盤相同,可以倒過來使用,稱為“覆斗形”,兩相扣合,成為一個方中帶圓、方圓相濟的封閉箱。豆盤之下,是八棱柱形的矮柄,柄下是圓形覆盆式足。器身上焊接有圓環(huán)形耳,器身外表用紅銅鑲嵌出龍獸圖案,色彩豐富,典雅華貴。尤其珍貴的是銅豆的盤底和蓋里,均鑄有“怡之食奇”(圖2)四字銘文,見證了春秋時期飲食文化的發(fā)展。
豆,是古代的一種盛食器和禮器,器名最早見于甲骨文。其形似后世的高足盤,器腹如盤,圓底,腹下有長粗柄,柄下有圈足?!墩f文解字》中描述:“豆,古食肉器也?!倍棺钤缬糜谑⒎攀蝠?,后來演變成為專門盛放腌菜、肉醬等調(diào)味品的器物。青銅豆則源于新石器時代的陶豆,出現(xiàn)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禮·天官·醢人》中記:“醢人,掌四豆之實?!北砻鞫箲獮槭⒎攀澄镏萜?。青銅豆大多配有蓋子,蓋子上還裝飾有捉手或環(huán)紐。豆的器蓋翻倒過來之后,還可以當作盛食器使用。
這件鑲紅銅龍紋方豆,一直被認為是采用傳統(tǒng)的嵌鑲紅銅工藝制作而成。鑲嵌紅銅工藝,就是在青銅器表面加其他質(zhì)料附屬物進行修飾的一種加工工藝,早在商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多為在澆鑄本體時一起鑄出陰紋槽,然后把紅銅嵌入槽中而成。西周時期,此類嵌鑲紅銅工藝的青銅器不見。春秋中期起,嵌鑲紅銅的工藝復興,盛極一時。而李京華先生則認為這件銅豆應為鑄鑲工藝,在《固始侯古堆青銅鑄鑲紅銅花紋工藝探討》一文中做了詳盡的說明,因此也有學者認為:銅方豆上的紅銅花紋,是事先鑄好的,在鑄制銅豆時,將紅銅花紋夾在內(nèi)范和外范之間,然后鑄為一體的。
豆不僅是盛食器,也是一種重要的禮器,在祭祀或宴饗時,是必不可少的。古人食不共器,宴會上賓主都是每人一份,分餐而食。由于賓主的身份、地位和年齡各不相同,食物也豐儉不一。《禮記·禮器》中說“上大夫八豆,下大夫六豆”,這是根據(jù)身份和地位的差別,所用豆的數(shù)量有別。而這一時的菜肴,也是有多有少。《禮記·鄉(xiāng)飲酒義》中又說“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這又是對年齡不同的老人,表示格外的尊敬了。所以,使用豆的數(shù)量,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彰顯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也反映了中國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以及豐富傳統(tǒng)的飲食禮儀。
在信陽固始縣侯固堆一號墓中還出土有蟠螭紋銅蓋鼎(圖3)一組9件。9件鼎的高度自20至45.5厘米,口徑自18.3至39厘米不等。鼎作為春秋時期重要的食器,也是古代飲食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考古工作者在發(fā)掘這一組銅鼎時,鼎內(nèi)還發(fā)現(xiàn)盛有各種肉食(肉已腐朽,僅存骨頭),可見其在生活中的實用性。
這9件鼎都有蓋,器身扁圓,有附耳,三蹄足。其形制可分為四種:一型1件,體量最大,鼎蓋飾蟠螭紋、云雷紋,鼎身飾蟠虺紋和绹索紋;二型2件,蓋近平,上立雙環(huán)鈕3個;三型3件,頂蓋上有3頭臥形牛;四型3件,圓形蓋,上有三環(huán)鈕3個。關于這9件鼎,分為兩類觀點,一類學者認為這是九鼎之制,顯示出春秋末期至戰(zhàn)國初年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而另一類學者則認為這9件中的三型、四型各3件,這樣便形成了兩組三鼎的組合,這顯示墓主人當時享有三鼎規(guī)格的社會地位。
有了食器和盛食器,青銅編鐘在侯古堆大墓的出土,則印證了“鐘鳴鼎食”的古代貴族宴飲禮制。春秋時期,貴族們宴飲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著各種食物,以此來彰顯貴族的排場,也是古代飲食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而鐘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敲擊樂器,古代貴族每逢征戰(zhàn)、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會演奏編鐘。最早出現(xiàn)的編鐘就是镈鐘,始見于殷末,盛行于東周。其形制與甬鐘、鈕鐘相似,只是口緣齊平,器形巨大,有鐘鈕可懸掛在鐘懸之上,又稱“特鐘”。
“番子成周”鈕鐘(圖4),同出于固始縣侯古堆一號墓,共三組9件,形體相似,大小依次遞減,通高12—22厘米。外形為合瓦形,長方形鈕上窄下寬,立于舞上。舞、鉦和鼓部分別裝飾三角紋、渦紋、蟠螭紋、云雷紋等,鐘兩面共有乳釘狀枚36個。
每件編鐘均有字數(shù)不等的銘文,其中兩鐘銘文內(nèi)容相同,大意為:在某年正月丁亥的這一天,番子成周選擇好的青銅,鑄造一套美妙和諧的編鐘,祝自己長壽無期,使子孫永遠享用。其中2件鐘的銘文中原有人名均被刮掉,再刻上“番子成周” 字樣,說明部分編鐘起初并非番子成周所作,或因戰(zhàn)爭緣故取自他人,然后刻上自己的名字以為己用。這套樂器由其原主人轉屬番子,再轉屬于吳,幾度易手,可謂春秋中晚期諸侯紛爭的寫照。
《詩經(jīng)·周南·關雎》中寫道:“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命途多舛的“番子成周”編鐘陪伴了勾敔夫人2500多個春秋后還能演奏出華麗的樂章,這鐘聲成為那個諸侯爭雄、烽火連天的時代最好的見證。
與“番子成周”鈕鐘一同出土的還有一套“番子成周”镈鐘(圖5)?!胺映芍堋遍D鐘共8件,形體相似,大小依次遞減,通高15—28厘米。镈體扁圓,兩銑下垂。鐘紐分左右兩組對峙,每組3個浮雕小獸盤繞。舞和鼓部均飾蟠魑紋,鐘兩面共有螺旋形枚36個。其中多個镈鐘的唇部有銼痕和調(diào)音槽,說明這組镈鐘是經(jīng)過調(diào)音后實際使用的樂器。經(jīng)文化和旅游部民族音樂研究所測音,音律準確,可演奏出古今樂曲。
8件镈鐘中懸掛最大的2件镈鐘的鐘架較短,與懸掛6件較小镈鐘的鐘架呈直角曲尺形,按照當時的禮樂制度,這種樂懸方式屬于“曲懸”,只有諸侯級別才能享用,而墓主僅是諸侯太子夫人,明顯僭越了禮制。
這組樂器除其中一件沒有銘文外,其余镈鐘的鉦鼓部均有相同銘文,但銘文中的人名都被鏟掉,說明這些镈鐘原先并不屬于墓主人,和“番子成周”部分鈕鐘一樣,最開始是“番子”從他人手中奪取,后成為勾敔夫人的陪葬品。因此,侯古堆一號墓出土的這組镈鐘與鈕鐘同命名為“番子成周”?!冻o·招魂》曰:“陳鐘按鼓,造新歌些。”“番子成周” 镈鐘奏響的正是那個禮崩樂壞、諸侯紛爭的時代主旋律。
壺,在古代用來盛酒,是上古時期祭祀神靈和先祖的重要禮器之一,往往與其他青銅器成組使用。從造型上看,壺的形狀像瓠(葫蘆)一樣,所以古人就用“壺”字代替了這種特有的造型。壺的造型特點是小口,有蓋,兩側有鈕,腹部較大,頸部較長?!对娊?jīng)》中記載:“顯父餞(jiàn)之,清酒百壺。”《孟子·梁惠王下》中也有描述:“簞(dān)食壺漿,以迎王師?!保ò傩沼每鹗⒀b飯食,用壺盛酒來歡迎得勝歸來的軍隊)。
龍紋三足帶蓋銅壺(圖6),同樣出土于固始侯古堆大墓,小口、直頸、平肩,肩上鑄兩個半環(huán)形耳,壺身上有蓋,中部有一個半環(huán)形鈕,內(nèi)套活環(huán),橢圓形壺身下有三只矮足支撐器身。此壺形制小巧,造型別致,做工細膩精湛,花紋自然流暢,堪稱同一時期青銅壺中的珍品。
另有一件虎紋三足壺,小口直頸,平肩鼓腹,下有三足。蓋頂?shù)闹醒胗袌A環(huán),外側裝飾有圓渦紋,肩部有對稱的雙耳,器蓋周邊及肩部刻有帶狀的回紋飾樣,腹部為對稱的斗虎紋。這件三足壺具有濃厚的南方特色,虎紋為陰刻而成,細致精巧,構圖自然生動,是北方春秋墓葬中罕見的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