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亮
大概念是指向學科課程的核心內容、核心任務,反映學科本質、關鍵思想、思維方式的特殊概念,具有學科內核的趨向性、超越一般的知識和技能、極大的遷移價值、深度理解的特點。2017年頒布實施的普通高中學科課程標準反映了用大概念統(tǒng)領學科教學的思想,并明確強調學科大概念的學習有助于推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教育評價在教育實施的過程中起著指揮棒的作用,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評價結果發(fā)揮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一、SOLO分類評價視域下大概念學習水平
SOLO 分類評價理論通過研究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呈現(xiàn)的思維結構,測量其通過學習所達到的思維水平。大概念教學一定要關注教學內容中那些可遷移及深層次理解性的學科觀念,結合SOLO分類評價理論的不同水平的反應結構,思政學科大概念的學習水平可界定為以下五種不同水平。(見圖1)
二、思政學科大概念的類型及關系
現(xiàn)行的課程標準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研制了學業(yè)質量標準。學業(yè)質量標準立足高中學段,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表現(xiàn)做了提煉,為課程實施過程促進教、學、評相一致及相銜接提供了重要參考。以課程標準為基準,依據(jù)學業(yè)成就表現(xiàn)的關鍵特征,可得出在思政學科居學科核心地位,具有高度抽象化、概括性和學科思想價值的大概念。(見圖2)
1. 指向價值取向的大概念
思想政治學科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比如“堅持黨的領導”“樹立‘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等。
2. 指向哲學思維的大概念
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都是以“政治認同”為標識的,教學中要突出形成相關結論、體現(xiàn)“辯證的”“歷史的”“發(fā)展的”“批判的”“實踐的”思想方法。
3. 指向具體學科思想方法的大概念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以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線,結合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實踐設計必修課程的整體框架,在具體學科的特定情境離不開具體學科的思想方法。比如關于資源配置的問題可以用市場和政府、供給與需求兩對穩(wěn)定的關系來分析,法律問題可以用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生活的案例可以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三者的關系、公權力和私權利的關系、政權的運行機制等來分析。
這三類大概念中指向價值取向的大概念是最上位,往往聚焦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是建立在學生對大概念深度體認的基礎上的意義生成。根據(jù)課標要求,教學可通過另外兩類大概念的習得,將知識、教學、學習和認知等要素動態(tài)轉化,從而獲得知識的內在意義,達到問題解決和情感滿足。
三、教學目標的制定
SOLO分類評價視域下大概念學習水平,反映了學生在習得大概念的進階過程。一方面要求教師重視對學生結構化學習進階的過程中現(xiàn)有水平和可達水平的探查和推進,重視學習進階中的規(guī)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在施教前對課程有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促進其對課程的核心問題的思考,反思課程中深層次的、可遷移的觀念。因此,SOLO分類評價視域下的大概念教學目標在制定前需要回答三個問題。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課第一框“偉大的改革開放”為例。
1. 本章節(jié)需要推進的大概念
指向價值取向的大概念:改革開放是偉大的。
指向哲學思維的大概念: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指向具體學科思想方法的大概念: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政權機關的運行機制。
2. 價值取向的大概念可以作何解讀
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可論證改革開放是偉大的。
改革開放體現(xiàn)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重要性,這一轉變帶來了中國面貌、中華民族面貌、中國人民面貌的改變。
改革開放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政權機關的運行機制中的重要地位,黨的決議、主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是黨在困境前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生動體現(xiàn),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改革開放彰顯的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
3. 學生習得大概念呈現(xiàn)的水平層級
水平一:列舉改革開放的某一成就或某些成就,說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
水平二:根據(jù)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關鍵事件和相關成就,上升到某一具體學科思想方法或哲學思維方法,說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
水平三:根據(jù)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關鍵事件和相關成就,上升到多個具體學科思想方法或哲學思維方法,說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
水平四:根據(jù)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關鍵事件和相關成就,能用價值取向的大概念統(tǒng)領具體學科思想方法、哲學思維方法大概念,系統(tǒng)說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
水平五:展示對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認同,對建黨精神的內化,并在學習日常上體現(xiàn)追求真理、服務人民的觀念和行動。
四、教學活動的設計
SOLO分類評價視域下大概念教學活動的設計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大概念的掌握的水平層級,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切的教學情境和學科任務,通過學科問題推進學生的學業(yè)質量水平。具體要求如下:
1. 重視對學生學習前概念的探查
高中生通過以往的生活和學習,對客觀世界中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并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思維體系,這些先驗經驗是教學過程中寶貴的教育資源,學科問題應暴露學生現(xiàn)階段對學科大概念掌握的特點和樣貌,以幫助學生在現(xiàn)有的知識結構和可能達到的學習水平之間搭建橋梁。
2. 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中迷思概念的糾正
在學生概念習得的過程中會經歷迷思概念這一階段,教學中應該通過學科問題暴露學生學習的困難,包括學生認知里存在的錯誤的認識、錯誤的概念、相似的概念、不完整的概念等。
3. 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初概念的反思
SOLO分類評價視域下大概念學習水平四說明了這是學生結構化學科觀念的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要求根據(jù)大概念的教學目標設計有統(tǒng)領性、整體性、反思性的問題,促進學生從價值取向的大概念出發(fā),系統(tǒng)建構對知識結構化的深度理解。
4. 創(chuàng)設學生學習過程對大概念遷移泛化的機會
在紙筆測試作為評價學生學業(yè)水平的主要手段的條件下,教師可充分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豐富、真實的教學情境和問題考查學生對學科大概念的掌握程度。當今基礎教育對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要求教師能在教學中開展項目式學習,在復雜、不確定的真實情境下,運用所學的結構化知識,更具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
五、教學評價的開展
SOLO分類評價理論是對學生“學了多少”和“學得多好”的評價,評價的不同層級反映的是學生對學科的思想方法和價值觀念的不同水平,不僅反映了對學科觀念完整程度的要求,也反映了對學科觀念形成過程中相關概念之間邏輯關系和結構的要求。以上述“偉大的改革開放”為載體,設計“你是如何看待‘中國的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這一問題,并嘗試給出評價建議。
單點或多點事實性信息階段,要求學生列舉我國改革某一成就或某些成就,說明改革對我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性。分值為0~3分。
單點本質性理解階段,要求學生根據(jù)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關鍵事件和相關成就,從改革的實質、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進程關系、歷史發(fā)展的視角看待堅持改革的重要性、改革與中國道路、中國制度辯證關系等某一角度說明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善和發(fā)展的關系,表達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價值取向。分值為4~6分。
多點本質性理解階段,要求學生能從改革的實質、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進程關系、用歷史發(fā)展的視角看待堅持改革的重要性、改革與中國道路、中國制度辯證關系等角度說明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善和發(fā)展的關系,表達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價值取向。分值為7~9分。
結構化的學科觀念階段,要求學生能從改革的實質、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進程關系、用歷史發(fā)展的視角看待堅持改革的重要性、改革與中國道路、中國制度辯證關系等角度系統(tǒng)地說明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善和發(fā)展的關系,表達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價值取向。分值為10~12分。
可拓展的學科觀念階段,要求學生能在復雜劣構的新情境中,運用改革的實質、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進程關系、用歷史發(fā)展的視角看待堅持改革的重要性、改革與中國道路中國制度辯證關系等角度系統(tǒng)地表達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的價值取向,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善和發(fā)展關系的洞見。分值為12~15分。
注:本文系廣東省“十三五”教育科學研究項目“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思想政治大概念教學設計”(課題批準號:2020YQJK0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