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導入
借物喻人,指借某一事物的特點來烘托人物的某種品格,是寫文章時用來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之一。
無論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正確運用借物喻人法,可使文章立意更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更強。
運用借物喻人法行文,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點要與人的品格有相似之處,讓人讀后能清楚地認識到借物要說明什么或贊譽的是怎樣的人。
具體運用時,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拓寬寫作范圍
嘗試把自己常見的事物分成三類:植物類——如小草、松樹、野花等;動物類——如螞蟻、蜜蜂、老牛等;物品類——如粉筆、蠟燭、鉛筆、橡皮等。
這樣,就大大拓寬了寫作范圍。
2.抓住所借物的特點
選擇恰當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切記要寫出事物的特點。這里所說的特點,就是指所借之物具有的喻人品格。如,寫眾多螞蟻一齊將食物搬回家,就可寫螞蟻身上具有的團結(jié)合作的精神;寫石縫中的小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存活下來,就可寫小草堅強不屈的特點;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就可寫蠟燭身上具有的默默奉獻的精神等。
3.所借之物和所喻之人之間要有所聯(lián)系
從所借之物到所喻之人要過渡自然,要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要在前面描繪事物的基礎(chǔ)上,由事物固有的特征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要贊美的人,絕不能脫離事物,隨意發(fā)揮。如由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我們能體會到蠟燭默默奉獻的精神,進而對無私奉獻的老師予以贊美。
佳作展示
走近了,才知道
◎李瑤青
我家旁邊有一棵老樹,濃綠覆蓋了枝頭,好像頂天立地的巨人。
當我悄悄走近,才發(fā)現(xiàn)那直挺的樹干上分布著很多傷痕,樹皮粗糙,宛若父親的手。那樹看起來是那么威嚴,不覺間,我竟覺得與父親有幾分相似。
父親在我心目中是嚴肅的,不同于別人的父親那般溫和,慈愛。他對我似乎總是不滿意,我被老師表揚時,他只是冷冷地說一聲:“不要驕傲,下次繼續(xù)努力。”他總是忙于工作,對我的生活和學習漠不關(guān)心。所以我總是認為父親不愛我。直到那天,我才知道他只是習慣了沉默。
那天早上,路燈還亮著,整個城市仍在沉睡。我不滿地起床、刷牙,上學——別人都有父母送,我卻只能自己去學校。
在轉(zhuǎn)入一個拐角前,我不經(jīng)意間向后一瞥,卻驚訝得幾乎忘記了呼吸——父親一直在窗前看著我,眼中有我無法解讀的情緒,似愛,似期盼,又似傷感,都藏在他嚴肅的神情中,讓我心中一痛。
他一直用我不知道的方式默默關(guān)心著我,讓我不由得想起了家門前的那棵老樹。我忽然明白了一切。我呆呆地站在那里,細數(shù)與父親走過的日子,十幾年的晨光與黑夜,讓我感受到我們之間真實地存在著那個美好的字眼——愛。
父親的愛,原來一直都在,只是這份愛太過普通,普通得讓我覺得了無痕跡;這份愛從未顯山露水,而我也從未回頭看,從未走進罷了。
走在路上,父親的臉不知何時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那張臉看上去不知比實際年齡蒼老多少歲,我卻從未注意。如今,我才知道,父親原來如此辛勞,而我又是如此的不懂事。我的眼淚幾乎要奪眶而出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又看見了那棵老樹。在夕陽的余暉下,老樹仍然頑強地挺立著,為綠蔭下的小草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庇護所。父親坐在樹下,手中拿著報紙,仍不茍言笑。這次,我沒有冷淡地走開,而是微笑著走近父親。
我悄悄對他說:“爸,我愛你!”他驚訝地抬起頭,眼中浮現(xiàn)出一抹欣慰,他用雙手拍了拍我的胳膊,那觸感如同老樹般粗糙。我靜靜地坐在他身邊,感受著從未有過的溫馨。
父親的愛雖然悄然無聲,但足以為我撐起一片天空。
【江西奉新縣第二中學】
◆點評
習作以一棵老樹為線索貫串行文,講述了父親就像老樹一樣高大、默默守護著“我”的故事。
習作開門見山地描繪了家旁的老樹,由老樹引出父親,自然流暢。
文中的兩處語言描寫,一句“不要驕傲,下次繼續(xù)努力”表現(xiàn)了父親對“我”的嚴厲要求,卻也滲透著小小的欣慰與默默的關(guān)心。結(jié)尾的一句“爸,我愛你”,表達了小作者對父親濃濃的愛。簡潔的語言所表達的感情十分豐富,精妙。
(王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