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唐〕賈島《尋隱者不遇》
說話是一門藝術(shù),會說話的人,往往比言辭笨拙的人更容易辦好事情,做起事情來也會事半功倍。
請大家仔細觀察下圖中“言”字的演變過程:
甲骨文中,明顯可見“言”的下面是口舌的象形字,只是在舌頭上加一短橫作為指示符號,表示人正在說話的意思,由此可見,“言”的本義就是說話。
金文和小篆的“言”則是對甲骨文的進一步演化,隸變后,就是我們今日所用的“言”了。
“言”本是動詞,引申后可以作為名詞,表示說話的內(nèi)容,如以“言簡意賅”來表示語言凝練、內(nèi)容扼要?!把浴边€可以用來表示言論、議論,如“廣開言路”等。此外,“言”也可用作量詞,用來表示口語或文中的字數(shù)或句子的數(shù)量,如“五言詩”“七言絕句”等。
由“言”組成的四字詞語有很多。如“言不及義”,形容只說些無聊的話,卻沒有一句能說到正經(jīng)的道理;“言不由衷”,指所說的話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形容口是心非的樣子;“言多必失”,指話說多了就難免會有說錯的地方;“言過其實”,原指言語浮夸,超過實際才能,后亦指說話過分,不符合事實。
語言是一把雙刃劍,同學們在平時一定要多注意談吐,培養(yǎng)自己的溝通能力。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是一件好事。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