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博
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工作已經進入深入狀態(tài),同時教育理念以及教學方式等也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就已經針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學提出了新的教學建議,即要求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除此之外,國務院辦公廳對各學科考試內容也提出要求,即整體內容不僅需要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考查,還要提升試題的綜合性以及開放性,對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進行重點考查。本文對新課改背景下的地理高考復習策略進行分析,以此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復習效果。
一、單元復習階段
(一)側重主干,突出重點
在新課改背景下,相關人員在編寫各學科教材的過程中均會偏向于凸顯教材內容的基礎性、選擇性以及時代性等,并不會沿用以往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所以,當前我國各地區(qū)所使用的高中地理教材內容基本上都是以問題、活動甚至是案例等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高考復習時,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優(yōu)秀的地理素養(yǎng)。在具體設計復習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人地關系作為復習主線,把重點內容劃分為人類在發(fā)展過程中主要面臨的人口、資源以及環(huán)境等問題。其中整個復習方案不需要面面俱到,但教師一定對重大時事有所關注。最后,教師還需要在復習內容中突出與地圖以及區(qū)域發(fā)展等內容相關的理論知識。因為這些知識不僅每年的高考地理試卷中會有所涉及,同時對學生的日常生活也會發(fā)揮一定的作用。
(二)抓住圖表,培養(yǎng)能力
對于高中地理這一學科來說,其所涉及的空間概念以及各種地理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過程等知識內容,基本上都是以圖表、照片以及地圖等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經過對近幾年高考文綜試卷的分析得知,其中圖像題在整張試卷中的占比也明顯增加。教育部門增加圖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圖像題可以對最新的地理研究成果進行有效引用,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將試卷內容與時事結合,同時還可以防止有內容相近的試題出現(xiàn)。第二,學生在解答圖像題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展示出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其思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也會因此呈現(xiàn)。所以,高中地理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第一輪的高考復習時,還需要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以及圖表分析能力的鍛煉。教師在對圖表類的復習內容進行規(guī)劃時,可以將圖表分為統(tǒng)計圖、等值線圖以及區(qū)域地圖這三種類型。其中對于等值線圖來說,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對等值線圖進行繪制,同時在繪制過程中還要保證學生可以掌握等值線的分布規(guī)律,明白等值線圖所涉及內容的具體含義。對于統(tǒng)計圖來說,學生在復習過程中不僅需要學會如何分析統(tǒng)計圖表,同時還要明白統(tǒng)計圖表中所涉及的各類要素之間的關系。最后,對于區(qū)域地圖來說,教師在組織學生復習時,要保證學生可以對區(qū)域位置進行正確判斷,以便在解答綜合類題型時可以做到得心應手。
二、專題復習階段
在本復習階段,教師要做的就是處理好地理教材中的邏輯關系,將其劃分為具有獨立性的跨單位甚至是跨越年級的邏輯關系,如教師可以將地理知識劃分為地球運動、人地關系、區(qū)域地理以及地理圖表這四項邏輯體系。當教師完成復習專題的設置以后,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高考試卷主要的考查方向對各專題的內容進行優(yōu)化。比如,對于人地關系這一專題來說,由于其所涉及的內容是與人口發(fā)展、環(huán)境發(fā)展以及資源發(fā)展等相關的問題,所以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該專題時,就可以分別提煉這三個方面的內容,然后組織學生對其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相關問題的解決對策進行分析,以此來保證復習效果。此外,在具體的復習過程中,教師要嘗試不斷使用新穎的教學模式,避免教學形式過于單一,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三、綜合復習階段
(一)抓綱務本,夯實基礎
對于高中地理教師來說,其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主要教學任務就是保證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以及提升基本學習能力。然而經過對近幾年的高考文綜試卷分析可以得知,雖然試卷中涉及的材料題會使用復雜的背景,同時一些題目的設問角度相對來說也比較新穎,但其考查內容還是地理教材涉及的基本概念。比如,在2019年甘肅省的文綜試卷中,6、7、8這三道題都與積雨云相關,同時所涉及的材料相對來說也較為新穎。雖然從表面看來學生并沒有接觸過該類題型,但其實際所考查的知識就是大氣運動的熱力環(huán)流。如果學生可以熟練掌握基礎知識,那么這些從表面看來難度較大的題目其實是非常容易解答的。所以高中地理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升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加強其對基本概念的理解精準度,使學生可以靈活使用這些知識。
(二)重視原理,整合應用
對于地理這一學科的高考試題來說,其大部分題型考查的都是學生對理論知識的使用情況,還有其對自然與人文之間存在的關系的理解程度,所以如果學生想要保證考試成績,那么必須理解各類地理現(xiàn)象的本質及其存在的關系。而在實際復習過程中,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對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地理規(guī)律進行歸納,然后完成同類型知識的有效整合。比如,對于與四季變遷相關的知識點來說,其主要的復習內容可以歸納為四季形成、晝夜交替以及五帶的劃分等。而對于水文方面的知識來說,教師可以將河流汛期、斷流情況以及季風洋流等知識納入其中。除此之外,由于近幾年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高考地理試卷所涉及的題目內容基本上都會將人文地理與人文自然結合,所以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的過程中,還需要涉及與旅游地理以及環(huán)境保護等相關的知識,保證復習效果。
(三)加強閱讀,提高效率
經調查結果顯示,近幾年我國高考文綜試卷中,地理部分涉及的材料題數量明顯增多,如在2019年甘肅省高考所使用的試卷中,地理部分11道選擇題中,材料題占據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二。由于材料題不僅涉及的文字較多,同時信息量也比較大,所以不僅會提升學生的分析難度,還會延長學生的解題時間。基于此,在復習環(huán)節(jié)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定期組織學生針對材料類題型進行一定強度的訓練,主要訓練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使學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出材料中最有價值的條件,幫助學生提升解題效率。
(四)緊貼實際,學以致用
在新課改背景下,由于高中階段的教育核心內容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育,同時地理這一學科的教材所涉及的知識內容也加強了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lián)系,所以高中地理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課本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復習內容挑選一些與之相關的生活實例,供學生分析。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關注社會的熱點新聞,然后結合地理知識組織學生對熱門話題進行討論,如黃河流域治理工作的開展等。
四、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學習需要
對于任何一門學科來說,在實際課堂上,學生不僅扮演著主體角色,同時其還被劃分為潛在主體或者是有待開發(fā)的主體。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其在主體意識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而這主要表現(xiàn)在有些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習知識的意義有清楚的了解,其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秉承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而有些學生并沒有清晰的學習目標,同時也沒有意識到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所以這類學生經常會以較為被動的方式參與學習活動。而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之一就是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所以,基于此,地理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復習的過程中,就需要結合地理這一學科的精神內涵完成該項工作,同時還要挑選一些與地理知識相關的真實案例組織學生分析,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積極性。除此之外,學生在主體能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而這主要從學生對學習方法的使用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而在學生復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以主體能力為基礎,針對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復習引導方式,保證全班學生的復習效果可以得到保障。比如,在講解與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相關的知識時,對于理解能力較差以及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的學生來說,教師就可以為其設置以下復習程序:首先,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對大氣對太陽輻射所產生的削弱作用以及保溫作用這兩項知識點進行復習。其次,復習完畢后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對基本原理進行進一步分析,以此提升其知識掌握程度。最后,教師還可以通過讀圖設疑的方式完成知識的鞏固。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的讀圖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復習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的解題方法,提升其解題效率。而對于本身理解能力較強且對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較為理想的學生來說,教師在設疑過程中可以預留一些難度較高的問題讓學生分析,進一步挖掘其學習潛能。
五、結語
總之,對于高中地理教師來說,其在帶領學生復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自身的教學任務,并確定復習大綱、復習目標。其次,教師還要分別將復習過程分為單元復習、專題復習以及綜合復習這三個階段,并做好每個階段的復習工作。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效率,同時還可以保證學生的復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盧剛.高三地理二輪復習策略[J].地理教學,2019(18):28.
[2]劉朝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區(qū)域地理復習策略[J].地理教學,2018(24):55-56.
[3]鐘華生.高三地理復習策略探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