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
議論文若有新意,可讀性會更強,可以在講道理的同時,給讀者帶來更多思考。如何寫出有新意的議論文呢?
首先,觀點要鮮明。
寫議論文必須旗幟鮮明地亮出觀點,表明態(tài)度。此處的“鮮明”可以這樣解讀:“新鮮”,杜絕平庸、乏味;“明確”,杜絕模棱兩可。在論點確立之前,要思考:我的論點能否發(fā)人深?。课业恼擖c是否違背常識?例如,作家柏楊寫過一篇《講真話不是美德》,這個觀點乍一看讓人驚詫,讀罷才恍然大悟,原來文章觀點是:講真話是基本的做人態(tài)度,如果成為美德,說明社會風氣出現(xiàn)了問題。文章見解新穎,立意深刻,發(fā)人深省。
需要注意的是,觀點新穎是出于表達的需要,若為博人眼球而刻意求新,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其次,材料要出新。
有論點而無充實、新穎的論據(jù),則作文缺血少肉,干癟難看。論據(jù)材料如何出新?有以下三招:
第一招:廣泛積累,避陳趨新。運用材料,要想信手拈來,必須廣泛積累,不單是古今中外的人物素材,自然界、生活中包括影視甚至廣告中的真實事例皆可納入積累的范疇。積累豐富了,才能盡量避開大家都熟知的材料、事例,恰當運用時代氣息濃郁的新材料。如鄭淵潔的《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選用馬拉松賽跑、新車的磨合期這樣生活化的素材來分析、說理,形象而貼切,既新穎獨到,又令人信服。
第二招:深度挖掘,舊材新用。搜索不到新素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注重深度挖掘和沒有獨特感悟。對于我們熟悉的素材,不能淺嘗輒止,要深入挖掘、全面把握、多角度思考,這樣就有可能把“熟面孔”“舊素材”用出新意來。任何人的形象、性格都是多側(cè)面的,像同學們熟悉的牛頓、愛迪生,除了“蘋果砸腦袋”“發(fā)明電燈”,還有很多其他的事例,例如,牛頓晚年篤信上帝,愛迪生晚年自以為是,都是“老面孔”的新素材,運用恰當了,同樣讓人耳目一新。
第三招:融會貫通,自成一家?!白猿梢患沂加X新”,寫作時要有自己的視角。這需要我們平日里善于觀察,關(guān)心生活、社會、時事,注重閱讀;積極調(diào)動思維,通過思考發(fā)現(xiàn)與新生活、新事物、新思想緊密相關(guān)的新材料,能夠從“舊”材料中發(fā)掘出新精神、新意識;善于選用身邊的材料,并靈活運用各種論證手法,以真實、獨特體現(xiàn)出“新意”。
當然,議論文要寫得新穎,除了觀點鮮明、材料新穎,論證形式也需要獨具特色。
議論文的形式,指的是議論文的結(jié)構(gòu)布局和材料組織形式,它決定了作文的論證思路和行文順序,因此要想寫出新穎的議論文,就必須在議論文形式的創(chuàng)新上多下功夫。下面列舉兩種比較新的論證形式,供同學們參考。
一、變序遞進式
遞進式一般指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順序來寫,而變序遞進式則要打破這一結(jié)構(gòu)順序,按照行文需求改變?nèi)叩拇涡?。例如,當我們論證“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一觀點時,可以先給出能夠證明這一論點的事例,通過舉例論證的方式解決“為什么”的問題。然后提出問題引導讀者思考,逐步得出觀點,進而解決“是什么”的問題。最后引出其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方法,解決“怎么辦”的問題。
二、對比并列式
這里所說的對比,不僅指正反對比,還包括小大對比、主次對比等,在寫作時要力爭通過對比來凸顯作文中心,增強讀者的認同感。還以“細節(jié)決定成敗”為例,如果從“為什么”的角度來構(gòu)思,便可以將注重細節(jié)而成功的事例和忽略細節(jié)最終失敗的事例放在一起,通過正反對比的方式證明中心論點。
總而言之,要想讓議論文有新意,我們必須拓寬眼界,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突破常規(guī)套路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