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明確,小學實施入學適應教育,將一年級上學期設置為入學適應期。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各省(市、區(qū))全面推行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
(9月2日《羊城晚報》)
早在2010年,我國明確提出,要防止和糾正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但是,收效甚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學的“幼小銜接”,不少地方的小學,沒有堅持“零起點”教學,而是提前教學、超前教學。要落實幼兒園“去小學化”,就必須遏制小學“搶跑”教學,給孩子入學適應教育。
推進幼兒園“去小學化”,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此前,防止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傾向,主要針對幼兒園,要求幼兒園規(guī)范辦園,通過游戲、活動,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完善幼兒的認知。但有“三重阻力”阻撓幼兒園“去小學化”:一是校外早教機構進行小學化教學,二是“幼升小”擇校、學校校測誘導幼兒園小學化;三是小學非零起點教學刺激家長“雞娃”。
因此,在治理校外學前班、規(guī)范就近免試入學之后,必須解決小學的趕進度教學問題,這是當前存在的最大阻力。孩子上小學當然需要做好準備,但準備不是知識教育方面的準備,而是能力方面的準備,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教育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和行為習慣。要讓孩子適應小學教學,則需要小學開展入學適應教育。簡單地說,小學要承擔重要的“幼小銜接”責任。
小學要推進入學適應教育其重點和難點在于,必須擺脫長期以來形成的提前教學、超前教學思維,以所謂的“早學”“趕進度教學”來形成學校的辦學優(yōu)勢。好的小學教育,應該給每個學生完整的教育過程體驗,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給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