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奇軍
傳統(tǒng)物理課堂教學缺乏人文性,這是學科教育與人文教育相分離的一種表現(xiàn),使大多數(shù)高中生都缺少人文素養(yǎng),不利于其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培養(yǎng)?;诖耍處煈龊媒虒W工作,將人文教育融入物理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使學生綜合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
一、滲透人文精神的前提是提高教師人文素養(yǎng)
教師想要在課堂中滲透人文精神,自身要先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也承擔了較大的壓力。對此,教師要重視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爭取更多接受人文教育的機會,尤其是要重視對傳統(tǒng)文化的品讀。教師可以多閱讀一些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書籍,并品味蘊含其中的深意,在交流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學生深受人文精神的熏陶。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重視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和人格魅力。高中生接收外界信息的速度快,但受到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對人與事物的認知還停留在表層,如果教師在課堂中語言匱乏、教學形式枯燥,難以發(fā)揮個人魅力,就很難獲得學生的喜愛和尊敬,滲透人文精神就會變成空談。教師在課堂中要重視穿著打扮、言談舉止,有意識地向?qū)W生展示人文氣息,更好地將高尚的品德滲透到教育中。
二、滲透人文精神的主陣地是物理學史
物理是一種自然科學,物理學科知識都是人為探索和研究發(fā)現(xiàn)的,因此在物理學建立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充滿了人文氣息。教師想要在課堂中滲透“人文精神”,可以借助物理學史。教師在教學前可以先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在網(wǎng)上搜集相關物理事件,之后借助多媒體等設備讓學生閱讀,在了解物理知識研究過程的同時滲透人文精神。以“萬有引力定律”教學為例,教師如果直接講解公式和知識點,課堂氛圍未免過于枯燥,教師可以嘗試引入物理學史或相關事件,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課堂中教師要先引導學生回顧太陽與行星之間的引力規(guī)律及公式,學生則會回答:F=G■,之后繼續(xù)提問:“提到萬有引力定律,同學們首先會想到什么?”學生則會回答:“牛頓與蘋果的故事?!苯處熅涂梢詫⑦@一故事作為背景,引導學生學習新知,這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滲透了人文精神。
三、滲透人文精神的大本營是物理教材
教師要善于從物理教材中發(fā)現(xiàn)、挖掘包含“人文精神”的素材,指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就會從教材中找到很多“人文精神”的相關要素。以“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學為例,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就是合力取值范圍問題,以往教學中教師多是直接教授知識點,即當兩個分力F1和F2的夾角為0°時,也就是方向相同時,合力有最大值F1+F2;當兩個分力F1和F2的夾角為180°時,也就是方向相反時,合力有最大值F1-F2。這種講解方式缺乏人文信息。教師可以將團隊合作精神融入其中,讓課堂變得更有人情味,如設計一個創(chuàng)意比賽,兩兩為一組參與其中,共同完成比賽任務,當兩人思路相同、意見統(tǒng)一時,就相當于兩個分力方向相同,完成工作的效率也是最高的;相反,如果兩個人的想法存在很大分歧,甚至為意見不合而爭吵時,就相當于兩個分力的方向相反,很難齊心協(xié)力完成任務。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會意識到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并加強對“合力”的理解。
四、滲透人文精神的催化劑是和諧師生關系
課堂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算是完整的教育,而教學的過程也就是教師與學生思維碰撞和交流的過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讓交流變得更加順暢,因此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時,融洽的師生關系會起到催化作用。以“圓周運動”教學為例,教師多是在導課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演示實驗內(nèi)容,用一根細線系住粉筆,用粉筆在豎直片面內(nèi)繞細線另一端做圓周運動,將運動軌跡畫在黑板上,讓學生通過親身觀察了解圓周運動,并總結圓周運動的概念。部分學生卻認為實驗過程很容易存在誤差,教師要正視這一問題,并向?qū)W生解釋這一實驗確實不準確,只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一概念。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與教師保持和諧的關系,在遇到問題或是疑惑時可以大膽地提出,這既提升了學習效率,又滲透了“人文精神”。
總的來說,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不能只顧著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學科的人文價值,要聯(lián)系社會及其他學科,將物理知識與正確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人文素養(yǎng)。教師只有嚴抓教學質(zhì)量,才能將科學精神與人文教育完美結合,促進學生全方面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再清.基于高中物理教學中物理文化的滲透途徑分析[J].新課程,2020(46):216.
[2]朱永波.讓人文教育理念深入高中物理課堂[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19(2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