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麗霞
[摘 要]馬洛斯發(fā)現生命個體的“六大需要”,其中包含了被他人認可的需要。這是生命個體不斷激勵自我、調整自我、向前邁進的恒久動力。因此,賞識教育就成了發(fā)展學生認知意識的重要標準。語文教學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要注重人文關懷,呵護學生的生命成長。因此,賞識教育在學生心智尚未成熟的低年段就顯得尤為可貴。教學中,教師可從賞識什么、怎么賞識、賞識延續(xù)幾個方面去落實賞識教育。
[關鍵詞]低年段;賞識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13-0055-03
馬洛斯發(fā)現生命個體的“六大需要”,其中包含了被他人認可的需要。這是生命個體不斷激勵自我、調整自我、向前邁進的恒久動力。因此,賞識教育就成了發(fā)展學生認知意識的重要標準。
“賞識”在《辭?!分械慕忉尀?,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等的價值而給予重視或贊揚。在小學教育教學中,“賞識”是指充分肯定學生,通過各種心理暗示,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使其不僅有勇于進取的信心,還有不斷進取的動力。賞識是一種正面教育,以激勵為主,但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也要適度地給予批評。賞識要恰到好處、有的放矢、合情合理。理解、信任、尊重是合理賞識的基本要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這就意味著語文教學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要注重人文關懷,呵護學生的生命成長。因此,賞識教育在學生心智尚未成熟的低年段顯得尤為可貴。
一、賞識什么:基于自我認知下的學習狀態(tài)
賞識是一種高度認可的評價標準,賞識教育不應該在課堂中漫無目的、毫無標準地濫用,否則就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認知誤解,即只要有一點點努力和進步,就可以得到教師的賞識,這就讓賞識的含金量大大降低。因此,教師要精心選擇賞識的內容,把握好賞識的標準,更好地推動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對于低年段學生來說,賞識教育應該從橫向對比和縱向發(fā)展兩個方面展開,及時把握賞識的內容和契機。
(一)賞識獨特的自主性思考
不同的生命個體有著不同的認知,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經歷,也有著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讀角度。因此,新課標積極倡導學生進行多元化、個性化的解讀,教師不能以自己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自主性思考。低年段學生原始經驗不足,這既是他們全面解讀文本的劣勢,也是優(yōu)勢。其優(yōu)勢就在于,他們受到其他信息影響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因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對文本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不要人云亦云。這對學生學會思考、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意識,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比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只小蟲子》一課,作者以小蟲子生活的視角展現了其與眾不同的生存狀態(tài),并表達出小蟲子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但有部分學生從自己的生活角度出發(fā),認為這樣的生活并不算好,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這樣的認知其實與課文中所傳遞的價值觀是矛盾的,但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不迷信書本、大膽質疑的精神卻是難能可貴的。鑒于此,教師對這一部分學生給予正面的激勵性評價,贊賞他們敢于思考的精神。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規(guī)定學生必須要服從課文的觀點,而是尊重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始認知,緊扣其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個體性等特點,給予高度評價,更好地推動了學生言語能力的生長。
(二)賞識鮮明的自我性調整
課堂教學就是要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再度提升,使學生獲得語言能力的生長、思維認知的發(fā)展、審美意識的成長、文化素養(yǎng)的傳承。因此,教師不需要過多地將班級中的學生進行橫向對比,而要關注每個學生自身縱向的對比。賞識教育就應該真正提升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
比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對復述非常重視,在眾多單元中都設置了明確的訓練要求,形成了復述的訓練體系。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時,教師可以緊扣故事反復性的情節(jié)結構,組織學生以演一演的方式展現故事內容,從而以更加生動的方式達成復述的要求。在實施教學時,教師發(fā)現在借助表格、圖片復述時,有部分訓練不夠扎實的學生,表現得非常精彩,與之前所表現出來的狀態(tài)相比,有了明顯的進步。為此,教師對這些參與到角色表演中,進行故事復述的學生給予了賞識性評價,從參與積極性和復述能力方面給予學生高度肯定。
二、怎么賞識:基于認知規(guī)律下的良性溝通
賞識是一門藝術,蘊藏著豐富的技巧和策略,我們不能將其與單一的表揚等同起來。與表揚等純粹性的夸獎相比,賞識更多源于自身內在的認知體驗,是將自己的感知以藝術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傳遞給學生,從而達到師生之間的情感認同。針對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賞識教育。
(一)語言形象化,富有童真童趣
無論賞識教育如何變化,其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的本質是不應該發(fā)生變化的。低年段學生正處于無憂無慮的童年時期,他們的思維趨向于直觀化,語言趨向于形象化,情感趨向于率真化。要想讓賞識教育真正為學生所理解、所接受,教師就必須“蹲下身子”,以學生的方式設置賞識的語言,用富有童真童趣的言語,打開學生心扉,使其感受到真誠的賞識,并蓄積恒久的動力,為不斷進步奠基。
比如,教學拼音中的單韻母“ɑ、o、e”時,教師借助教材中配置的插圖,結合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以講述故事的方式,將這三個單韻母融入故事情境之中。這對很多學生來說無疑是具有吸引力的。因為愛聽故事是每個學生的天性,他們在聆聽中表現出了高漲的情緒,從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認識了這三個單韻母。教師對學生的表現也非常滿意,但在激勵和表揚時,不能僅僅用標簽式的“棒,棒,你真棒”來敷衍了事,而是要以富有童趣的語言,巧妙地將教育性、知識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比如,“你的眼神真投入,一定已經認識了這三個單韻母了吧”“你的朗讀真棒,這三個單韻母一定會喜歡你這個新朋友的”“你的聲音真好聽,就像鳥兒唱歌一樣”……
這樣鼓勵性的賞識評價,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拼音的動力,同時又起到了活躍課堂氛圍、拉近師生距離的作用,使學生更樂于接受。
(二)環(huán)境可感化,富有真實體驗
課堂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陣地,教師要充分把握課堂的價值,努力為學生構建全新的被賞識的認知環(huán)境,讓學生在被認可、被賞識的過程中樹立自信。因此,在常態(tài)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努力營造能夠激發(fā)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的情境,為落實賞識教育奠基。
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狐假虎威》一課為例,這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動人,語言淺近易懂,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以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呈現。為此,教師創(chuàng)設了適合的情境:利用課件展現了幽深的森林背景圖,以頭飾明確了不同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將朗讀演變成不同角色的展現過程。學生讀完課文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賞識性評價,主要針對學生在朗讀時對角色語氣、語調的處理和表情、動作的設計方面展開點評。
這種情況下的激勵就不再以課堂教學層面的教師評價為中心,而是針對學生所扮演的角色所表現出來的狀態(tài)進行點撥,是對學生表現力的一種賞識。這種賞識因為有了情感體驗的融入,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接受、理解和悅納,有助于學生后續(xù)的發(fā)展和提升。
三、賞識延續(xù):基于恒久體驗下的評價蓄力
賞識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雙重的,既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收官,同時教師的視野又不能完全局限于此,而要將其與學生后續(xù)的發(fā)展進行巧妙勾連,讓賞識教育成為推動學生邁向全新學習征程的助推器。
(一)賞識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創(chuàng)性認知為要務
鼓勵和肯定學生的認知,是賞識的重要內涵,但絕不是賞識的本質要義。真正的賞識不能僅僅關注學生最終形成的成果,也不能將對成果的關注局限于最終的結論上,而是需要關注和賞識學生緊扣結論而進行深入洞察的層面。因此,要想在賞識中培養(yǎng)學生的獨創(chuàng)性,教師就應該有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語文教學必須要緊扣課堂教學中的核心目標,以發(fā)展的視角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切不可就一板塊而賞識一板塊,而要在賞識中進行甄別與評價,同時給予學生適度的引導,讓學生在發(fā)散性思維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潛能的開發(fā)。
以教學經典故事《大禹治水》為例,很多學生對故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細節(jié)非常感動。在引導學生評價這一細節(jié)時,很多學生都認為大禹為了大家,舍了小家,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非常值得敬佩。這樣的認知顯然是正確的。但全班這么多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居然會如此的統(tǒng)一,不免有些令人遺憾,因為這些認知成果更多是停留于概念化和膚淺化的層面。比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體現了舍己為人的精神,體現了舍小家為大家的高貴品質……而這些極具模式化的體驗成果,究竟是源于學生內心的真實體驗,還是更多的來自道聽途說,就不得而知了。因此,面對學生這些看似正確的認知體驗,教師絕不能以簡單的“表現真棒”“你真會思考”等加以賞識,而是要推動學生的思維朝著更廣闊、更深入的層次邁進。
鑒于此,教師可鼓勵學生積極拓展思維,尋找其他的思考維度。此時,有的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入手:“我爸爸每年都外出打工,我非常想念他。爸爸也非常想念我們,每天都要和我們視頻通話。如果我的爸爸回來,一定會舍不得離開我們的,我也不希望他離開。想到大禹三次過自己家門都沒有進去,真是太了不起了。”面對這樣的解讀視角,教師直接以“你也非常了不起”作為對這位學生的賞識,隨后表達了賞識的理由:“能夠從自己的生活角度來理解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所理解的大公無私,就不再是一種標簽,而是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
(二)賞識要以推動學生的持續(xù)性發(fā)展為核心
很多教師認為,語文課程的價值在于提升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他們會將更多的教學關注力和賞識關注力聚焦在學生語用能力的發(fā)展上。這樣的關注,契合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但僅僅將語文局限于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其實是對語文課程的一種誤解。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因此,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理應成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這就意味著對學生的賞識不僅僅要著眼于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更要從學生生命持續(xù)生長的角度加以落實。
入選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不僅在語言表達上具有典型的范例價值,而且蘊藏著豐富的人文資源,為學生的生命成長提供了必需的養(yǎng)分。因此,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大意、訓練學生語用能力的基礎上,教師要充分把握文本所蘊藏的育人功能,積極鼓勵學生以多元化、個性化的視角去解讀文本,避免對文本形成大一統(tǒng)的感知,進而封閉、禁錮學生的思維。
還是以經典文本《狐假虎威》為例,在教學這篇童話故事時,對狐貍形象的探討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對狐貍的認知學生幾乎每次都會形成爭論點,即有部分學生認為狐貍是聰明的,是機智的。對剛上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樣的認知本身就無可厚非,在弱肉強食的森林中,狐貍為了自己的生存,巧妙地利用老虎的威風,其本質上并沒有原則性的問題,但對于正處于生命成長階段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定位只能說是在價值取向上出現了偏差。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一棍子將學生的認知打死似乎并不妥當,但完全認同,恐怕也有違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定位。為此,教師可以采取兩者融通的方式,既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思考、自主意識進行賞識,又對他們后續(xù)的發(fā)展有所著力,在肯定、認可的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狐貍行為背后所蘊藏的投機心理是一種不良的道德傾向,從而扭轉他們的認知。
這樣一來,學生既獲得了認可,又明晰了問題所在,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有了提高,可謂一舉兩得。
針對低年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教師應營造民主寬松的氛圍,以愉悅的情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寬容學生的錯誤,努力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和長處,乃至微小的進步,運用適當的口頭語言、體態(tài)語言、獎勵措施等激勵學生樹立自信、勇于進取、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當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并使之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讓學生在聽說讀寫多種情境的學習中,愛上語文,享受學習,從而獲得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學進.習作教學要精準對接兒童的言語發(fā)展需要[J].教學與管理,2019(32):28-30.
[2] 劉雪璠. 發(fā)展學生言語思維的文本關注點[J].教學與管理,2021(14):33-35.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