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輝
語文既能夠教會學生語言文字,又能夠通過其內容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到語文所特有的德育屬性。教師以個人魅力為導向,形成榜樣示范作用,帶領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并不僅僅是通過班會課、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容強調,更需要借助各個科目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從中感受到不同科目的魅力,也能夠結合自身成長受到啟發(fā),進而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質。語文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科目,也是學生學習為人處世、溝通交流的基礎科目。
一、以文章內容熏陶,養(yǎng)成良好品質
大多數小學語文課文會將作者的真情實感或思想體現在文章中。而學生通過閱讀文章能夠感受到其中良好的道德品質,并將這些道德風范運用到自身的生活中,通過學習文章內容、運用文章內容,進而學會溝通交流、為人處世。教師可以在分析課文內容時,從優(yōu)秀道德品質的角度對課文中不同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動狀態(tài)和行為習慣等內容進行深入分析,主要針對其做出不同行為時的內心思想狀態(tài)進行剖析,了解其性格和思想的閃光點。在分析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后,教師可以從多個角度在實際生活中挖掘內在因素,在仔細觀察生活和深刻理解課文內涵時快速抓住相應的德育內涵。課文內容是開展?jié)B透工作的依據,為實現滲透內容的有效拓展奠定基礎,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延伸與拓展,以自身生活經驗和課文內容為出發(fā)點,思考其在平時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德育知識,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以文章類別感染,給予美好啟迪
蘇教版教材有諸多類別板塊,如反映學習生活、寫景、寫事物、寫人物等,不同的文章類別能夠給予學生不同的啟發(fā)。在反映學習生活類別中,學生能夠發(fā)現自己身邊的小事所蘊含的情感以及各項美好品質;從寫景的文章中能夠激發(fā)學生奇特的幻想,感受大千世界的同時開闊眼界;在寫事物、寫人物的文章中,學生能夠學到不同的人生道理、科學革命精神等。以不同的類別來激發(fā)學生潛力,啟發(fā)學生思維,給予他們美好的啟迪。大部分文章類別可以通過題目內容判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在講解課文內容之前先帶領學生分析課文標題,結合標題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設置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帶著疑問閱讀課文并分析問題的答案。在分析標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針對標題內容進行想象與延伸,探尋標題與中心思想之間的內在聯系,思考該類別的文章將會從怎樣的角度闡述中心思想。題目的分析與探究問題的創(chuàng)設需要保持緊密的聯系,為課文內容與德育知識的有效融合提供便利條件,教師從文章類別的角度分析其整體風格、中心思想和核心內容,先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維模式,對其分析文章的邏輯思維進行啟迪,之后總結其中的道德品質和精神境界,完成滲透工作。
三、以學習方法滲透,感受德育屬性
作為教師,應該利用各種方法來進行德育滲透。如從剖析詞句、咬文嚼字、揣摩文章的關鍵詞句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從指導朗讀中受到熏陶,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學生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方法中,讓學生學會思考,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從總結回顧中升華主題,延伸德育。從各方面滲透感染,使學生感知人高尚的心靈以及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針對課文內容和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知識作為滲透內容,之后在課文中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并設計合適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滲透工作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在朗讀指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和分析關鍵字詞時分別進行德育知識的初步滲透,簡要講述其內在聯系,而在最后的總結環(huán)節(jié)中,將各部分內容結合起來,通過升華主旨的方式將德育知識充分展現出來,引導學生對其產生深刻的認知。針對課文中的各個關鍵點設置相應的滲透內容,站在整體的角度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德育知識緊密融合,以學習方法作為滲透工作的重要切入點,以德育知識的內涵為依據產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四、結語
學校是學生生活、學習的場所,在這一片育人凈土中,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需要美化心靈,形成個人獨特的形象。除了上述的各項方法之外,作為教師,也應該善于挖掘,并用自身廣博的知識、言行舉止、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將陽光灑到心中,讓學生能夠受到一定的感召。只要教師善于滲透、利用,讓學生對語文形成明確的認識,結合內容類別和學習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文章中豐滿的人物形象、高尚的情操、優(yōu)良的思想品質,并從中學習領悟,運用到自身的生活當中,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強利.小學語文學科德育滲透的思考與實踐[J].名師在線,2019(7):76-77.
[2]吳利容.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的方法探究[J].新課程研究,2019(4):56-57.
[3]劉婷.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