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泛讀對于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但大學生課外英語泛讀狀況不佳,且相關研究較少?;谶@一現(xiàn)狀,為了探究高校英語教師對于學生課外英語泛讀的指導以及學生對課外英語泛讀的看法,尋找可能存在的信息偏差并提出相對應的建議,本研究以××大學為例,對××大學的一些英語教師和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了采訪,并分析相關數(shù)據(jù)。研究結果表明,師生雙方對于課外英語泛讀存在一定信息偏差,且一些教師的課外英語泛讀指導違背了泛讀教學原則,學生對于自主英語泛讀存在較多疑惑,對教師的課外英語泛讀指導不夠重視且總體持否定態(tài)度。
關鍵詞:課外英語泛讀;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觀點
根據(jù)卡萊爾、卡森和其他語言學家對泛讀的定義,泛讀通常涉及快速閱讀大量較長篇幅的文字材料,注重對文本內容的大致理解而非語言本身。納托爾在他的著作中表述道:學好一門語言最好的方法是與說這門語言的人生活在一起,第二好的方法就是用這門語言進行泛讀。英語泛讀對英語學習者來說至關重要。有效的泛讀能明顯提高學習者的閱讀流暢度、英語語言能力以及繼續(xù)進行閱讀的動力和信心。
一、高校英語泛讀的現(xiàn)狀
英語泛讀在高校的開展情況并不樂觀。大部分高校未面向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設置專門的泛讀課程,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培訓較少,英語泛讀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教師注重課內精讀,對與考試關聯(lián)不大的泛讀比較忽視;學生進行課外英語泛讀的時間比較少且沒有形成較好的泛讀習慣。
二、采訪數(shù)據(jù)
為了探究高校英語教師對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課外英語泛讀的指導和安排是否合理,以及師生雙方對此是否存在信息偏差,筆者采訪了某高校的5位英語教師以及他們執(zhí)教的20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從閱讀材料、泛讀指導、閱讀動力和問題解決四個方面收集信息,整理如下。
(一)閱讀材料
1. 教師觀點。
(1)所有受訪教師均表示會對學生給予閱讀材料選擇的指導。
(2)閱讀內容需要真實可靠。
(3)課外英語泛讀的材料應題材廣泛,主要分為三類:課文延伸材料、教師為學生選擇的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學生自己選擇的自己喜歡的內容。
2. 學生觀點。
(1)對閱讀材料的選擇原則理解不到位。近一半受訪學生表示不記得教師有過關于泛讀材料選擇的指導。所有受訪學生均表示了解選擇讀物時要遵循真實可靠的原則,如原版書和英文新聞報道等。但對于如社交媒體、網(wǎng)絡論壇及產品說明書上的文字內容,超半數(shù)受訪學生不確定是不是好的閱讀材料。
(2)閱讀材料難度太大。超半數(shù)受訪學生反映教師提供的閱讀材料超出其能力范圍。如經典文學作品中生詞較多,一些過于學術化和專業(yè)化的材料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3)不夠有趣。接近90%的受訪學生表示對教師推薦的讀物不感興趣。
(4)超半數(shù)受訪學生表示讀物來源少。
(二)泛讀指導
1. 教師觀點。
(1)在學期初針對課外英語泛讀進行指導是很有必要的。大部分受訪教師表示會在每學期初對于課外英語泛讀進行指導并布置相關的常規(guī)任務,并提前準備相關的階段性交流和練習。
(2)僅一名受訪教師表示在學生課外英語泛讀情況不樂觀時會主動進行單獨輔導答疑,其余教師表示沒有必要主動進行此類輔導。
(3)有一名受訪教師表示會根據(jù)不同閱讀內容指導不同的閱讀方法。其余受訪教師沒有對此特別強調。
2.學生觀點。
(1)沒有一位受訪學生能清楚闡述課外英語泛讀的特點和方法,近半數(shù)的學生認為教師給予的此類指導過少。
(2)有五名受訪學生提出他們得到的有關課外英語泛讀的指導并沒有很大效果。
(三)閱讀動力
1. 教師觀點。
(1)同時采用進度確認和成果反饋以鼓勵閱讀。所有受訪教師均表示會讓學生根據(jù)所讀內容進行口頭或書面展示,如成果分享的課堂展示,或在線上進行分享交流。有兩位教師強調了教師在泛讀過程中的監(jiān)督角色,會采用小測驗、問答題等形式督促學生進行閱讀。
(2)組建閱讀小組。有的教師會讓學生和閱讀伙伴互相督促。有的教師提出會根據(jù)學生的閱讀能力組織分層閱讀,選擇與學生能力相匹配的不同閱讀材料。
(3)幫助學生獲得種類多樣的讀物。出于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的目的,很多學生的閱讀材料往往是與此類考試相關的文章。為了使學生了解課外英語泛讀的意義,激發(fā)其閱讀興趣,有的教師直接推薦讀物,有的教師讓學生主動挖掘優(yōu)秀讀物并上傳分享至閱讀群,并以此作為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從而鼓勵學生尋找自己感興趣的閱讀材料。
2.學生觀點。
(1)約四分之三的受訪學生表示教師有必要定期對其進行閱讀進度確認。這能給予學生外部動力,且在學生舒適的范圍內。另外,諸如對文章進行簡單介紹之類的任務會使他們感到壓力。
(2)交流討論能很好地給予學生閱讀動力。約80%受訪學生提議在泛讀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思考并通過線上或課堂方式進行自由討論。此類活動比單純的閱讀進度確認更受學生歡迎。
(3)需要更好的閱讀氛圍。有的學生提出,教師可幫助學生營造“有必要”進行閱讀的氛圍,但也要注意不讓閱讀成為壓力。
(四)問題解決
1. 教師觀點。
(1)所有受訪教師均表示學生課外英語泛讀的最大困難是詞匯量不足,其次是文化差異和不規(guī)律不持久的閱讀習慣。
(2)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班級人數(shù)較多,學生在課外英語泛讀過程中遇到問題應主動找老師交流。
(3)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便捷地解決很大一部分泛讀過程中的問題,尤其是整體理解問題。這也是建立閱讀小組的一大原因。
(4)許多閱讀過程中的問題可以靠學生自己得到較好的解決。所有受訪教師均表示要解決詞匯量不足的問題,有意識地自主積累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而文化差異和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問題,也可依靠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和自身努力得到解決。
2. 學生觀點。
(1)泛讀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詞匯量有限,其次是文化差異、背景知識的匱乏和無法堅持閱讀。
(2)接近80%的受訪學生表示不曾在閱讀遇到困難時向教師尋求幫助。
(3)同學之間的討論比與教師交流更方便,也更輕松。
(4)依靠網(wǎng)絡和字典等,學生可以便捷地解決絕大部分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但約半數(shù)的受訪學生表示即使渴望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對于閱讀時間和精力的安排也存在困難。有的是因為課業(yè)繁重,有的則是因為懶惰。
三、數(shù)據(jù)討論
通過比較以上四方面師生雙方存在的相同點和差異點,進行數(shù)據(jù)討論如下。
(一)閱讀材料
教師為學生推薦的閱讀材料,有很大一部分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且不是學生愛讀的內容;學生并未足夠重視和關注教師給予的有關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指導,課外讀物選擇方面存在困難。
(二)泛讀指導
教師認為給予了足夠的課外英語泛讀相關指導,但學生認為此類指導不夠多,不夠有效,對此存在較多疑惑甚至質疑;教師對不同泛讀技巧的分類教授并不普遍。
(三)閱讀動力
學生需要一些外部和內部動力,但也強調不希望承受過多壓力。教師進行閱讀進度確認的做法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同;基于閱讀內容的自由討論非常受學生歡迎;組建閱讀小組之類的做法也比較符合學生的需求;但問答題或成果展示的形式讓學生感到有一定壓力。
(四)問題解決
師生雙方對于學生在課外英語泛讀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難的認識較為統(tǒng)一。關于解決方法,雙方都認為同學之間的交流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然而對于師生交流和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這兩種解決方法,兩方的態(tài)度存在分歧。教師認為兩者都可行,而學生并不愿意師生交流,且獨立解決困難時存在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等障礙。
四、泛讀教學原則
根據(jù)戴和班福德的理論,泛讀教學有十項原則:難度適宜(略高于學生現(xiàn)有語言水平);閱讀材料主題多樣;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內容;盡可能多地讀;以休閑、獲取資訊和大致理解為閱讀目的;不設置閱讀理解問題;相對快速;獨立安靜閱讀;教師給予指導;教師進行示范。
五、建議和對策
根據(jù)采訪中發(fā)現(xiàn)的師生雙方在課外英語泛讀方面存在的信息偏差,以及比照優(yōu)秀的課外泛讀教學應包含的要素,筆者向高校英語教師提出以下建議,用于改善目前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課外英語泛讀的狀況。
閱讀材料:
1.教師應選取與學生水平匹配的閱讀材料,即i+1程度的難度。其中i 代表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1 代表略高于學生現(xiàn)有水平的閱讀材料。只有當學生進行“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現(xiàn)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從而能夠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文字的整體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
2.可提供較多數(shù)量學生更感興趣的主題內容,或與學生所學專業(yè)關聯(lián)性較大的內容,供學生從中自由選擇。
3.推薦更多尋找閱讀材料的渠道,盡可能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或符合自己需求的閱讀資料。
泛讀指導:
1.教師需提高自身英語泛讀技能,并可通過示范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到這些閱讀技巧。
2.注重不同閱讀策略的教授。研究結果表明, 教師要認真分析不同閱讀策略的特點,并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運用和熟悉各種策略,以期學生的閱讀技能有所精進和提高。
閱讀動力:
1.教師可嘗試組織一次閱讀訓練營。訓練前對學生進行詞匯量、閱讀速度、篇章理解等能力的測試。進行完一階段閱讀訓練后,再進行一次類似的測試。這能使學生直觀感受到泛讀的重要性,從而給予學生進行課外英語泛讀的內在動力。
2.建立“閱讀圈”。在組建閱讀小組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并通過定期舉辦課堂或線上交流會,給學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臺。其間應盡量避免成果展示和問答題的形式,教師鼓勵學生運用發(fā)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并在此過程中充當協(xié)助者而非管理者和引導者。注重內容而非語言細節(jié)的閱讀活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形成良性循環(huán)。
3.建立英語第二課堂,營造閱讀環(huán)境。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校園設立可以安靜閱讀的讀書角,提供大量內容優(yōu)質的閱讀材料,或在閱讀大量資料后組織辯論賽、闖關游戲等。
問題解決:
1.教師可參與到學生的閱讀交流活動中。由于學生不愿意直接找教師詢問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有的問題又無法自己解決,教師可在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中加入學生的討論,在必要時輸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給予學生適當?shù)膲毫?,督促學生重視課外英語泛讀。
2.定期對學生進行閱讀情況確認,并利用打卡的方式督促學生保持閱讀的習慣。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自律性不強的問題,也在學生可接受的范圍內。
參考文獻:
[1]Carrell P L, Carson? J G.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Reading in an EAP Setting[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7(16):47-60.
[2]Day R R, Bamford J. Top ten principles for teaching extensive reading[J].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2002(14):136-141.
[3]Nuttall C.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1982.
[4]周雪琛.閱讀圈在高校學術英語閱讀課中的應用探究[J].校園英語,2021(41):1-2.
[5]楊林.在沉浸式閱讀中提升英語閱讀能力的思考分析[J]. 校園英語,2021(41):202-203.
[6]范春祥,馬瑩.基于英語泛讀閱讀策略與閱讀自我效能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海外英語,2021(20):137-138.
作者簡介:馬賽(1991.08-),女,浙江杭州人,杭州醫(yī)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