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雅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司馬光》是小學階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以《司馬光》一文的教學為例,從“讀”占鰲頭,“評”為手段,理解為“基”,想象為“翼”等方面,探討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一、“讀”占鰲頭 層層推進
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文言文篇幅短、音律美、節(jié)奏美,要品出文言文的味,首先得靠“讀”?!端抉R光》一課的課后習題要求“跟著老師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再看其他年級的文言文課文,都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要求??梢?,“讀”是學習文言文的最主要的方法。作為首篇文言文的教學,更應該用讀來開啟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大門。在教學本課時,可以采用以下幾種讀的形式。
1. 小組合作讀??梢韵茸寣W生做經(jīng)典傳誦人,初步感知文章內(nèi)容。通過小組合作,讀通讀順句子,學會合理停頓,讀出節(jié)奏。
2. 師生分工讀。在指導有節(jié)奏朗讀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把表示人物的詞語圈出來。在學生圈出了“群兒”“一兒”“眾”“光”“兒”等表示人物的詞語后,教師和學生分工讀:教師讀人物部分,學生讀其余部分。通過分工朗讀,學生發(fā)現(xiàn),人物后面都應停頓。這樣,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本篇文言文讀的節(jié)奏,也會將此朗讀方法遷移運用到朗讀其他文言文上。
3. 對比讀。為了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字詞的古今異意,可以采用現(xiàn)代文和文言文的對比朗讀。
師:有一回,他跟幾個小朋友在庭院里玩。
生:群兒戲于庭。
師:有個小朋友爬到甕上去玩,不小心掉進了甕里。
生: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通過對比讀,學生初步體會了古文與現(xiàn)代文的異同,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簡練、惜字如金的特點。
4. 配樂讀。為了讓學生誦讀積累、內(nèi)化理解、感知文美,教師可將文章先以隸書、篆書等古文字形式呈現(xiàn),或以豎排的形式呈現(xiàn);然后配上古曲讓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樂曲聲中進一步感受文言文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生在教師的引領(lǐng)下,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品出文言文的深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效率。
二、“評”為手段 靈活應用
恰到好處的評價,能幫助教師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文言文的教學評價形式應靈活多樣,讓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1. 闖關(guān)游戲。教學中,可設三道“關(guān)”。教師事先出示每道“關(guān)”的闖關(guān)要求,然后通過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等,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予以評價,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初讀課文時,設置爭當“我是經(jīng)典傳誦人”一關(guān),闖關(guān)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節(jié)奏;自主理解句意時,設置爭當“我是經(jīng)典解說人”一關(guān),闖關(guān)要求是解說準確,講解通順,巧用方法;講述故事時,設置爭當“我是經(jīng)典講述人”一關(guān),闖關(guān)要求是故事完整,表述具體,態(tài)度自然。學生在一關(guān)關(guān)的闖關(guān)活動中,表現(xiàn)積極,熱情高漲,課堂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2. 當堂練習。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水迸,兒得活”這句的意思,教師可以先借注釋、插圖理解“迸”的意思,然后設計課堂練習:
A. 水流了出來,落水的那個孩子得救了。
B. 水涌了出來,落水的那個孩子得救了。
通過對比、講評,學生在當堂練習的過程中馬上掌握了該句的意思,同時也明白了學習文言文也要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
三、理解為“基” 學法遷移
初學文言文,學生難免會有各種壓力,從而產(chǎn)生畏懼心理。教師應傳授學生多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打通小古文與現(xiàn)代文的通道,降低學習的難度,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1. 給學習方法。先讓學生學習借注釋法、組詞法、換詞法等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如在引導學生理解句意時,教師可以重點教學“群兒戲于庭”這句:先利用借注釋法理解“庭”的意思是庭院,運用組詞法理解“戲”的意思是游戲,運用換詞法理解“兒”的意思是孩子,然后讓學生連起來說一說這句話的意思。這樣,學生很快就掌握了。
2. 學法遷移。學生通過組詞法理解“群兒戲于庭”這句意思后,教師可以緊接著問:“如果一群孩子在園中玩??梢栽趺凑f?”學生馬上回答:“群兒戲于園?!苯處熡掷^續(xù)問:“如果在樹林中嬉戲呢?”學生回答:“群兒戲于林?!边@樣,學生就在舉一反三的練習中掌握了文言文的表達句式。
理解課文大意后,筆者提了一個問題:這篇課文主要講司馬光做了什么事?有的學生說,講的是司馬光破甕救人;有的學生說,講的是司馬光砸甕救人;還有的學生說,講的是司馬光擊甕救人。“破甕”“砸甕”“擊甕”三個不同的詞語到底用哪一個最好呢?一陣議論之后,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覺得‘擊甕比‘砸甕更好聽一些?!绷硪粋€學生緊跟著說:“‘砸甕好像有一點亂。”表面上看,“破甕”“砸甕”“擊甕”的意思差不多,但仔細對比就可發(fā)現(xiàn)“擊”比“砸”更能表現(xiàn)司馬光的聰明智慧,而且“擊甕”比“砸甕”更顯文雅。在思辨中,學生再次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的獨特魅力。
四、想象為“翼”?搖助力思維
1. 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想象。比如,如果落水孩子的母親來感謝司馬光,她會說些什么呢?司馬光又會說些什么呢?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在思維碰撞中,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質(zhì)。
課后習題要求學生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為了引導學生把故事講得生動,教師可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想象。比如,從“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這句可知,有好幾個孩子在庭院里游戲,但文中只寫了登甕的那個孩子,其他孩子在做什么呢?教師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平時玩耍時的情形,試著用文言文的形式來表達。如: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一兒___________________,一兒___________________……這樣,通過想象補白,既豐富了故事內(nèi)容,提高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加強了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言語感。
2. 邊想象邊表演。除了想象故事內(nèi)容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表演。如“光持石擊甕破之”中的“持”“擊”“破”這幾個動詞,“眾皆棄去”時的慌亂狀況,等等,都可以讓學生演一演,從中體會司馬光的沉著、機智。
總之,小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教師應積極探索教學策略,多途徑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找到適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qū)官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