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發(fā)金
【編者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依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fā)展,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xù)性和進階性。”在此要求下,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該如何正確定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如何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進行培養(yǎng)和引導?本專輯圍繞“基于小初銜接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進行闡述,可供參考。
“小初銜接”是指小學向初中過渡的整體教育過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于小初銜接是這樣強調的:“依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fā)展,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xù)性和進階性?!庇纱丝梢?,2022年版《課程標準》的發(fā)布,對當前語文學科的小初銜接有新的指導意義。
一、小初銜接的現實困境與審思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在升入七年級后感到語文學習力不從心,而初中教師則普遍認為,剛升入中學的學生無論是學習方法、學習能力還是學習習慣都沒有準備好??梢?,小初銜接是一項必須引起重視的工作。但在實踐中,小初銜接卻存在著諸多困境。
1. 學生層面。
在學習內容上,初中階段比之小學階段更廣更深,規(guī)律性、邏輯性的知識增多,學生的直觀思維不能滿足更高層次的閱讀與寫作能力的需求;在學習方法上,小學階段教師“扶”得多、“引”得多,初中階段則更需要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在學習評價上,小學階段以鼓勵為主,初中階段則因為應試的壓力而更具嚴肅性和競爭性。
2. 教師層面。
在銜接問題上,教師缺乏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系統(tǒng)規(guī)劃。大部分一線教師考慮的是“怎么教”的問題,而對“怎么教”背后的依據“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思考則是少之又少。因此,教師在各自學段教材的處理、教學內容的把握、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評價的實施等方面,就會出現“各人自掃門前雪”的現象。
綜上所述,必須找到一條貫通小學到初中的路徑,從而將小學和初中這兩個階段的教育教學行為連接起來。很顯然,《課程標準》就是小初通聯的樞紐。
首先,《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yè)質量等都是按照學段來制定的,體現了不同學段的不同要求。中小學教師都需要從《課程標準》出發(fā),對各學段的要求非常明晰,這樣才有助于系統(tǒng)地思考“小”和“初”不同任務要求的連續(xù)性和進階性,厘清銜接過程中“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問題;這樣在教法上才會針對學生不同階段的認知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調試。
其次,《課程標準》是對日常課堂教學的基本規(guī)范和要求,所以,盡管小學和初中階段在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學業(yè)質量評價等方面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要求,但它們的出發(fā)點和聯結點都是《課程標準》。當我們抓住這條主線,使之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依“標”定教,就會明了“小”和“初”的內理是相通的,從而跳脫出小初差異,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實現小初通聯教學。
二、尋找小初斷層的銜接處
要尋找貫通小初銜接的路徑,必須在高站位上解讀《課程標準》在小初學段要求上的連貫性和差異性,比較小初教材體系的關聯點和不同點,找到小學和初中語文學科知識、能力的斷層銜接處。
1. 學段要求對比。
《課程標準》按九年一貫整體設計,小學和初中互相銜接,這是系統(tǒng)而科學的,但細細研讀后卻發(fā)現,它們中存在著跳躍點。單以“學段要求”中的“閱讀與鑒賞”為例進行比較,就能發(fā)現如下跨度。
(1)從閱讀方法上來看。第三學段以朗讀、精讀、默讀、誦讀為主,開始學習瀏覽。第四學段在閱讀方法上的要求有所提高:不僅要會朗讀課文,還要帶感情朗讀其他文本;精讀更關注的是品味和鑒賞,強調自主閱讀,有自己的心得、看法、情感體驗、思考,并且能與他人合作進行探討和分析;默讀要成為一種習慣,速度也要求提高;能較熟練地略讀和瀏覽;誦讀的篇目增多。第三學段要求“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感情”;第四學段在此基礎上要求理解內容,并且“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這些目標的提升,要求教師要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默讀習慣的培養(yǎng)和閱讀速度的訓練,從而提升學生的多種閱讀能力。
(2)從閱讀不同文體的要求上來看。第三學段閱讀敘事性作品要求了解梗概,能簡單描述并說出感受;閱讀詩歌要求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情境,體會作品情感;閱讀說明性文章要求抓住要點,了解基本說明方法;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要求能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第四學段的閱讀文體增多,要求也更高。閱讀簡單的議論文要求能區(qū)分觀點與材料;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要求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閱讀科技作品要求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要求領會文本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從這些目標的提升中可以看出,第四學段閱讀文體豐富,對學生的思辨性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梢姡谝延形捏w基礎上進行文體拓展,生成文體意識,養(yǎng)成獨立思考、深入解讀文本的能力是小初很重要的銜接點。
(3)從閱讀數量和范圍上來看。第三學段要求擴大閱讀范圍,課外閱讀總量達到100萬字;第四學段則要求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其中“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從這一目標的提升可以看出,小學到初中的閱讀量增大,閱讀類型也變得更廣,這對于閱讀興趣不大且沒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來說,壓力是很大的。
2. 教材對比。
(1)課文文體增多。從上文對兩個學段的課程要求的對比中不難發(fā)現,第四學段教材的文體更豐富,議論文、說明文和科技作品等邏輯性較強的文體明顯增多,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更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第四學段文言文的比例也大幅上升,要求也有較大的提升。第三學段的文言文只需大致了解內容,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背誦,目的以培養(yǎng)興趣為主。而第四學段的文言文學習則要求獨立讀通和理解,并且對部分虛詞和實詞還要學會適當運用。以同樣出自《世說新語》的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和七年級上冊《詠雪》為例進行比較:《楊氏之子》只需讀好課文、背誦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楊氏之子的機智;而《詠雪》則要求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對名句進行評析、學習古漢語知識。
(2)閱讀難度增加。對比兩個學段的語文教材可以發(fā)現,它們的人文主題相同或相似,但是七年級與六年級相比,課文長度幾乎增加了一倍,默讀速度的要求也提升了近兩倍,對閱讀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教學層次明顯加深,這與《課程標準》要求的提升相對應。比如,同樣是魯迅的作品,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的著力點是通過具體事情體會閏土的形象以及“我”的內心情感,而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則需掌握得更多:在情感上要品味作者的成長歷程,感悟成長,感受作者對童年的留戀和對現實的不滿;在語文知識與技能上要了解記敘的感情色彩,揣摩理解文章精彩語言,學習兩相對照的結構特點,等等。
(3)作文要求提高。初中階段的寫作延續(xù)了小學階段閱讀與習作相融合的思路,在單元作文設計上與單元主題更加契合,并將寫作方法滲透到教材中,體現了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寫作內容與學生生活相匹配,更富有生活邏輯,更注重生活價值。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季節(jié)變化,第二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故事,第三單元的主題是熟悉的同學或偶像,等等。初中階段寫作的體裁和形式更多樣,要求也更加豐富多元。由此可見,小初銜接的寫作指導應該加強在課文學習時滲透寫作知識,并進行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鼓勵學生習作時與生活相結合,不拘形式地表達。
從上述對三、四學段課程要求及教材的對比中,大致可以梳理出如下小初教學的銜接處:①增強獨立識字的能力;②培養(yǎng)默讀習慣,提高閱讀速度;③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④進行文體拓展,生成文體意識;⑤培養(yǎng)細讀文本、深入解讀文本的能力;⑥培養(yǎng)獨立閱讀、理解古詩文的能力;⑦加強在生活中、情境中學習語文;⑧適當增加習作技巧的訓練。
三、鋪設小初銜接的有效路徑
小初銜接的突破路徑就是在立足小學階段“已知”的教法、學法的基礎上,眺望第四學段“未知”的教學要求和模式,針對斷層銜接處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從而設計學生愿意學習和能力上可以接受的“新知”,連接小初之間的學習斷層。
1. 閱讀教學:聚焦閱讀本位,注重方法習得。
《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提到:“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有獨立閱讀能力?!笨梢?,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引導學生習得多種閱讀方法,是小初語文教學銜接的重要路徑。
(1)聚焦語用,重視涵泳。《課程標準》這樣解釋“語言運用”:“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語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有深厚表情?!碑斍罢Z文課堂教學存在“兩多兩少”的現象:講得多,討論多;閱讀少,涵泳少。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教師把課文講解得支離破碎,忽視學生的文本細讀;二是教師拘泥于預設,進行滿堂灌。這就導致學生缺乏反復閱讀的體驗,語感得不到提升,這也是許多學生小升初后無法閱讀難度增大的文本的原因。因此,銜接學段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要抓實語言文字運用,讓學生在課文中充分體驗,反復品味與推敲文字,通過理解、感受、體驗、領悟,實現浸潤式習得。
以六年級上冊《橋》的教學為例。小說全文雖只有五百多字,但描寫環(huán)境卻有一百多字。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把描寫洪水的句子集中在一起進行反復涵泳、體味,從夸張、比喻和擬人的句子中感受洪水的可怕;從穿插在敘事中的環(huán)境描寫,體會其對故事情節(jié)的推動、對人物形象的渲染作用。像這樣,構建體驗、涵泳語言文字的課堂,留出課堂閱讀的張力空間給學生,讓學生理解、吸收、內化,從而習得方法,是小初銜接閱讀教學最優(yōu)化的策略和路徑。
(2)三位一體,融合資源。統(tǒng)編教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 的閱讀教學結構聚焦閱讀本位,強調方法習得,以“1+X”的方式拓展閱讀的深度和廣度,為小初銜接提供了一條便捷的路徑。下面以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進行說明。
本單元是小小說單元,閱讀要素是“讀小說,關注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表達要素是“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編生活故事”。從語文要素出發(fā),串聯起精讀課文《橋》《窮人》和略讀課文《金色的魚鉤》。
可以小說三要素作為單元整體教學的重點和線索,設計“繪制情節(jié)圖—感受人物形象—讀懂環(huán)境”閱讀任務群,充分發(fā)揮不同學習時段的教學功能:教讀《橋》——體驗中悟法;扶讀《窮人》——學練中提升;放讀《金色的魚鉤》“快樂讀書吧”——實踐中遷移;用讀“口語交際”“單元習作”——分享中運用。這樣的學習,經歷由單篇到整本書再到類書的過程,采取文體分類編排的策略,引導學生通過集中閱讀,逐步感性地感知不同文體的差別,為在中學真正學習文體知識打下基礎,同時與中學的《名著導讀》欄目順利接軌,讓學生的小初銜接更加順利。
2. 寫作教學:扎實讀寫結合,引導真實寫作。
(1)讀寫結合,有序訓練。依據單元表達要素,建構“課文—語文園地—習作”的寫作訓練路徑,促使教材中的閱讀與表達融為一體,相輔相成,真實提升學生的表達素養(yǎng)。
依然以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本單元表達要素為“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編生活故事”,在“習作要求”中,可以知道本單元的故事創(chuàng)編需要注意人物、環(huán)境和情節(jié),而這恰恰是本單元的閱讀要素。教學中,先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以及環(huán)境描寫的閱讀、賞析,探究人物形象,提煉出指向表達的策略:人物個性要鮮明、情節(jié)需一波三折、環(huán)境能突顯人物。其間可以讓學生嘗試片段練習,如在“詞句段運用”中,學著寫自己忐忑不安或猶豫不決的心理活動。最后再利用支架“設計人物形象—繪制情節(jié)圖—創(chuàng)造故事環(huán)境”引導學生完成習作,使表達要素落地生根。這樣的習作訓練過程化隱為顯,由“外知識”走向“內素養(yǎng)”,是適合小初銜接寫作教學的有效實踐路徑。
(2)情境習作,真實表達?!墩n程標準》提倡創(chuàng)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因此,教師要從兒童的立場出發(fā),創(chuàng)設真實的任務情境,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使習作教學為學生的真實運用而教。如可以布置學生寫六一晚會的主持稿、寫報道學校運動會的時況稿、寫反映假日生活的隨筆等。真實任務情境下形式豐富的習作訓練,與上文的讀寫結合路徑相輔相成:讀寫結合呈現的是指導過程,獲得的是表達技能;而情境習作則是順學而寫,在日常訓練、任務統(tǒng)整中將寫作教學植根于生活。這些嘗試讓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變?yōu)橹鲃拥摹爸R調遣”,由完成任務變?yōu)闈M足自身需要,是小初銜接寫作教學的運用路徑。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市教育局小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