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山虎
在我國教育水平持續(xù)提升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問題也漸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在小學語文整體教學體系中,閱讀和寫作相輔相成,將課外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既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寫作的方法,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積累、獲取寫作素材,提升寫作能力,為語文學習水平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據(jù)此,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策略,具備一定程度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意義
(一)能完善閱讀教學資源
雖然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會有意識地開展閱讀教學,以此來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積累素材,但由于語文課教學時間有限,除了閱讀教學之外,教師還需要開展其他方面的教學內容,導致課堂閱讀教學資源不夠全面。課外閱讀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豐富的人文風情,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不斷積累的情況下,學生的作文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對于很多小學生來說,作文具有較大難度,之所以會如此,主要就是因為學生日常積累的語文內容較少,同時不具備寫作知識。課外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知識,提升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完善閱讀教學資源,這也是課外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意義所在[1]。
(二)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很多小學生看來,寫作文較為枯燥,實際上寫作本身是抒發(fā)自己情感的重要途徑,也是表達自己想法的主要“平臺”,學生認為寫作枯燥是因為他們缺乏積累,沒有寫作的欲望。通過課外閱讀與寫作相結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在閱讀了一篇又一篇自己感興趣的故事之后,學生會有表達想法、看法的欲望,為寫作提供了先決條件[2]。在有表達欲望的情況下,無論學生的寫作技法如何,整個過程都具備現(xiàn)實意義,因為寫作的前提就是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達,學生可以結合課外閱讀的基本內容完成作文,整個過程不會讓學生感到無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能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課外閱讀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由,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愛好來閱讀故事,并將其應用到寫作中。對于課內閱讀,即便教師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學生也難免受到制約,其內心并不會對課內閱讀很感興趣,在寫作過程中也容易受到阻礙。而課外閱讀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基礎,學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故事,能夠讓閱讀學習的過程充滿樂趣,對于小學生來說,在有樂趣的基礎上學習,勢必事半功倍,長此以往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喜歡上語文這一學科,喜歡上寫作這一過程。所以廣大小學語文教育者必須關注課外閱讀與寫作結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利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完成寫作,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持續(xù)提升。
二、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策略
(一)合理指導學生選擇適合的課外讀物
相比較課內學習,課堂之外學生較為自由,不會受到教師的限制,所以學生對課外閱讀基本存在著濃厚的興趣,但讓學生自由閱讀并不等于讓學生隨意閱讀,因為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階段,認知能力還不夠強,對課外讀物的分辨能力還有待提高,教師必須把握好課外自由閱讀的具體程度,通過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啟發(fā),幫助學生選擇一些既能滿足閱讀需求、提升閱讀興趣,又有利于學習和寫作的讀物。毫無疑問,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其課外閱讀的基本過程當中,課外閱讀書目的思想性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在短時間內無法看到明顯的效果,但只要學生堅持閱讀,必定受益匪淺。為了保證學生閱讀的持續(xù)性,教師在為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過程當中既不能強制性要求學生,又不能“放任自流”,而是應該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來推薦讀物,考慮學生的閱讀能力,保證學生對讀物有興趣,同時還需要推薦對學生思想發(fā)展有促進作用的好書[3]。
在以往的情況下,教師完全從教學角度考慮學生課外閱讀的相關問題,會向學生推薦《唐詩三百首》《三字經(jīng)》等傳統(tǒng)文化書目,雖然這些傳統(tǒng)文化書目具有良好的閱讀價值,但小學生未必對其感興趣,實事求是的說,小學生更喜歡閱讀的還是故事,《唐詩三百首》《三字經(jīng)》等在課內閱讀中就已經(jīng)有所涉及,如果仍然要求學生在課外也閱讀這些書目,可能會引發(fā)學生的抵觸,即便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閱讀,那么其內心的閱讀積極性也很難真正被激發(fā)。所以教師必須注意這一問題,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要明確我國之所以開展教育改革,主要就是為了不斷對教育進行創(chuàng)新,毫無疑問,我國教育相較于發(fā)達國家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新課程教育改革的實施說明我國已經(jīng)有思想境界較高的教育人士認識到了目前的問題,并有想要改變教育現(xiàn)狀的意圖和決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也必須合理關注現(xiàn)有問題,在課外閱讀與寫作結合的教學當中,為學生推薦故事性較強的西方文學經(jīng)典作品,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喜歡上課外閱讀。除此之外,推薦書目時中國文學經(jīng)典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西游記》《三國演義》等,都有較強的故事性,雖然《西游記》《三國演義》原著具有一定的深度,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只需要閱讀兒童版的名著就能夠讓其在了解《西游記》《三國演義》故事的基礎上積累寫作資源,拓寬眼界,升華思想,從而達到提升讀寫能力的目的。
(二)在課外閱讀基礎上引導學生撰寫讀書筆記
無論是課外閱讀還是寫作,二者在語文教學中都十分重要,將課外閱讀結合寫作并不是為了單一提升學生單方面的能力,而是要雙管齊下,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寫作能力的同步提升。在二者結合的過程當中為了提升課外閱讀的效果,在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前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讓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手段,從而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例如,可以在課外閱讀時讓學生撰寫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在很多學生看來都是一種作業(yè),實際上如果學生對閱讀的文學作品較感興趣,那么他們就不會將讀書筆記當作一種負擔,當學生能夠對每次閱讀的體驗進行記錄,就能夠在深化學生閱讀效果的基礎上提升寫作能力。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格林童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故事,之后根據(jù)自己看故事后的想法,整理讀書筆記,在學生完成了讀書筆記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整理故事的描寫手法,并告訴學生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同樣會接觸到這種描寫手法。經(jīng)過不斷努力,學生的寫作難度會不斷降低,因為通過讀書筆記的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已經(jīng)在循序漸進地提升,這樣教師只需要對學生稍加引導和啟發(fā),就能夠讓學生寫出好的作文。
(三)在課外閱讀基礎上引導學生撰寫讀后感
讀書筆記與讀后感的區(qū)別在于讀書筆記是階段性的記錄,而讀后感是閱讀完整本書目后對自己感受的總結。從難度上來說,讀后感的難度要超過讀書筆記,如果沒有讀書筆記的積累,學生的讀后感也很難高質量完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對現(xiàn)有情況進行明確,有條理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讀后感嚴格意義上基本也就等同于文章創(chuàng)作,能夠直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指導的過程當中,結合作文教學的模式,應鼓勵學生將自己看完故事后的體會記錄下來,整個過程不需要注意寫作技法,而是應該保證寫作的真實,引導學生將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記錄下來,并在后續(xù)鼓勵學生養(yǎng)成將自己的體會以讀后感的方式呈現(xiàn)的習慣,協(xié)同發(fā)展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教師在對學生的讀后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不能對學生進行批評,也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讀后感質量的優(yōu)劣,而是需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利用閱讀完善自身的思想,通過閱讀促進自身的成長。例如,學生在閱讀完《格林童話》之后,結合小紅帽的故事寫出了相應的讀后感,提出不要隨便相信陌生人,要遠離危險。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引導,深入分析小紅帽的內在意義,在肯定學生讀后感的基礎上,引出學會求助、學會感恩、增強安全意識的主題,加深學生的印象,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yǎng)。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基礎上,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發(fā)揮語文教學的作用,詮釋語文教學的真諦。
綜上所述,將課外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既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寫作的方法,開闊學生的眼界,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師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注意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選擇一些既能滿足閱讀需求、提升閱讀興趣,又有利于學習和寫作的讀物,合理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讀書筆記及讀后感,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基礎上主動閱讀,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邵艷麗.試論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有效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1):173-174.
[2]郭麗媛.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的實效性[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1(8):10-11.
[3]張杰.關于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