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鵬麗
《教育史學通論》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立足于時代高度和學術前沿,力圖融通古今,溝通中外,秉持歷史與邏輯、理論與實踐、本國與域外、現實與未來、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原則,對教育史學的基本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闡述。
周洪宇教授主編的《教育史學通論》(上、下卷),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10月出版。在該著作問世前,已有華東師范大學杜成憲、鄧明言所著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教育史學》、湖北大學郭婭撰寫的由山東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反思與探索——教育史學元研究》等學術成果。前者從中外教育史學的研究對象、學科發(fā)展歷史、體系內容、研究方法、史料收集、編纂方式、史學評論等維度探討教育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問題,展望教育史學科發(fā)展前景,是國內最早對教育史學科進行理論反思和總結的論著;后者將教育史學本身作為反思和研究的對象,從教育史學的學科性質、學科特征、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范疇、學術功能、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史料收集、編撰形式、學者素養(yǎng)、發(fā)展趨勢等方面,探討了教育史學科的基本問題,形成了一套獨特見解,為教育史學研究提供了一套比較新穎的理論依據。而《教育史學通論》一書匯聚了周洪宇教授及其領導的學術團隊多年來從事教育史學理論學習、研究與教學的經驗和心得,并吸收了國內多所著名高校教育史學理論研究成果的精華,堪稱教育史學領域的集大成之作,同時該書也是教育史學理論研究的全新力作,其建構了一個結構合理、內容豐富的教育史學科體系,兼涉中外,橫跨多科,具有理論性、開拓性、引領性和實用性,為教育史學科的理論建設鋪就堅實基礎。
一、“融通”
《教育史學通論》既是一部研究教育史學基本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學術專著,又是一部教育史學通識性、研究性教材;既可用作高等院校教育學專業(yè)、教育史專業(yè)和其他相關專業(yè)的教材,也可供教育科學工作者和文史愛好者閱讀參考。該著作繼承傳統史學的思維方式,關注傳統的理論范疇,借鑒傳統的研究方法,如版本學、目錄學、訓詁學、校勘學、辨?zhèn)闻c考證、輯佚與注釋等,利用傳統的編撰方法,如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學案體等,此外還借鑒西方史學最新理論、其他學科的研究理論與方法。通過大量的具體教育史研究事實來展現與證實抽象的教育史學理論,進而提煉出對具體教育史研究具有指導意義的教育史學理論與方法。
全書靈魂概括為一個“通”字,意即“融通”傳統與現代、“貫通”中外教育史學、“變通”各行其是的教育史學觀及方法論、“打通”教育史學的理論空間、“開通”教育史學的思想路徑,從而達到三觀合一的“理通”,即堅持人本觀、總體觀和全球觀,以“全球視野、中國立場、問題意識和實踐導向”為基本立足點,在全球背景下研究我國教育史學理論與方法,并突出我國的特色。最終以學以通用的方式“激發(fā)受眾的理論興趣”,以會合通連的方式“拓寬受眾的理論視野”,以持論通達的方式“撞擊受眾的理論思維”,以啟發(fā)通悟的方式“提升受眾的理論境界”。
作為一部教材,《教育史學通論》所討論的教育史研究問題、蘊含的方法論原則等內容,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督逃穼W通論》之所以能贏得學界和教育界的贊譽,產生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就在于其蘊含著科學的方法論原則。全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基本指導思想,堅持史學本位原則、開放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和層次性原則,廣泛借鑒和吸收人文社會科學乃至某些自然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論成果,以科學的教育史觀為核心概念,容涵中外教育史學,并以隱而不彰的方式將其貫穿論證和破解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同時,注重按照特定的研究對象和層次來確定方法的適應范圍,以更加開放的心胸、更加敏銳的眼光打破傳統狹小的研究視野,開辟新的研究思路,不斷與其他學科特別是新興學科進行對話,從中吸取有益于教育史學科發(fā)展的理論與方法。如借鑒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等人文社會科學乃至數學、系統論等自然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采用跨學科研究方法,打破學科壁壘,主動融通與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使教育史學理論與方法及時跟上時代步伐,以常新的姿態(tài)立足于學界,為研究服務。
二、“開拓”
《教育史學通論》力求突破與創(chuàng)新,更新了教育史研究的視角,促進了教育史學理論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推動了教育史學科的理論建設與完善,有助于提升教育史研究者的理論水平。無論是其研究理論與方法、叢書素材的使用還是教育史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實踐啟示,該著作都對中國當代以及未來的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具有長遠的參考價值。
構建系統且現代化的教育史學理論與方法體系。《教育史學通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對教育史學理論與方法首次進行了整體和系統研究,開拓了教育史研究的新領域,推動教育史學科自身的建設和發(fā)展,堪稱開山之作,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全書有著豐富思想內涵和歷史內涵的邏輯,歷史與邏輯相統一、從抽象到具體等各項方法論原則皆以“史論結合”的形式貫穿具體問題的闡釋與分析,從而為教育史學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方法論原則,保證了教育史學科永葆青春,標志著教育史學科真正成熟。
該著作注重借鑒其他學科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力求對教育史學的學科性質、學科體系、學科功能、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規(guī)范、編纂體例、史學評論、學者素養(yǎng)及未來走向等進行較為深入細致的研究。內容全面,涉獵廣泛,涵蓋了教育史學研究的主要領域與議題,如教育史學功能與價值、認識論、研究方法、史料學、編纂學、史學評論、中外史學史等,為從事教育史研究的專家學者提供理論與方法指導。全書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完善研究理論與方法,在充分運用原有研究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廣泛借鑒和吸收人文社會科學乃至某些自然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成果,使本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現代化。
創(chuàng)設全新的教育史學研究范式。該著作建立了新的教育史學研究范式,做到移植與創(chuàng)新并重、闡釋與實證平衡、一元向多樣復歸。特別是提出了“三維系統方法論”,這是由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一般研究方法、具體研究方法三方面及其相關層次構成的研究系統,可視為教育史學研究方法的宏觀層、中觀層和微觀層,各自有其對應的范圍和領域,分別處理不同層次的問題。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是最高層,所要解決的是研究立場和指導思想的問題。一般研究方法是中間層,所要解決的是對社會歷史(包括教育歷史)現象及其原因、本質的認識,更好地把握教育歷史的規(guī)律。具體研究方法是最低層,所要解決的是教育史料的處理和分析,恢復教育史實和基本線索,為深入研究鋪平道路。
具體而言,“三維系統方法論”中的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指教育史學研究中起基礎和指導作用的理論方法論,包括教育史學研究的宏觀理論、中觀理論與方法論。其以馬克思主義的宏觀歷史理論和中觀史學理論的積極因素為基礎,吸收其他理論流派的合理因素而形成。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五種社會形態(tài)理論等宏觀歷史理論和經濟決定理論、階級階層理論、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理論等中觀史學理論,另一方面借鑒蘭克、斯賓格勒、湯因比、布洛克、費弗爾、布羅代爾、勒高夫和勒韋爾等學者的史學理論的合理因素,它們共同構成了教育史學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一般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社會歷史(包括教育歷史)現象中普遍使用的方法,又稱普遍方法。它是哲學思維方法在社會歷史(包括教育歷史)研究中的運用,主要包括歷史分析法、階級分析法、比較分析法、邏輯分析法、系統分析法、結構分析法等,其功能是分析社會歷史(包括教育歷史)現象的內在辯證關系和本質特點,在更深層次上更好地把握教育歷史的規(guī)律。具體研究方法是指帶有較強技術性和專門性,用來處理和分析教育史料,進行基礎研究的方法和技術,其功能為復原教育史實和基本線索,為深入研究打下堅實基礎、創(chuàng)造條件。根據不同的性質和作用,它可細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歷史學科一般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歷史考證法(又稱歷史考據法)、文獻分析法、口述歷史法、歷史模擬法等;二是跨學科方法,即借鑒、吸收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認識方法與技術手段來研究教育歷史的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調查法、個案分析法、心理分析法、計量分析法等。
由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一般研究方法和具體研究方法所構成的三維研究系統,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實踐指導性強。教育史學研究者可根據自己的具體研究需要,采用不同的理論、方法或技術,解決不同的問題,以充分發(fā)揮各自的作用。建立這樣一套教育史學研究的系統方法論,有利于研究者明晰研究問題相對應的理論和具體方法,清楚研究步驟和程序,使研究工作盡量規(guī)范化、程序化,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特別是對于初入門的研究者,更能提供方便,也提醒研究者注意理論、方法與問題的相容性、相適性。
此外,該著作提出了學科性質史學論、研究對象三分論、研究重心下移論、理論方法現代論、學科功能雙重論、學術傳統繼承論、學術表述規(guī)范論、教育史分期三段論、學者素養(yǎng)要素論、未來發(fā)展多元論等重要且獨創(chuàng)的理論,倡導在教育史研究中要實現教育活動史、教育制度史與教育思想史三者有機結合,從而構建完整意義上的教育史。該著作涵蓋教育史的學科性質、學科體系、學科功能、研究對象、歷史分期、史學評論以及史料學、編纂學等內容,理論色彩濃厚,對教育史學科體系的建構具有重要學理價值,增強教育史學科理論建設。
“融通”與“開拓”在《教育史學通論》中得以完美交融,并作為周洪宇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和學術精神,被賦予了時代性的內容和個體性的風格。這部專著性教材以中華文化傳統和現代文化精神綜合會通的方式,將編者的教育理想情懷、教育事業(yè)信念、教育史學修養(yǎng)融貫其中并廣泛傳播于中華大地,深刻啟發(fā)引導了不計其數的受眾實現理論思維層次的躍遷,從而有力助推了當代中國教育史學理論的研究進程。但是,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受眾在研讀《教育史學通論》的時候,能否真正理解其理論本義并接近其思想高度,也是一件難以確定的事情。因此,如何開發(fā)其當前性和未來性,可能是需要《教育史學通論》的編者和受眾共同深入思考的關鍵問題。當然,這些問題的存在和提出,也同時預示著 《教育史學通論》的思想理論意義和社會現實意義,必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綻放出愈加璀璨的時代光芒。
責任編輯/王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