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娜
提出問題
喬治·伽莫夫是一位出生于俄國的美籍物理學家,在其所著的《從一到無窮大》中,有一段小故事引出了一個經(jīng)典的數(shù)學問題:
從前,有一個愛冒險的年輕人,在曾祖父的遺物中發(fā)現(xiàn)一張羊皮紙,上面寫著:
乘船至北緯××,西經(jīng)××,即可找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 島的北岸有一大片草地. 草地上有一株橡樹和一株松樹,還有一座絞架. 從絞架走到橡樹,記住走了多少步. 到了橡樹后向右拐個直角,再走同樣的步數(shù)后,在這里打個樁.回到絞架,朝松樹走去,也記住所走的步數(shù). 走到松樹后向左拐個直角,再走同樣的步數(shù)后,在這里也打個樁. 在這兩個樁的中間挖下去,就能找到寶藏.
這位青年租了一條船開往目的地,果然發(fā)現(xiàn)了荒島,也找到了島上的橡樹和松樹. 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絞架無影無蹤,不知去向. 年輕人陷入了絕望,在地上亂挖起來. 但是,地方太大了,一切努力只是徒勞. 他只好兩手空空,啟帆回程.
其實,這位冒險家若能仔細思考,就能獲得寶藏. 因為埋藏寶藏的地點只依賴于橡樹和松樹的位置,與絞架的位置根本無關!
大膽猜想
如圖1,點A,B分別表示松樹和橡樹,點C表示絞架原來的位置. 從點C出發(fā)往點A走,左轉(zhuǎn)90°后再走相同的長度,所到之處記為點D. 換句話說,AC = AD,且∠CAD = 90°. 然后,從點C出發(fā)往點B走,右轉(zhuǎn)90°后再走相同的長度,所到之處記為點E. 換句話說,BC = BE,且∠CBE = 90°. 連接DE,DE的中點M就是寶藏的位置.
點M好像會和A,B兩點構成等腰直角三角形. 若此猜想成立,則表明點M的位置由A,B兩點的位置確定,與點C的位置無關!下面就對這個猜想進行驗證.
驗證猜想
思路點撥:要證△AB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結合已知條件“點M是DE的中點”,可采用“倍長中線法”,即延長AM至點N,使MN = AM,連接BN, 易證△AMD≌△NME.
下面只需證明△AB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這就需要證明△ABC≌△NBE,難點在于證明∠ACB = ∠NEB. 觀察這兩個角的兩邊,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一條邊BC,EB互相垂直,聯(lián)想“如果一個角的兩邊與另一個角的兩邊分別垂直,那么這兩個角相等或互補”,可以大膽猜測∠ACB與∠NEB的另一條邊AC與EN也必然互相垂直. 于是想到延長AC,交EN的延長線于點F.
如圖2,易證NE = AD = AC,∠ADM = ∠NEM.
∴AD[?]NE. ∴∠F = ∠DAC = 90°.
∵∠CBE = 90°. ∴∠F + ∠CBE = 180°,
∴∠BCF + ∠BEF = 180°.
∵∠ACB + ∠BCF = 180°,∴∠ACB = ∠BEN.
∵BC = BE,AC = NE,∴△ABC≌△NBE,
∴AB = NB,∠ABC = ∠NBE,
∴∠ABN = ∠ABC + ∠CBN = ∠NBE + ∠CBN = ∠CBE = 90°.
∴△AB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又∵AM = MN,∴△AB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歸納總結
寶藏的位置僅與橡樹和松樹的位置有關,而與絞架的位置無關. 點C可以移到整個平面上的任意位置,甚至可以移到線段AB上,點M的位置仍然不變. 也就是說,只要以點A,B以外的任意一點(點A,B除外)作為絞架的位置,就一定能找到寶藏. 同學們可以嘗試一下圖3中的七種情形. 其實,這個尋寶問題只不過是一個與定點有關的幾何游戲而已!
[A][B][E][M][D][C][E][M] [D][A][C][B] [B][C][A][D][M][E][B][C][D][A][M][E] [D][B][A][C][E][E][M][D][A][C][B][B][A][D][C][M][E]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州市瑞華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