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林
(重慶市中醫(yī)院 重慶 400021)
慢性喉炎在臨床中屬于常見疾病,指喉部黏膜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聲音嘶啞、喉部分泌物增多、喉部不適感等,病程通常超過3個月以上,主要因急性喉炎反復(fù)發(fā)作,聲帶未充分休息,病情遷延椎間演變引起[1]。對慢性喉炎治療中,包含休聲、藥物治療、霧化治療、手術(shù)治療等措施,中醫(yī)在慢性喉炎治療中,針灸是常用方法。本次研究針對本院104例慢性喉炎患者進行研究,對撳針治療的效果進行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采用單樣本率檢驗的方法計算樣本量,規(guī)定實驗組與對照組樣本量相等,測算樣本量為104,選取我院2017年02月—2018年07月門診治療的104例慢性喉炎患者進行研究,隨機非盲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52例。對照組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64歲,平均(38.8±2.6)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5個月平均(6.4±0.7)月;實驗組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63歲,平均(39.2±2.4)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4個月平均(6.5±0.6)月。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中醫(yī)耳鼻喉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012年)》[2]中關(guān)于慢性喉炎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入院時存在聲音沙啞反復(fù)發(fā)作史,伴有喉部不適及咳痰等癥狀,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一般資料對比,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休聲方案治療,要求患者少說話,注意發(fā)聲休息,必要時絕對禁聲,避免刺激性食入使用,忌研究,嚴禁以“耳語”代替發(fā)聲。實驗組患者采用撳針方案治療,取廉泉、人迎、水突、足三里、照海和列缺等穴位。采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用干棉簽擦干,以清鈴撳針(2mm×1.2)埋針于廉泉、人迎、水突、列缺、照海等穴,以清鈴撳針(2mm×1.5)埋針于雙側(cè)足三里穴。治療組治療前、治療后第8d、16d,20d,每次治療共4天,共4個時間窗進行VHI量表、癥狀體征評分觀察。對照組選擇納入課題組時、納入課題組后第20d,共2個時間窗進行癥狀體征評分觀察。
嗓音障礙指數(shù)量表(VHI):由患者自行對該量表的生理(P)、功能(F)及情感(E)3部分進行評分,每部分包括10個問題,相應(yīng)選項分別代表感受發(fā)生的頻度:0分代表“從沒有”;1分代表“很少”;2分代表“有時”;3分代表“經(jīng)?!?;4分代表“總是”。每部分的總分為10個問題得分的總和,分值范圍0~40分;總分(T)為3部分總和,范圍0~120分。某一部分的分數(shù)越高,說明嗓音障礙對患者這一方面的影響越大;總分越高,說明患者對自己嗓音障礙主觀評估越嚴重。癥狀體征評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聲音嘶啞、聲帶充血、生門閉合差等癥狀、體征進行評分對比;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對比,評價標準:痊愈: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總積分為0分,聲時達到20秒以上;顯效:治療后主要癥狀體征(總積分)減少2/3以上;進步:治療后主要癥狀體征(總積分)減少1/3以上;無效:治療后主要癥狀體征(總積分)減少不足1/3??傆行?(顯效例數(shù)+進步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用%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在治療前后兩組聲音嘶啞、聲帶充血、聲門閉合差等癥狀評分對比方面,治療前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各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后實驗組各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附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對比(±s,分)
注:*表示與治療前對比,P<0.05;#表示與對照組對比,P<0.05
組別n時間聲音嘶啞聲帶充血聲門閉合差聲帶水腫或肥厚咽干、咯痰實驗組52治療前2.17±0.931.74±1.092.08±0.851.95±0.530.75±0.25治療后1.07±0.82*#0.81±0.95*#1.15±0.46*#1.35±0.530.32±0.28*#對照組52治療前2.01±0.891.87±1.132.15±1.751.74±1.170.87±0.15治療后1.73±0.65*1.37±1.06*1.78±0.81*1.69±1.050.47±0.19*
治療效果方面,觀察組總有效率為73.08%,對照組為57.69%,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n(%)]
治療組治療8天、16天、20天后總分及亞積分較治療前有顯著降低(P<0.05),見表3。
表3 治療組治療前、治療第8天、16天、20天VHI積分比較(±s,分)
表3 治療組治療前、治療第8天、16天、20天VHI積分比較(±s,分)
注:P1、P2、P3分別代表治療第8天、治療第16天、治療第20天與治療前比較所得P值,P1<0.05,P2<0.05,P3<0.05。
時間FPEF+P+E治療前13.72±5.2315.43±3.2310.93±4.8640.08±9.73第8d10.17±4.8911.35±3.177.29±2.1128.81±3.74第16d6.41±3.827.75±3.116.39±3.1520.55±3.27第20d5.79±3.056.69±3.086.02±2.5218.50±2.91 t17.0215.9835.2648.035 t29.1817.0725.62710.261 t311.2898.1546.70811.749 P10.000.000.000.00 P20.000.000.000.00 P30.000.000.000.00
臨床中,慢性喉炎屬于多發(fā)病中,該病病理變化為黏膜慢性充血、淋巴細胞浸潤及黏膜下組織水腫等,患者以聲音嘶啞、喉部不適伴干燥感、瘙癢感、痰黏少等癥狀[3]。在慢性喉炎治療中,西醫(yī)臨床中主要以抗生素、糖皮質(zhì)激素、能量代謝激活藥及肌肉興奮劑等藥物為主,對患者喉部不適癥狀雖然有一定的緩解效果,但病情容易反復(fù),對患者癥狀、體征改善不徹底,治療效果也受到影響。
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慢性喉炎主要因肺腎陰虛、虛火上炎、喉失儒養(yǎng)引起,也稱為“久無音”、“久喑”、“久病失音”等,中醫(yī)治療以補益脾肺、滋陰降火、活血化瘀開音為原則[4]。針灸治療慢性喉炎中,喉為經(jīng)絡(luò)循環(huán)交會處,與全身氣血、臟腑、津液聯(lián)系,則經(jīng)絡(luò)疏通、氣機通暢,聲道則無阻,恢復(fù)聲音。且針刺本身有消炎作用,對炎癥灶白細胞游出有抑制作用,可緩解水腫。撳針屬于皮內(nèi)針法之一,也稱為“埋針法”,小型針在皮下可長時間留針,且清鈴撳針屬于新型改進的一次性使用撳針,實際應(yīng)用中具有操作簡單、安全可靠的優(yōu)勢;治療慢性喉炎中,取廉泉、人迎、水突、足三里、照海和列缺等穴位,立足于“痰、瘀、虛”,可打動緩解患者癥狀的目的。從本組研究結(jié)果來看,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治療總有效率達到73.08%,高于對照組的57.69%,差異顯著(P<0.05),提示撳針治療慢性喉炎效果較好。
綜上所述,對慢性喉炎采用撳針方法治療,患者癥狀體征改善明顯,治療效果顯著,有推廣應(yīng)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