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是中國人物畫發(fā)展的巔峰時期,其中仕女畫以其艷麗的色彩和飽滿豐腴的人物造型獨具一格?!峨絿蛉擞未簣D》作為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在色彩觀念體現、視覺呈現及色彩寓意等方面特色鮮明,是傳統(tǒng)色彩觀在特定文化語境下的一種再發(fā)展。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當代人的色彩審美需求更加多樣化,更需要從傳統(tǒng)作品中汲取養(yǎng)分。通過對唐代仕女畫《虢國夫人游春圖》色彩的研究,思考色彩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虢國夫人游春圖》;傳統(tǒng)色彩觀;五色說
唐朝全盛時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獲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之一。在唐朝的前半葉,社會經濟處于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政治環(huán)境相對寬松,儒釋道并存,科舉制度相對完善,各種政策的頒布實施,使得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十分安定和諧的局面。在文化藝術方面,給予了創(chuàng)作者很大的自由空間,尤其是色彩方面。唐代由初唐時的單色、間色并用,到通過墨彩敷染來描繪具體的形象,色彩運用上具有極強的等級觀念與象征性。顏色的運用不僅表明了人與時代、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是時代氛圍和精神風貌的一種體現,而且還將其作為政治倫理的一種外在形態(tài), 直接用來別上下、明貴賤, 成為統(tǒng)治階級權力等級差別的標志與象征。
張萱,盛唐人物畫家,深受統(tǒng)治者賞識,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對宮廷生活十分熟悉,為此后的繪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現實基礎。張萱的人物畫散發(fā)著濃郁的時代氣息,如艷麗的色彩、肥碩的駿馬、矯健的身姿和豐滿的仕女形象。其作品不僅具有人物富貴華麗的特點,還洋溢著一種熱鬧歡快的氣氛,是盛唐時期樂觀、自信、向上的精神氛圍的體現。張萱人物畫用筆準確而生動,延續(xù)了楊子華、閻立本的傳統(tǒng)路數,細膩圓潤,按人物結構動作起伏變換,疏密有致,流暢婉轉。畫仕女喜歡用朱色暈染耳根,以襯托人物豐腴白嫩的臉頰。整個人物繪畫色彩更為鮮麗明快,更有一種現實、感性、華貴、成熟、雍容的人物意態(tài)。
一、《 虢國夫人游春圖 》中色彩觀念的體現
(一)顏色的主次關系
古代畫家對畫面不但要求形象上有主客之分,而且在顏色上也要“分別主從,彩色相和”[1]。“分別主從,彩色相和”指的是在繪畫創(chuàng)作時,首先要從整幅畫面上著眼,在構圖的同時,已預計到用何種顏色作為主色,何種顏色作為從色(輔助陪襯主色之色)。結合《虢國夫人游春圖》來看,整幅畫面呈現暖色調,運用了較多的黑色、赤色、白色等,其次用青色、綠色進行調和,整個色彩搭配上艷而不俗,色彩豐富而統(tǒng)一,活潑明快,更能表現出風和日麗的春天踏青游玩的熱鬧氣氛(圖1)。
(二)以色明禮——儒家色彩觀念的影響
《虢國夫人游春圖》整幅畫面在突出主體人物上也深受儒家以色明禮色彩觀念的影響。儒家的色彩分類標準是從禮的角度將色分為不同等級的?!墩撜Z·鄉(xiāng)黨》云:“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朱熹注:“紺,深青揚赤色,齊服也。緅,絳色。三年之喪,以飾練服也。飾,領緣也?!庇郑骸凹t紫,間色不正,且近于婦人女子之服也。褻服,私居服也,言此則不以為朝祭之服可知?!盵2]孔子推崇青、黃、赤、白、黑五色為正色,綠、紅、碧、紫、騮黃為間色。間色和正色也有一定的貴賤之分,上衣通常用正色,下裳用間色,有時還可以用顏色來表示人物的尊卑關系,尊者用正色,卑者用間色。所有的禮儀規(guī)章制度都是極其嚴格的,即使為天子也必須尊禮。結合《虢國夫人游春圖》來看,整幅畫人物布局疏密得當,富有節(jié)奏感,其中人物動態(tài)、馬匹姿勢各具特色又渾然一體。在處理眾多人物組合的主次關系上,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儒家色彩觀念將重點人物突出,例如虢國夫人在用色方面以赤色和白色為主體顏色,色澤明快,顏色艷麗。侍從皆用綠色、碧色相協調,使得畫面中人物的主次關系明晰,又保持了畫面的整體感。
二、《虢國夫人游春圖》的色彩視覺效果
《虢國夫人游春圖》整卷畫面共描繪了九位人物形象和八匹馬。中國傳統(tǒng)繪畫往往運用色彩的對比來增強畫面的視覺效果,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色彩自身的作用。
從色彩對比的角度來看,畫面整體上分為兩個部分,畫面前部分的三個侍從,分別以青色、紅色和白色為主要色彩,形成畫面的第一組色彩對比。后半部分與前半部分不同,每個人的衣服大多是用幾個比較強烈的色塊來表示,尤其是虢國夫人上衣以綠色調為主加上白色披帛,下身穿紅色裙子,秦國夫人身穿紅色上衣、青色裙子,形成第二組對比,而這兩組對比又形成了整個畫面的色彩對比,使得顏色更加明亮鮮艷,彰顯著盛唐時期的審美和一些奢華尊貴的宮廷貴族形象。此外,因絹本底色呈淡黃色,使用黑色、白色在絹本上產生強烈的視覺對比。例如,在整卷畫面中身著白衣的共兩人,各自處于畫面中的卷中和卷尾,前后呼應,形成對比。并且,其他人物、馬匹的顏色也都是盡可能選擇與背景色相近的顏色,如土黃、赭石或是單純的青、綠色,衣飾的細節(jié)花紋處理上也運用了對比的色彩,如紅與綠或是黃與藍。
三、《虢國夫人游春圖》的色彩寓意
色彩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對情感最直接、本能的一種表達方式。色彩不僅能用來滿足人心理的情感需求和欲望,它還與中國古代社會的審美觀念和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有著錯綜復雜的聯系。正因如此,簡單的五種單色在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下不斷地變化和完善,再經過歷史的沿襲與傳承、凝聚與積淀,使得五色觀的色彩體系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地位[3]。
“五”的觀念,是從文籍時代產生的,而“五色”之說,最早見于 《尚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蔽迳辞唷ⅫS、赤、白、黑,被認定為正色,是色中的尊貴者。五色說的色彩觀念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春秋時期,哲學家將五色說納入五行說,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各自代表著不同的顏色,例如:金—白色、木—青色、水—黑色、火—赤色、土—黃色。戰(zhàn)國時期,陰陽家鄒衍后又提出“五德終始說”,把五行與朝代興衰更替聯系起來。五行也有了相生相克的屬性和色彩的象征意義。秦漢之際,隨著宗教的發(fā)展,五方的認識轉化為五帝四獸。除了代表不同的方位之外,甚至每個季節(jié)也有與之相對應的顏色。
結合《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的色彩來看,青色屬木,代表木運和春天。青色位于東方,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代表著一年中的春天,陽光、春天和植物有著天然的聯系,植物也是綠色的。并且據文獻記載,南朝宋文帝曾在立春當天,帶頭參加春耕,春耕時乘坐青色馬,儀仗用青色旗,頭戴青色頭巾,身穿青色禮服,佩戴青色玉佩。到唐朝時,唐太宗參加春耕亦是如此。而《虢國夫人游春圖》中的女性人物服飾的紅綠搭配,更能讓人感受到一種花紅柳綠的春日氣息,更加符合游春的主題。
火為紅色,即赤色。在五行的方位中,赤色位于南方,而神話傳說中火神炎帝的神位在南方,炎熱屬火,為夏,代表神獸為朱雀。赤色,是地位顯要的吉祥色,為五色中的正色。相傳武則天十分喜愛紅色,對于十分重視的大臣便會賜予一些紅色的服飾,以顯示其高貴的地位。此外在東漢時,人們常穿朱草染成的絲綢衣物,例如女子的長衫、淺色裙子都會經過反復暈染,經過暈染的顏色更為自然、飽和,更是其身份高貴的象征。虢國夫人的服飾便是以白色和赤色為主,二者皆為正色,大面積的赤色裙子以及衣服上的金線紋飾的搭配更能顯示出其人物身份的尊貴,也體現著唐前期社會的繁榮。
唐朝尚黃,黃色在五色中居于中央的地位。根據“土居中央”的觀點,在五行中黃屬土,黃土處于五行五色說中的核心位置,隋唐至宋以后甚至定黃色為皇室專用色。此外,張階曾在《黃賦》中提到“名可大者,其惟中黃”,大意就是說,黃色是五色中最為重要的顏色,五色天象需要用黃色作為準則,分析日月星辰的色光[4]。此外,黃色作為君王禮服的主色,只能為皇帝所用,官員百姓一律禁止使用黃色,可見黃色的重要地位。唐玄宗在朝廷集會時,儀仗隊的旗幟也是只使用黃色和赤色。
西對應了白色,而金達到熔點時,就呈現白色。金也對應了四季輪回中的秋,我們在說金秋時節(jié)時,這里的金不是單純指代顏色,也指代五行中的金,與之對應的神獸為白虎。女子擦白粉,古今如一,臉上涂上粉白,眉毛染黛黑,粉白黛黑便是女子日?;瘖y的基調。粉白,指女子的膚色應該潔白如粉;黛黑,指頭發(fā)眉毛深黑如黛,黛,則是女子畫眉毛和鬢角的青黑色顏料。與此同時,妝容顏色的選用也反映了這一時代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傾向。從張萱的另一幅作品《搗練圖》中,可以看到白色在面部的使用。例如,將女性的額頭、鼻子、下頜用較厚的白粉涂上,就是當時盛行的“三白妝”,白粉厚涂的位置既能體現出面部高光的部位,又能表現面部的結構,體現唐代仕女豐腴白皙的皮膚質感,襯得面部豐滿,女性魅力更為突出?!峨絿蛉擞未簣D》中,虢國夫人及秦國夫人甚至侍女的臉上都是用白色打底,在白色的基礎上描繪人物的眉眼及嘴巴,整個人物看起來更加精致、柔美、典雅。另外,白色對應西方,古代帝王對西方政權進貢的物品常強調白色,例如和田玉、羊脂玉等,可見白色也往往會作為吉兆、尊貴的象征。
北方,寒冷屬水,為冬。冬天的水在白雪的映襯下為黑色。黑色,相對于其他顏色來看會給人一種沉悶、穩(wěn)固甚至神秘的感覺,但是黑色具有極強的融合與吸納能力。黑色為五色之終,一切顏色最終都會回歸于黑色。此外,黑色給人一種沉穩(wěn)、嚴肅的感覺,甚至帶有正義、力量、權力的寓意。例如太極八卦也會用黑白色來象征變化無窮的卦象,古代帝王祭天時的禮帽禮服都是黑色的,并且官員的禮帽往往也是用黑紗制成的,又叫烏紗帽。黑色作為吉祥色,與赤色相比雖然用途不算多,但也是一種正色。從五行五色的角度來看,唐朝五行屬土,國色尚黃,土克水,水色黑,黑色似乎不是唐朝的流行色,但是唐朝以道教為國教,道教崇尚黑色,并且唐朝皇帝李隆基尊崇道教,死后的封號亦為“玄宗”,可想見對黑色的重視[5]?!峨絿蛉擞未簣D》中,黑色也占有一定的面積。例如從左向右數第三匹馬,通身黑色,脖子間配有紅色的韁繩。整匹馬給人一種高貴、雄偉,充滿力量的感覺,并且在一些其他的相關文獻資料中,也有人將虢國夫人認定為坐在黑馬上的人物,可見黑色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虢國夫人游春圖》的色彩傾向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直接關系,而且在整體的用色方面,與唐代壁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壁畫中的色彩是生命的顯現,是畫工對生命的關照,觀者也常常通過色彩來體認自我[6]。唐朝前期社會穩(wěn)定,人民富足,百姓們安居樂業(yè)。壁畫以暖色調為主,顏色上以赤、綠、青等亮色為主,色彩對比強烈,濃淡相宜,和諧統(tǒng)一,形象逼真,裝飾色彩極為豐富。有的色彩還分出濃淡層次,并且金銀箔的運用使色彩裝飾達到金碧生輝、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有效地襯托出物象體積感,形成色彩的韻律美。色彩的選用彰顯著國家的繁榮與民族的包容,以及人們對生命的熱情和由內而外的自信與樂觀,因而此時的壁畫大多色彩豐富、絢爛、舞動。
四、結語
繪畫重在表現心境和畫面韻味,而現代作品缺乏清幽干凈的美感,部分作品片面追求繪畫技藝的提高,忽略了作品的內涵,從而使整個畫面失去了靈性,作品只有視覺沖擊力而缺乏內在含義。通過對《虢國夫人游春圖》的臨摹學習,總結唐代仕女畫的色彩規(guī)律,闡釋如何通過同類色營造統(tǒng)一和諧的色調,利用對比色區(qū)分人物主次關系。同時通過臨摹實踐,在絹本材料的使用、設色技法的揣摩等方面,加深對唐代仕女畫技法的認識。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更多學者需要運用理論研究和臨摹實踐等不同方法、角度,來解讀中國古典繪畫作品,以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更深層次的內涵,啟發(fā)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
參考文獻:
[1]于非闇.中國畫顏色的研究[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81.
[2]江澄清.中國色彩論[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3:20.
[3]邢慶華.色彩[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45.
[4][5]彭德.中華五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252,208.
[6]杜星星.唐代敦煌壁畫色彩的觀念體現、視覺呈現與情感表達[J].敦煌學輯刊,2021(1):115-128.
作者簡介:
曹倩倩,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