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作為教學二十多載的教師,我發(fā)現(xiàn)藝術溝通對于班級管理而言十分重要。良好的溝通,能夠使原本繁瑣的班級工作變得輕松許多,同時也能夠有效增進同事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友誼。
一、與小學生溝通要善誘
班主任首先面對的是學生,小學生活潑好動,初步懂得趨利避害。老師們要沒有一點斗智斗勇的經驗,肯定會被氣得失去儀態(tài)。印象深刻的是任教四年級時發(fā)生在一位男生身上的故事。
中午,學生們陸續(xù)回到學校,可是教室進不去了,因為班長忘記帶課室鑰匙回學校,此刻老師也還沒有回到學校,怎么辦呢?我們課室在一樓,窗邊是花園,于是有幾個男生慫恿小明從花園邊的窗戶爬進去,從課室內開門,讓同學們進入教室。本來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如果一切順利,這事也就應該過去了,頂多就是事后告誡一下,可是意外總是在不經意之中發(fā)生。小明爬窗進去的時候竟然尿褲子了,圍觀的學生們起哄,誣陷說他在花園隨意大小便。而小明自己則羞得躲起來了,我了解情況后,也是氣笑了。孩子可愛時確實可愛,可氣人時也確實是氣人。
首要任務是把小明找出來,告訴他出現(xiàn)了問題,逃避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要學會解決問題,現(xiàn)在最主要的是和家人回家,洗個澡再回學校和老師說清楚發(fā)生了什么事。另一邊通知了家長來學校,大概和他說了我所了解到的情況,希望家長配合先不要急著批評。無論是爬窗尿褲子,還是躲起來,都不要批評他。讓他先收拾干凈后再回學校一起解決和教育。趁著小明回家的時間,我馬上在班里開起了班會課,施展了善誘的功力。
1. 誘說真話。大部分學生知道自己不對的時候,為了避免被家長或老師批評,通常會找一堆借口,為自己開脫。明白這一點后,教師對學生們說的一人言,也就不能盡信了,要綜合幾個學生的陳述,最好是有監(jiān)控為證。那么,教師可以先分開請幾個目擊者談話、了解情況。在學生們陳述情況之前,教師誘導學生要實事求是,先給他們列清楚說假話的嚴重性和說真話的重要性,目的是讓他們掂量下,該說真話,還是為了逃避,繼續(xù)說假話。通常不是犯錯、起哄或是慫恿的學生這時都會實事求是地說真話的。
2. 誘說錯處。教師綜合幾個學生的“口供”,真相也就浮出水面了。這時,鑒于這件事的性質適合熱處理,于是我在班會課上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在這件事里做得不對的地方,而沒有直接大聲批評犯錯的學生。當然讓全班學生講之前,先讓慫恿起哄的學生說說自己錯哪里,他們先說了,其他學生再說。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當中,每個學生都從自身找原因,為成就更好的自己勇敢面對錯誤,這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同樣認識到犯錯了就要勇于承認并改正,那部分慫恿起哄的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面子也不會太難看。因為每個人都有尊嚴,即使犯錯,也應適當給予尊重,如果能換來他深刻認識自己的錯誤,那便是值得的。
3. 誘說改正措施。不要以為教育小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事情就結束了。對于小學生而言,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是開始。為了使以后的班級管理更加完善,每個學生都能約束好自己的行為,不犯錯誤,或者說不給班級添加工作量,改正措施是必不可少的。這時可以順勢制定新班規(guī),當然,班規(guī)還是讓學生們自己制定。除此以外,學生們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此事過后,可能會有一部分學生在背后嘲笑小明,讓他難堪。教師也要結合班上學生的動向,給他們打好預防針,盡量弱化該事情,要求不再談論,并教會小明的幾個好朋友安慰、開導他,和他繼續(xù)做朋友。通過這個班會課,讓學生認識自己做錯的地方,然后制定相應的班規(guī)。班規(guī)完善了,學生樂于遵守,教師適時提醒,相信班主任工作會更輕松一些。
二、與學生家長溝通要共情
對于大部分家長而言,護短是再正常不過的。天底下只有自己的孩子親,可能自己的孩子不是最優(yōu)秀的,優(yōu)秀的是別人家的孩子,但是論好不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不容反駁。教師認識到這一點,與家長溝通的時候就要想一想,怎么樣把話說得漂亮一些,即使孩子犯了錯,也要想好如何更好地解決這件事,既能讓家長認識到自己的孩子做錯的地方,又能讓孩子家長配合老師做好善后工作,還要讓家長感受到老師是公平公正的,是為孩子著想的。溝通好了,班主任需要做的工作就更順利了。
小明媽媽帶小明回到學校的時候,我讓小明留在課室上課,因為之前和全班學生打過“預防針”,小明回到課室后,同學們也表現(xiàn)得比較自然,就好像沒有發(fā)生過事情一樣。而我則開始和家長面對面了。
首先站在孩子的立場和家長溝通,先肯定小明的責任心和集體感,讓家長感受到自己的孩子也是優(yōu)秀的。然后再次共情,為他的孩子解釋,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孩子的自尊心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傷害,他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的時候,躲起來逃避責任,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要過于責備孩子。先站在孩子家長的角度實事求是地陳述事由,再指出孩子的錯誤:第一,不應該聽別人慫恿爬窗做危險之事;第二,遇事不應躲避,自己躲起來,老師找也不愿意出來,而應該勇敢面對,聽老師的話,相信老師,一起解決問題;第三,班上部分學生做法也不對,慫恿別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對,嘲笑同學更不對。接著,表明已經在班上批評教育了涉事的學生,并增加了需要學生們遵守的班規(guī)班紀,連小明回來以后,同學們如何和他相處,如何和他繼續(xù)做朋友,也在班上和學生們約定好了。種種這些,我認為已經達到了與家長共情的目的。
這時,教師再把談話的關注點轉移到家長如何配合老師共同教育的話題上。首先,讓家長不必要過于責備,孩子的心也是難受的,做錯了事也是膽戰(zhàn)心驚的,這事就不要重復提起。其次,家長要配合老師,教育孩子聽老師的話,讓他在班上不用覺得不好意思,學會勇敢面對,和同學們像以前一樣交往就可以了。聽完后,小明的家長欣然接受了建議,并且十分感謝老師的指正與教育。
本欄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