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指學生在已有學習內容的基礎上融合新的學習內容,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感受,使學習效率和深度提升一個層次,達到深度學習狀態(tài)。開展深度學習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方式。自主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能幫助學生掌握高效的自學方法,培養(yǎng)主觀能動意識,自覺地進行自我提升。自主學習習慣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語文學科受益,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精講課文,促進深度理解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精講教材內容是促進學生深度理解基礎知識,提升語言建構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師將教授內容“掰開揉碎”,以貼合學生理解能力的語言進行傳授,使學生對基礎知識產(chǎn)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精講教材內容是促進學生深度理解課文的有效策略。教師可以通過舉例教學、情境教學、關聯(lián)教學等方式,帶動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列舉貼合學生生活場景的實例,讓學生將課文情境與生活場景相鏈接,開展深度學習;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課文情境,使學生設身處地感受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從多元化、多角度進行深化學習、理解,進而展開深度學習。教師可以使用關聯(lián)教學,將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關聯(lián),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以課文《匆匆》為例,這是朱自清的一篇關于珍惜時間、感嘆時間流逝的散文。教師在課堂上啟發(fā)學生進行空間聯(lián)想,產(chǎn)生對時間流逝的宏觀感受,設計相關教學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就“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這句話,結合生活實例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由這句話聯(lián)想到生活中陽光在窗前挪移的場景,并與教師展開討論。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將回憶再具象化,讓學生的口頭描述更清晰、明確。學生將個人經(jīng)驗與課文情境相融合,可對時間的流逝產(chǎn)生更深度的理解。
二、問題導引,啟發(fā)學生思考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問題為指引,引導學生展開思考,這是開展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之一。問題是啟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語文學習思維的有力手段。在問題設計方面,教師應注意問題的關聯(lián)性、結合性和開放性。根據(jù)不同教學目標設計富有不同能力培養(yǎng)理念的問題,助力學生實現(xiàn)能力的精準提升,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使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教師可以從問題的關聯(lián)性出發(fā),設計階梯問題,圍繞核心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自主理解文本內容,形成正確思路。教師可以從問題的結合性出發(fā),為問題設定框架,使學生的思維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避免學生思維發(fā)散,偏離主題。教師還可以從培養(yǎng)想象力出發(fā),為學生設計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在開放式問題中展示自我,抒發(fā)情感,鍛煉想象力,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tài)。
例如,《金色的魚鉤》一課,講的是紅軍長征途中過草地的故事,體現(xiàn)了革命戰(zhàn)士舍己為人的精神和親如兄弟的情感。學生對革命題材的故事理解僅停留在淺表階段,難以和課文人物產(chǎn)生深度共情,較難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教師為打破此僵局,可設計階梯問題:本課描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故事中有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是什么年紀?為什么老班長堅持不肯吃魚呢?你從文中體會到了哪些思想感情?通過簡單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本課的中心思想。學生緊跟教師步伐,逐漸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
三、任務遷移,引導自主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將學習任務遷移至課后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的有效策略之一。為了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就要用大量教學時間進行語言鋪墊、思路引導、知識鞏固、文學常識拓展等內容,而課堂時間畢竟有限,所以急需教師開辟第二學習空間。這就需要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整合教學資源,提升學習效率,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遷移學習任務可以從設計預習任務、鞏固任務、實踐任務三方面入手。就設計預習任務而言:教師可以將預習活動遷移至課外,讓學生在課前完成相關預習內容,對課堂內容建立基礎性了解,課前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就設計鞏固任務而言:學生課堂學習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遺忘,教師可以將內容遷移至課外,請學生進行定期復習,鞏固知識記憶,強化基礎知識。就設計實踐任務而言:教師可將實踐任務設置在課外,讓學生從生活中感知課堂所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形成有效鏈接,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深度學習意識,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青山不老》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課堂開始時可以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提出簡單的問題: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哪一段描寫老人確實老了,年紀大了?老人創(chuàng)造了什么奇跡?在一系列問題提出后再進行課堂教學,并布置課后作業(yè)。教師通過作業(yè)布置,將預習和復習任務遷移至課下,提升了課堂的學習效率,促使學生展開深度學習。
四、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情感體驗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相關教學情境,以體驗感帶動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是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的有效策略之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與情感體驗相關的語文學習能力,如:情感洞察能力、文本賞析能力、語境分析能力、共情能力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從利用信息技術、語言引導、列舉生活實例等方面入手。教師可通過聲畫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展現(xiàn)超越現(xiàn)實生活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多元化教學背景,與人物共情。教師還可以通過語言引導、列舉生活實例的方式營造與現(xiàn)實相關的教學情境,利用生活常識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窮人》一課,文章贊揚了漁民夫婦淳樸善良的美好品質。因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有一定差距,所以教師可為學生播放《窮人》的影視作品片段,通過視頻營造學習氛圍,向學生直觀地展現(xiàn)漁民夫婦的生活細節(jié),讓學生對貧窮生活產(chǎn)生更加細致的認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有哪些細節(jié)體現(xiàn)出漁民夫婦的貧窮呢?丈夫在風暴天氣不顧生命危險也要出門打魚,妻子在家照料五個孩子,用針線補破船帆,可見他們的經(jīng)濟能力不足以買一個新的謀生工具……通過種種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學生對本課故事內容產(chǎn)生深切體會,對主人公產(chǎn)生無限同情,逐漸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進而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內容精講的方式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產(chǎn)生深刻理解;還可以以問題為教學導引,啟發(fā)學生思考,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將學習任務遷移,打造課后自主學習空間,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記憶,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也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對文章主旨、人物性格、細微情感的體察更具深度。這些都是在小學教學過程中開展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
劉靜(南通市張謇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