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清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具體教學工作中不僅要為學生傳授相應的語文知識,還應善于將德育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二者之間的相互滲透,從而有效發(fā)揮出語文學科的德育價值?;诹⒌聵淙私逃尘跋拢Z文教學工作也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相應的字詞句知識,還需要通過優(yōu)秀的文化熏陶感染來逐步促進小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審美情趣的雙重提升,真正促進其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在語文學科中蘊涵著豐富的德育素材與德育思想,故而教師也應善于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積極為學生滲透德育理念,加強教學引導,落實德育。
一、立足教材,挖掘資源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故而在語文德育工作中,教師也要立足于教材,挖掘出教材中所蘊涵的德育資源,從而將德育與教材知識講解進行充分有效地連接?;谛抡n標改革理念,教師德育的開展也需要按照不同課文的教育重點來制定針對性教學計劃,凸顯出不同的德育主題,為學生營造一個知識豐富的德育滲透課堂。以《只有一個地球》課文教學為例,這篇課文盡管只是一篇簡單的科學小品文,但是在樸素的語言文字中無一不洋溢著作者的情感,對于教師而言,則應當立足于教材,善于挖掘出作者為地球現狀的擔憂以及為地球遭遇而憤懣的德育情感資源,緊扣人文意志,繼而激活學生內心的真善美。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該課文的教學重點,要善于引導學生真正地理解人與地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類是地球上渺小的存在,并且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不少資源是不可再生、不可復制的,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利用資源的過程或多或少都會對地球的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影響,而一味地過度開采資源,無疑會直接導致人類生存危機。在課文講解過程中;教師適當地進行德育滲透,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德育過程也能夠使學生生成更為深刻的學習印象。而這種德育滲透教學方式也在提示廣大語文教師,德育要具備一定的針對性與側重性,結合具體的語文教材內容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有助于促進學生自身德育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二、鞏固基礎,品悟字詞
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文質兼美的篇章,并且文章語言文字之中也充分地表達著作者的思想情感,這種情感的滲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及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另一方面,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字、詞、句等基礎教學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在指導學生品悟字詞句含義時,教師也可以適時完成德育,在幫助學生品味漢字表達之美的同時掌握語言文字表達的技巧,通過加深其對于文章內容的深層次理解來進一步讀取文章語句中所蘊含的中心思想與道德品質。以《鳥的天堂》一課教學為例,在課文的第十三、十四自然段中,“點面結合”的描寫手法將鳥兒清脆的鳴聲、群鳥飛翔的壯觀熱鬧場面生動地呈現在讀者眼前。而這一畫卷的呈現過程與遞進過程也都十分的自然,作者通過“起初”“后來”這兩個連接詞寫出了聲音的變化;而后又運用“手一拍”“繼續(xù)拍掌”兩個短句連接起了“寂靜—有鳥—鳥飛起—到處是鳥”的場面變化過程。最后,作者“眼睛應接不暇”的整體概括到一只畫眉鳥“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的具體描寫,則使文字畫面更加連貫流暢,緊湊同時有富有變化。在語篇鑒賞完畢后,教師也可以針對文章中的最后一句“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來為學生布置相應的重點字詞賞析學習任務,并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思考上述語句中的兩個“鳥的天堂”的不同含義。在教師提示下,學生不難發(fā)現,第一個鳥的天堂主要指代的是課文中大量描寫的那棵枝繁葉茂的榕樹;而第二個鳥的天堂則是指所有鳥類得以幸福生存的樂園,那么將兩個不同含義結合起來,文章中最后一句話的含義則為,枝繁葉茂的榕樹正是鳥兒們所幸福生存的樂園!當學生明確這一含義后,作者對于大自然的贊美與熱愛之情也會油然而生,并且在這種發(fā)自內心的感嘆與喜愛之下,學生也會自然而然生發(fā)向往之情,在其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去追尋這種自然、樸實之美,在課文情感的感染下,語文德育也潛移默化完成。
三、課文朗讀,深入其境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除了基礎的字詞句重點講解教學之外,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進行有感情的課文朗讀也是帶領學生深入文章情境、體會文章意境的途徑。同樣的,在反復的文章朗讀中,學生會進一步體會到課文當中所蘊涵的德育情感內容,品味文章情感表達的過程也成了學生接受語文德育的基本過程。以《白楊》一文教學為例,課文主要運用了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作者通過描寫了白楊的特點來歌頌邊疆建設者報效祖國、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大無畏志向與無私奉獻精神。教學過程中,如若按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逐段閱讀、逐段分析教學方式,難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所表現的特殊情感與情感寄托,因此在朗誦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文章行文視為一個整體,并且在朗讀課文時關注作者字詞句的運用,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受到觸動,實現深入其境的效果。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優(yōu)秀的朗讀作品,通過示范讀的形式來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語言文字之美,產生情感震撼;接著,則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跟讀,一來訓練自身的朗讀技巧,二來也能夠促使學生自身的情感與教材課文情感融合在一起;當他們對句子斷句以及句子理解等內容有所了解后,教師則應鼓勵學生進行自由朗讀,讀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如在“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它總是……不軟弱,也不動搖?!边@一重點句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展現出白楊直、堅強、不軟弱、不動搖的特點與品格。并且在朗讀到白楊的具體特點時,可以稍微運用重音,從而表達出文章中的“爸爸”想讓孩子學習白楊品格的熱切情緒。從一定程度上而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學生表達自身情感的外在形式,而朗讀過程中能豐富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也是實現德育有效滲透的內在目標。
四、情境導學,情感共鳴
情境創(chuàng)設是小學階段教師較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模式,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教學情境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探究積極性,使其沉浸于具體的教學情境引發(fā)情感共鳴,進而了解課文中所隱藏的德育主題。以《詹天佑》一文教學為例,在課文中作者花費了較多的筆墨描寫詹天佑和他的團隊在修建鐵路時所遇到的各種艱難困苦,如“一路都是高山深澗,懸崖峭壁”“山頂的泉水往下滲,隧道里滿是泥漿”“八達嶺隧道長一千一百多米”等,在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會在課文講解過程中著重、反復強調地理環(huán)境的惡劣,勘探、建設困難重重,但一味地言語輸出學生有可能并不能透徹地理解,難以形成直觀的畫面與記憶。此時若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圖片、視頻、動畫等豐富素材來為學生創(chuàng)建生動、真實的鐵路修建情境,在課堂上直觀地呈現出“居庸關山勢”“山頂上滲泉水”“隧道滿是泥漿”的圖片或視頻,那么在強烈的畫面沖擊之下,學生會真切地感受到課文中所描述的環(huán)境。對于詹天佑及其團隊而言,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之下生存尚且不易,鐵路修建工作往往還有同時忍受嚴寒與饑餓所帶來的考驗,但是無論是多么困難的任務,憑借著他們的專業(yè)智慧與吃苦耐勞的頑強拼搏精神,從北京到張家口這條鐵路還是成功修建了。通過情境教學來講解課文內容,學生對鐵路建設者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識與理解會更上一層樓,并且在情感共鳴之下,德育的目標也得以自然、有效轉化。
五、人文講解,德育滲透
語文學科具有較強的人文性與綜合性,通過語文學習不僅能夠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語言表達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夠打開學生知識視野,學習更多的人文歷史知識。那么在具體的語文知識教學課堂上,教師也可以從課文的人文背景講解切入,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無論是在為學生講解文章時代、寫作背景還是介紹作者生平事跡、文章人物故事,也都有助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德育脈絡,促進德育滲透。以《金色的魚鉤》這一課文教學為例,課文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介紹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跡與寫作背景。作者陸定一是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長征路上,他擔任宣傳部部長?!督鹕聂~鉤》一文正是敘述了紅軍長征途中過草地期間的故事。本文中紅軍要經過的草原是松潘草原,即紅軍長征“翻雪山,過草地”中的草原,其沼澤總面積3000平方公里,且氣候寒冷,常年無夏,食物稀少,紅軍過草地的困難可想而知。在陸定一的故事中,一位炊事班班長為了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zhàn)士而不惜犧牲自己,他所留下的金色的魚鉤,以斑駁的銹跡記錄著老班長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永恒地閃爍著金子般的思想光輝,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從寫作意圖上分析,作者借助這個事跡,贊揚了共產黨人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偉大精神。對文章人文背景故事進行深刻解讀,可以讓學生深入體會到課文中德育元素,培養(yǎng)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德育。
六、主題思辨,增強體驗
對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學生往往有可能會形成自己獨到的看法與理解,并且在解答同一個問題時,從不同的角度往往也有可能會得出不一樣的答案,此時,為了更好地實現語文德育教學目標,也為了增強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體驗,教師則可以結合課文具體內容來組織他們開展具體的探究活動,以此發(fā)散學生思維,讓他們從同一事件中收獲更多。以《將相和》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文章中的兩個人物提出一個具有開放性的思辨問題,“同學們,你們是更喜歡藺相如還是廉頗?你們認為這兩個人誰更厲害呢?”通過課文講解,學生都能夠從“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中認識到藺相如這一個足智多謀、勇敢無畏且心胸寬廣的文臣形象,因此,在教師提出的這一思辨問題中,大部分學生會表明自己更加喜歡藺相如。不過同樣也有部分學生表明,在澠池之會中,藺相如敢在秦廷與秦王斗爭,是因為有廉頗在背后的默默鎮(zhèn)守,沒有廉頗鎮(zhèn)守所提供的底氣,藺相如也有可能不敢表現得這么強勢。面對不同學生所提出來的不同看法,教師可以持以鼓勵與肯定的態(tài)度,同時引導學生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與觀點來看待事物。除此之外,為了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如果藺相如下朝時沒有來得及閃避廉頗,正面相遇后,你作為廉頗的好友/藺相如的好友,應該如何化解二人之間有可能出現的爭辯呢?在問題情境下,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我表達與表演空間,要求其在勸說二人時不脫離人物實際形象,且學生在扮演不同朋友角色時要注意語言表達上的轉換,以此促使學生獲得更多語言表達訓練。課堂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則需要進一步將話題歸引導總結廉頗藺相如的人物形象概括之上,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到不同事物的可取之處,以此實現人物剖析向德育方向的轉變與過渡。
七、習作輔導,拓展德育
課文知識的學習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掌握語言文字表達技巧的“輸入”過程,而開展內容習作,則是學生鍛煉自身語言應用能力、抒發(fā)自身德育情感的“輸出”方式,那么在語文德育工作中,教師也需要加強習作輔導,鼓勵學生大膽地將自己的情感或德育認識表達出來,以此發(fā)揮出習作對德育作用。以“父母之愛”這一單元習作練習為例,學生在這一單元中先后學習了《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深》等課文,對父愛與母愛也產生了更多的理解,此時教師則可以以“父母之愛”作為習作主題,鼓勵學生將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敘寫出來,盡情地表達出自身真情實感。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不限定寫作方式,也不限定寫作體裁。同樣的,學生寫作時也可以借鑒教材中表達父母之愛的表現手法敘寫自己的故事,如借鑒《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父親”堅定、鏗鏘有力的語言來呈現出偉岸的父親形象;又或者是借鑒《慈母情深》中細致的細節(jié)、動作、神態(tài)、語氣描寫等表現出“母親”的拳拳愛護。完成寫作后,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自行閱讀與調整,按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評價、修訂原則來自主調整文章結構、文章內容。最后,對于班級中的優(yōu)秀作文,教師可以展示出來,一來鼓勵學生在后續(xù)的習作練習中再接再厲,二來也能夠促使更多學生學會更多的語言表達技巧,寓真情于文字,寓品德于文章。
總之,作為小學階段最為重要也最基礎的學科,語文教學德育作用的有效發(fā)揮則需要教師能夠結合教材具體內容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來進行合理的安排設計,通過充分挖掘語文人文內涵、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增強語文知識學習體驗,以此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綜合學科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升。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