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一直以來,我們常常以課時計劃為單位實施教學,這樣雖能使學生掌握知識點,但難以讓他們形成對知識整體、結構、系統(tǒng)的理解。因此,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主題引領下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應運而生。新高考評價體系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的改革倡導指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主題引領下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是撬動課堂轉型的一個支點。教師要以大主題觀念為引領,統(tǒng)整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開展整合、關聯(lián)和發(fā)展的教學活動,從而有效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題引領下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考量:
一、大主題觀念
主題是單元設計的核心,情境的依托,依靠主題各部分內(nèi)容得以相互關聯(lián)。譯林版小學英語第十二冊書主要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大主題展開,引導學生在相對真實的情境中通過有意義的溝通交流,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認識世界,從而建構大觀念。主題以教材內(nèi)容為基礎,融入社會議題,最后升華至學生感興趣的、與之密切相關的問題。
比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6A 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文本信息和實際的城市環(huán)境問題進行現(xiàn)象化解讀,梳理并分析導致城市污染的因素,引導學生形成問題解決策略。單就這一單元來看,它是關于“城市污染,保護環(huán)境”的主題,但其大主題是“生活環(huán)境”。最早出現(xiàn)于4B 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此后在5B 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Unit 3 Asking the way,以及6A Unit 5 Signs中相繼出現(xiàn),包括學完6A Unit 7 Protect the earth,不難發(fā)現(xiàn),單元主題知識的橫向和縱向其實都有關聯(lián)。因而,教師有必要進行教材重構和教學重建,即變點狀分散為系統(tǒng)關聯(lián),變逐個擊破為整體建構。
當然,單元學習倘若只局限于課堂,會使學生很少有實踐和體驗的機會。正如帕克·帕爾默所言,最優(yōu)秀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許多機會,使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探討問題和觀點。教師要注重課外延伸,校園、家庭、社區(qū)等都可以作為單元主題的延續(xù)空間,讓學生把自身所學運用于實際生活。比如教學5A Unit 2 A new student時,可讓學生通過實地調(diào)查、訪問,完成“我們的學?!钡恼{(diào)查表,根據(jù)調(diào)查表繪制學校地圖,并基于地圖信息,完成調(diào)查小結,最后通過向學弟學妹介紹學校,鍛煉英語語言能力,形成“學校是我們的家”的愛校愛班的集體意識。
定位于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整體教學,本質上是知識的整合。教師有“大主題”意識,拓展寬度、增加厚度、挖掘深度,學生的學習體驗才能是從“一”到“多”、從“多”到“類”的不斷提升和豐富的過程。
二、整體性把握
這里的“整體”,如果拿兩種水果進行形象比擬,它并不是像蘋果似的單一整體,而更應該是像葡萄似的能夠彼此建立聯(lián)系的整體。譯林版小學英語很多單元目標之間具有聯(lián)系性和發(fā)展性,每一個單元都是完整的英語知識和能力體系中的一環(huán)。因而,英語教學只有立足于當下,以大單元為背景,將每一個單元進行整體設計,才能讓單元內(nèi)的學習內(nèi)容形成合力。如此,才能既使得“這一環(huán)”扎扎實實,又能使學生在英語素養(yǎng)發(fā)展路徑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教師要對知識結構中的關鍵內(nèi)容進行深度加工、重點教學,讓學生能夠以多樣的方式掌握知識,體會知識的作用和價值,把握學科本質和基本思想,從而使學生的認知從初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逐步形成基于單元主題的大觀念。
單元整體教學是促進高階性學習、整合性學習、反思性學習的必然選擇。首先,它是在對單元內(nèi)容的綜合考慮和整體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從低級向高級進階。其次,它是進行某一單元或主題的整體規(guī)劃和貫通式的教學設計,強調(diào)知識結構的整體理解、學生學情的整體把握、學習環(huán)境的整體設計、教學過程的整體建構,屬于整合性學習過程。再次,它的課時之間邏輯關系緊密,能夠發(fā)展學生跨學科視野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極具反思性的學習過程。
三、大任務設計
一個大單元需要大任務,即核心任務,這是一種為實現(xiàn)大概念理解而設計的,能夠統(tǒng)領整個大單元的表現(xiàn)性任務。所謂核心,其意義就體現(xiàn)在能夠貫穿整個單元學習,將單元中的各個部分緊密相連。很明顯,這個大任務不是學生一節(jié)課就能輕松完成的,它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單元學習中的多種知識技能去解決基于真實情境中的復雜問題。
比如譯林版小學英語2A Unit 8 My dad is a doctor,這節(jié)課需要學生完成的大任務是根據(jù)所學設計繪本故事My super,并分享展示。在這之前,教師分享過英國作家安東尼·布朗的英文繪本My Mum,并根據(jù)教學需要做了改編。
This is my mum. Shes a superwoman. Sometimes shes a cook. She can cook well. Sometimes shes a painter. She can draw well. Sometimes shes a farmer. She can grow flowers. Sometimes shes a dancer. She can dance well. Sometimes shes a singer. She can sing well. I love my mum. And do you know She loves me too.
書中超級媽媽在生活中扮演著太多的角色,而且改編后的故事學生很容易接受。其實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超級爸爸”或“超級媽媽”,教師可鼓勵學生圖文并茂地介紹自己的“超級家人”。這樣的任務與真實生活相關聯(lián),還能自由選擇和發(fā)揮,學生很欣然地就會接受并參與進來。同時,這樣的學習任務也能很好地激發(fā)他們的大腦思維,從而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鞏固和拓展。
大任務很多時候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教師需要給學生搭建一些腳手架,這就是子任務。比如前面提到的5A Unit 2 A new student,最后完成向學弟學妹介紹學校這一大任務,前期就一定需要讓學生通過實地調(diào)查訪問完成“我們的學?!钡恼{(diào)查表和調(diào)查小結這樣的子任務。當然,不論是大任務還是子任務,都要力求具體化、可操作、可觀測、可評價。在真實任務的基礎上,我們將聽說讀寫融為一體,利用生動有效的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積極的言語實踐?!按笕蝿铡蓖苿印靶』顒印?,“小活動”帶動“真實踐”,學習過程中的被動等待和接受也就隨之成為主動嘗試和探究。
我們要把培養(yǎng)學生課程核心素養(yǎng)作為英語課程的終極目標,將長遠的育人目標轉化為基于大觀念的單元和課時教學目標,充分挖掘單元育人價值,并將育人目標融于主題意義探究和語言實踐活動之中,構成結構清晰、情境豐富的單元育人藍圖。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chuàng)新,以達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目的,最終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能力轉化為素養(yǎng),讓學生不止看到一棵樹,更能看見整片森林。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蘇州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閔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