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智紅
如今,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逐漸被素質教育所取代。當前國家大力推行“雙減”政策,倡導教育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因此,教師應該采取正確的教學方式,同時也要求學生采取正確的學習方式。在素質教育推行的今天,轉變教學方式是進行教育改革的第一步。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學生的校外培訓以及校內作業(yè)的負擔都有所減少,這會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參加體育鍛煉。然而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學往往會被學校以及家長忽略,但是受到“雙減”政策的影響,以及中考教育的改革,廣大教師和家長也逐漸意識到了體育對學生的進步與成長所帶來的幫助?;诖?,小學體育教師應改變以往體育教學方式,根據當下素質教育的要求,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從而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改善小學體育課堂的教學中的不足,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素質,以便更好地適應今后快節(jié)奏的學習生活。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概述
“雙減”政策明確提到,對在學校未完成作業(yè)的學生,教師和家長要引導其放學回家后完成剩余的書面作業(yè),同時可以進行簡要的復習和預習課業(yè)知識,要積極地參加家務勞動,還需進行恰當的體育鍛煉,積極培養(yǎng)閱讀興趣,不斷豐富自身的文藝活動。自開始實行“雙減”政策以來,學生重新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假日,他們將會有更多的業(yè)余時間從事自己喜愛的體育活動,不僅如此,學校留有限的有質量的家庭作業(yè),也讓孩子在周中擁有了空閑的時間。從體育中考加分、體育課留作業(yè)、中小學生每天兩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等,都可以看出體育教學是國家素質教育倡導的方向,如今,國家非常重視體育教學的改善。而“雙減”政策的實施,將會促進體育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根據以上背景,小學體育教師要對如何正確進行體育教學給予足夠的重視,通過體育課,不僅可以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并且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身體素質。在學校進行的體育活動,不僅能使學生養(yǎng)成愛運動的良好習慣,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還有助于他們以后更好地學習,積極參加社會各種實踐活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及時發(fā)現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體育教學方法,積極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從而引導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的問題
(一)缺少正確的體育教學觀念
近年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取得了迅猛的發(fā)展,這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小學生的體質也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相應地變化。一方面,家長過分地寵愛自己的孩子,小學生自幼未經歷磨難,如今交通便利,他們缺少步行鍛煉的機會;另一方面,小學生的體育活動基本上都是在教室內來完成的,學生缺少戶外鍛煉的機會,從而影響了小學生身體素質的正常發(fā)展。
(二)尚未形成清晰的教學目標
小學生活潑好動,精力非常旺盛,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只要體育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有著清楚的認識,小學生就完全能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進行體育鍛煉。但是,在大部分體育教學中,有一部分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還未形成正確的認知,所以導致他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沒有形成正確的教學目標,無法順利地開展小學生體育教學活動。
(三)小學生的參與度不高
小學生好奇心強,他們對事物有著極強的探索熱情。因此,在體育教師正確的教學引導下,小學生就會非常主動地參加體育學習。然而迫于升學考試的壓力,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把時間用在學習上,忽略了體育活動對孩子的重要作用,家長不會讓孩子積極地投入體育運動,導致小學生對體育課沒有多少興趣,在沒有體育教師的指引下,學生不會主動地參加體育項目,從而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效率。
(四)師生互動交流不足
師生互動不足是當前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部分體育教師在布置好體育課程任務后,就由學生自由聯系,而至于小學生操作是否規(guī)范,課程要求任務是否達標,則關注度不足,同時,在小學生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和溝通,一些體育教師只管“教”,不管“學”,不注重根據小學生個性化特征合理安排體育課程內容,忽視小學生體育課程中問題的解決和反饋,如此導致體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師生之間溝通不足,教師沒有親自參與體育活動,沒有與學生融為一體,體育課程氣氛過于嚴肅,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并沒有感受到愉悅感。師生互動性不強的問題在當前小學體育教學中較為普遍,如果體育教師不能走進小學生、了解小學生,則體育教育很難發(fā)揮教育效果,學生也較難容易融入體育教學活動。
三、“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教學策略
(一)體育教師要采取合作教學模式
“合作”意為大家一起完成某事或者齊心協力使得某項任務順利完成;“探究”為探索研究,因此合作探究就是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個人與個人或是群體之間進行的探索追究或研究的活動,基于此,合作探究式教學就是教師組織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從而開展教學活動,完成教學目標。在這一教學模式中,教師課上引導小組成員針對所提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思維能力。探究式教學方法的使用,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學生會發(fā)散思維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學,不僅能加強學生之間探討問題的熱情,還可以增強學生與教師的溝通,通過對某一問題進行探討能促進彼此的合作。根據“雙減”政策的提出,越來越多的教師重視合作探究式教學。當素質教育提出時,在如何提高文化課的教學質量上,教師就一直在探索使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對此,體育教師可以積極借鑒這些成功的教學方法并將其運用到體育課堂教學中。比如,學校每年舉行一次校運會,各班同學都會參加相關的一些體育活動項目。體育教師可組織參加集體活動的學生組成相應的小組,讓小組成員表達自己參賽的觀點,加強小學生之間的交流,加強小學生與體育教師之間的交流,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提前完成教學內容,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討論時間,這種合作教學模式能促進小學生之間的交往,提高語言組織能力。
(二)注重師生互動,營造民主課堂學習氣氛
在以往的小學體育課堂中,我們很難看到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最為普遍的是教師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和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這既不符合“雙減”學生本位的教育理念,也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小學體育教師應重視師生互動,營造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地融入體育鍛煉。在體育教學的課堂上,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氣氛中,使學生愉快地進行體育鍛煉,最終促使“雙減”背景下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比如,在進行籃球教學中“原地運球和做運球”這一運動時,首先,教師要在開始上課之時與學生交流籃球知識,以恰當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初步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使學生明確本課程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接著,教師把籃球分發(fā)給學生,并進一步強調運球中的安全問題。接著,學生通過教師所進行的盤帶演示,就可以有時間了解球。然后,在學生熟悉籃球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這樣可以改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參與籃球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組織一次籃球比賽,通過激烈的比賽,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屈的良好品質,還可以促使教師了解學生對技能的掌握情況,比賽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對比賽結果展開交流。在“雙減”背景下,只要體育教師注重師生互動,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積極性,幫助學生掌握原地運球、移動運球的技巧,達到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目標。
(三)運用信息技術,增強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
由于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基礎雄厚,國家越來越重視對教育行業(yè)的投入?;谶@個背景,在新的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獲得了豐富的優(yōu)質資源,特別是信息技術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得到廣泛應用。鑒于此,作為一名體育教師,首先,我們不能把體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局限于戶外,而是應該適當地開展室內體育,通過信息技術的幫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體育的魅力,從而讓學生樹立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進一步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室內教學實踐活動中,體育教師首先利用信息技術,在室內播放有關奧運體育知識的視頻,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與學生交流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學習體育的感受,并組織學生進行戶外運動的討論,同時教師也應該注意要求學生考慮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以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愛好。
(四)注重轉變傳統(tǒng)教育思維,樹立新時代體育理念
小學體育教學在保障學生健康,強健體魄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受“五唯”影響較深,小學的體育教學進程也發(fā)展緩慢。為深化推動素質教育,實現小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倡導以健康為準則,以全面發(fā)展為核心。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提升體育課程教學質量,激發(fā)小學生積極集體運動的熱情和活力,以促使小學體育教學向新時代體育教學模式轉變?!半p減”政策的推行也為小學體育課程的開展提供了可能,作為小學體育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觀念,避免將小學體育課當作理論課,而要樹立新時代體育思維,結合當代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和小學生興趣愛好,科學合理地設計體育教學,確保在增強小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使他們能夠養(yǎng)成學生陽光、充滿活力的品格。
(五)注重完善和開發(fā)體育課程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要重視推動體育課程改革,不斷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和個性化特點的體育課程,以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要明確小學體育課程教學目標,注重體育活動體驗,當前在一些地方的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目標不明確,體育課堂教學缺乏計劃性、層次性、目的性,因此導致體育課堂淪為游戲課程,雖然小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玩得很開心,但是并未發(fā)揮體育的育人價值。為此,在小學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遵循小學生的意愿和實際情況,注重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愛好、特長為主。同時教師還要注重挖掘整合體育教學資源,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應不拘一格,豐富體育教學形式和內容,在滿足體育教學目的要求的同時帶給學生更多娛樂體驗,避免小學體育教學固化、模式化,影響小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
(六)建立健全體育教學評價體制
在“雙減”實施后,為真正發(fā)揮體育課程的減負作用,應重視引入體育教學評價機制,既注重對教師評價,又注重對學生評價,以確保提升體育教學效果。在對體育教師進行評價過程中,注重教學目標設計是否明確,教學活動是否滿足學生興趣,教學強度是否符合小學生身體特點,學生是否對體育教學感興趣;在對小學生進行評價,通過面談或者觀察等方式,了解小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配合程度、積極性,小學生在體育課程中是否能放松自己,是否能積極和其他小學生共同參與游戲。通過健全小學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從多維度分析評價入手,可以及時分析體育教學中的問題,真實掌握小學生的情況和想法,并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案,可以使體育教學更具針對性和適用性,確保體育教學符合“雙減”目標要求,從而真正發(fā)揮體育的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實行,核心目標在于減輕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只有把學科壓力減少了,家長才會讓孩子把更多的課余時間投入體育活動中,才能順利地配合學校開展體育活動,體育運動不僅僅是一種強健體魄的途徑,更是一種積極的體育與競技精神。如果家長從幼年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體育愛好,不但能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還能培養(yǎng)孩子堅韌不拔、自信和團隊精神等多種素質。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體育教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體育教育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根據“雙減”政策的要求,不斷調整體育教學策略,豐富教學內容,從而為小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提供更好的平臺。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