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寶華
內(nèi)容摘要:《市場街的斯賓諾莎》是美國著名猶太作家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小說以一次大戰(zhàn)前的波蘭華沙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服膺斯賓諾莎哲學、信奉理性主義、沉浸在形而上的精神世界追求中的哲學博士——內(nèi)厄姆·菲謝爾森被一個叫做“黑多比”的老姑娘拯救的故事。作者不僅表達了對否定一切情感的理性主義的嘲諷,更重要的是在辛辣的嘲諷中寄寓著對現(xiàn)實中個人不幸命運的深切關(guān)注和同情。博士和多比之間的婚姻,是一次雙向奔赴的拯救行動,小說的結(jié)局是圓滿和充滿溫情的。
關(guān)鍵詞:辛格 《市場街的斯賓諾莎》 理性主義 嘲諷 雙向拯救 溫情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是20世紀美國著名猶太作家。他出生于波蘭一個哈西迪教派的拉比(猶太教的教士)世家,在猶太人社區(qū)長大,熟悉猶太教的經(jīng)典、宗教儀式和猶太民族的風俗習慣。1935年他在納粹占領(lǐng)華沙前逃離波蘭移民美國,在美國期間他堅持用古老的猶太民族語言意第緒語進行創(chuàng)作,作品再由本人或親戚朋友翻譯成英文。他曾兩度獲得美國的“全國圖書獎”,1978年,因為“他的洋溢著激情的敘事藝術(shù),不僅是從波蘭猶太人的文化傳統(tǒng)中汲取了滋養(yǎng),而且還重現(xiàn)了人類的普遍處境……”[1],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辛格一生創(chuàng)作過三十多部作品,包括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劇本等,他被譽為當代最會講故事的小說大師,但評論普遍認為他的短篇小說比長篇小說寫得更好。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有《傻瓜吉姆佩爾》《市場街的斯賓諾莎》等。辛格短篇小說大都取材于波蘭猶太人(包括波蘭裔猶太移民)的生活,以及猶太人的宗教禮儀、民間傳說和各種神秘故事等,是探索猶太民族文化和心靈世界的寶庫,并且作者經(jīng)常在辛辣的嘲諷中寄寓著對現(xiàn)實中個人命運的深切關(guān)注和同情,《市場街的斯賓諾莎》就是這樣一篇代表性作品。
一.“星空”和“市場街”——兩個世界的對立
小說故事的背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前的波蘭華沙(當時還處于沙俄的占領(lǐng)下),故事的主人公是內(nèi)厄姆·菲謝爾森博士,一個獨自居住在華沙市場街一間閣樓上的又老又丑的猶太老人。小說是這樣描繪他的外貌的:“一個駝背的矮個兒,胡須已經(jīng)花白了,頭頂禿得厲害,只有頸窩上還稀零零地剩幾撮毛發(fā)。他長著鷹鉤鼻,眼睛很大、很黑,不時地要眨巴幾下,象是一雙大鳥的眼睛似的?!钡浦x爾森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是一個服膺斯賓諾莎哲學、信奉理性主義、沉浸在形而上的精神世界追求中的哲學博士。
菲謝爾森博士的一生都在研究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小說中說他研究這部著作已經(jīng)有三十年了,書中的“每一條命題,每一個論證,每一個推論,每一個注解,他都能背出來”,《倫理學》是菲謝爾森精神世界的核心和支柱。斯賓諾莎是一個徹底的決定論者,正如他在《倫理學》中所說的,“自然中沒有任何偶然的東西,反之,一切事物都是受神的本性的必然性所決定而以一定方式存在和動作”[2],所以,物質(zhì)世界中發(fā)生的每件事情都有其必然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擁有完全自由的,而人永遠無法獲得完全的自由。斯賓諾莎主張無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而人如果受到情感(七情六欲)的支配,行為就沒有了自主權(quán),就處于受奴役的狀態(tài)。但是斯賓諾莎又認為,人可以通過擺脫外在的影響和束縛,從而擺脫受奴役狀態(tài),獲得相對的自由,也因此擺脫死亡的恐懼。在斯賓諾莎哲學的指引下,菲謝爾森博士走上了追尋接近神(上帝)的永恒無限完美的精神世界的道路,在他的眼中,理性是最高價值,物質(zhì)世界、世俗生活、七情六欲等等則作為理性主義精神世界的對立面,成為必須被壓抑甚至排除的對象。
因此,菲謝爾森博士的一生,從青年到老年,逐漸走上了一條與世隔絕、避世而居的道路。他年青時在蘇黎世學哲學,回到華沙的時候,大家都說他前途無量,他以貴賓的身份出入有錢人的公館,猶太會堂請他擔任圖書館主任,媒人們給他介紹有錢人家的小姐,可他要做一個像斯賓諾莎本人一樣無拘無束的人。他的離經(jīng)叛道的思想使他跟猶太教的拉比發(fā)生了沖突,不得不辭去圖書館的職務,靠教授希伯來文、德文過日子,后來他又病倒了,多虧柏林的猶太人團體給他一年五百馬克的津貼。這是一筆很小的津貼,卻要靠它應付一年的生活,博士于是把家搬進了市場街的閣樓,自己動手買菜煮飯。他逐漸和以往的學生、朋友斷絕了往來,隱居在閣樓中,“和外界完全隔絕,成了一個被遺忘的人”。
這小小的閣樓,就成為小說主人公性格的象征。但作者在描寫博士炎炎夏日底下在狹小悶熱閣樓中的生活時,還有極精彩的一筆,就是博士站在閣樓的“老虎窗”前,向窗外望去所看到的兩個“世界”。一個是他頭上布滿了繁星的天空。那是無數(shù)個太陽、月亮、行星、星云,每次當“菲謝爾德博士抬頭望向蒼穹,他意識到了那無限的延伸,根據(jù)斯賓諾莎的學說,那是上帝的屬性之一。盡管他只是一個瘦小衰弱的人,只是絕對無限的實體在變動中的一種形態(tài),可他仍然是宇宙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用跟天體相同的物質(zhì)構(gòu)成的;他既是神性的一部分,那他就是不可毀滅的人,這樣想著,使菲謝爾德博士感到這也是一種安慰”,在仰望星空的過程中,博士感受到了上帝存在于宇宙萬物(包括人自身)之中,他感受到了“心靈最高度的完美”,自身仿佛要與永恒、無限的星空融為一體。但當他俯視閣樓下的“市場街”,則是一派嘈雜、混亂、充斥著欲望的世俗世界,“竊賊啊,妓女啊,賭徒啊,買賣賊贓的人啊,都在廣場上蕩來蕩去,從上面望下去,這廣場竟像是綴滿了罌粟種籽的椒鹽卷餅。小伙子們粗魯?shù)卮笮?,姑娘們在尖叫。……一個行人遭到了搶劫,他一面奔逃,一面呼救……有些人在肩上扛著一捆捆的柴,叫謝菲爾德博士想到了在地獄里,那些為非作歹的人在被投入烈焰之前,先罰他們點燃那柴堆”。市場街的景象,不僅讓博士聯(lián)想到了地獄,更讓他的眼睛又投向那“半明半暗的瘋?cè)嗽骸?,市場街的那些人,不就是放縱七情六欲,追求眼前的快樂的“瘋子”嗎?而按照斯賓諾莎的看法,“七情六欲從來就不是什么好東西。他們要追求的是歡樂,可是結(jié)果得到的卻是疾病和監(jiān)獄,羞辱以及無知帶來的苦難”。
如果說頭上的“星空”代表的是永恒、無限、理性、完美的精神世界,那么閣樓下的“市場街”則代表了混亂、野蠻、無知、非理性的,充斥著七情六欲的世俗世界。謝菲爾德博士和市場街上的人們,就這樣生活在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中。
但作者辛辣的諷刺,也在這里展露無遺。在現(xiàn)實中,想要過徹底與世隔絕的隱士生活,只想追求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完全擺脫世俗生活、擺脫情感欲望,是根本不可能的。作者只用了兩招,就把博士從天上打落塵埃。一是折磨博士的胃病,近幾年來一天比一天厲害了,疼痛時刻提醒他肉體的存在,讓他想到死亡,雖然按照斯賓諾莎的理論,他并不害怕死亡。二是斷絕生活來源的恐懼。博士本來靠著每季度郵差送來的八十個盧布的匯款生活,可是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了,博士日夜盼望的匯款斷絕了,他陷入了莫名的恐懼,他甚至想到了要自殺,但因為斯賓諾莎是反對自殺的而作罷。這一天,他身邊已經(jīng)沒有幾個錢可以買食品了。他想要去找曾經(jīng)的朋友,卻一個人也沒找到,回來的路上他又急又餓,終于病倒了,躺在閣樓的床上奄奄一息。評論者大都認為,作者塑造謝菲爾德博士這一形象,其實是“對斯賓諾莎否定一切情感的理性主義的嘲弄”[3],人類并非僅靠理性生活,就像一個人的思想不能脫離肉體而單獨存在,人類精神世界也不能完全脫離物質(zhì)世界而存在。博士一心想按理性原則生活,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結(jié)果走上的卻是一條非理性的道路,連自己的生存都無法保障(至少斯賓諾莎還能夠靠磨鏡片的手藝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成為一個孤僻的怪老頭,一個不去猶太會堂做禮拜的“異教徒”。
二.“落難英雄”與他的拯救者
整篇小說共七個部分,在前四個部分中,作者用嘲諷的筆調(diào)塑造了謝菲爾德博士這一斯賓諾莎的信徒,徹底的理性主義者的形象。博士陷入了困境,似乎即將迎來死亡,這時,他的拯救者出現(xiàn)了。他所住閣樓的鄰居,一個被人叫做“黑多比”的老姑娘將博士從死亡邊緣救了回來,照顧他直至恢復健康,并且兩人最終結(jié)婚了,就像童話故事的結(jié)尾,“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多么熟悉的敘事模式。這不就是西方文學中“英雄美人”式敘事模式?只不過在一般情況下,西方文學中總是英雄救美的情形居多,這里卻是“美人”拯救“落難英雄”。這樣看來,又和中國古典戲曲小說中“落難公子”敘事模式、中國當代小說中“落難文人”敘事模式一致,“公子”或“文人”落難,“佳人”相救的愛情模式,本質(zhì)上還是中國傳統(tǒng)小說中“才子佳人”模式的變體。當代中國作家張賢亮的小說《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說即是典型例子。
“黑多比”是美人嗎?似乎不是,作者把她寫得又黑又丑又像個男人:“多比長得又高又瘦,黑得就像面包房里的那把鐵鏟。她的鼻梁斷了,上嘴唇上長著胡子。她說話粗聲粗氣像個男人,她那雙腳穿的是男人的鞋子?!倍啾染褪恰笆袌鼋帧鄙系氖|蕓眾生之一,靠著做小商販賣面包碎殼蛋為生。但外貌的丑正襯托出她心靈的純真和善良,在偶然發(fā)現(xiàn)奄奄一息躺在床上的博士后,她毫不猶豫地承擔起照料他的責任,用自己的食物把博士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又一天幾次地來照料他,直至博士一天天恢復了健康。同時多比的溫情與善良也慢慢讓博士改變了自己原先的信仰,讓博士對市場街的蕓蕓眾生有了新的認識,讓博士的理性世界中滲入了越來越多的情感,最終,在多比的主動求婚之下,兩人結(jié)婚了。寫到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不再以嘲諷的筆調(diào)來對待謝菲爾德博士,而是以深切的理解和同情來講述這一個頗具離奇色彩又充滿溫情的愛情故事。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作者會把出現(xiàn)在婚禮現(xiàn)場的新娘描繪成那樣一個光彩奪目的形象:“女賓們沒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她們眼前所看到的新娘不是她們從前所認得的那個娘兒了。多比戴著一頂闊邊帽,帽子上裝飾著許多櫻桃、葡萄和李子;她穿一身拖著長裙的白色綢袍,腳上穿一雙高跟的金色皮鞋,一串珍珠項鏈掛在她瘦瘦的脖子上。這還不算,她的手指上戴著亮晶晶的戒指和光彩四射的寶石。她的臉上罩著面紗??雌饋?,她差不多像一個有錢的新娘在維也納的市政大廳舉行婚禮呢?!?/p>
多比為什么要嫁給老謝菲爾德?在常人看來,一個又老又丑又窮的怪老頭,并且雙方有那么大的年齡差距,似乎沒有結(jié)婚的可能性。關(guān)于這場婚姻,多比為什么要求婚,博士又是經(jīng)過了怎樣的心理活動而最終答應,作者留下了情節(jié)的空白。但我們不難猜出原因,因為博士正是多比心目中的“英雄”。
博士是英雄嗎?這要看從誰的眼里來看。一開始,在多比的眼中,博士毫無疑問是一個怪人,甚至是一個“異教徒”,因為他“從來不到猶太會堂去做禮拜”,博士整天捧著看的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在她看來就是一本異教徒的祈禱書。但隨著兩人的頻繁接觸和深入了解,多比發(fā)現(xiàn)“那個老頭兒的閣樓對她有一種吸引力”,“她喜歡把那些金邊的書從書櫥拿出來,拂去灰塵,然后放在窗臺上讓它們透風。她時常走上幾級踏級,在窗口用望遠鏡眺望。她還覺得跟菲謝爾德博士談天很有意思。他給她講留學過的瑞士的情景,講他經(jīng)過的大城市,講那些高山,即使在夏天,山頂也覆蓋著積雪?!崩攘私獾讲┦康母赣H是一個拉比,博士也沒有改變宗教信仰。當她問博士懂得幾種語言的時候,她吃驚地了解到博士能說能寫希伯來語、俄語、德語、法語、意第緒語,以及拉丁文,并且博士還是一個哲學博士,雖然她一點不知道什么叫哲學博士。多比的懵懂無知,使得在她眼中的博士毫無疑問是一個知識淵博、見多識廣的“知識英雄”,以致她發(fā)出這樣的感慨:“這樣一個有學問的人竟住在市場街的一個閣樓上的一間屋子里。”
這是建立在對知識的崇敬的基礎(chǔ)上的愛情!古往今來,這種愛情并不鮮見。就如同《綠化樹》中那個西北農(nóng)村婦女馬纓花與落難知識分子章永璘之間的愛情。
三.一次雙向奔赴的拯救
多比向博士求婚,固然可以看作是對“落難英雄”的拯救。博士最終答應的多比的求婚,既可說是對多比的報答,又何嘗不是對她的拯救。
在多比剛出場的時候,我們初步了解到了多比的不幸遭遇。她跟男人打交道,運氣總是不好,先后跟面包房的兩個學徒訂婚,兩次都被退婚。后來又和一個裝玻璃的老頭訂婚,對方是個有婦之夫,差點被騙。多比還有一個表兄在美國,她一再向人炫耀,表兄就要給她寄來出國的旅費了??墒潜硇謴膩頉]有寄來旅費。周圍人,尤其是婦人們經(jīng)常要故意嘲笑她,說道:“多比啊,你再沒有希望了。你是命中注定要一輩子做老姑娘啦?!?/p>
多比是一個孤獨的人,從來沒有人真正關(guān)心過她,從來沒有人走入過她的內(nèi)心世界。直到有一個晚上,她和博士在一起,博士開始詢問她的出身來歷,詢問她的父母是怎樣的人,詢問她為什么還不出嫁。多比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人問過她這一些問題”。就在那個晚上,多比用平靜的口氣向博士講述了自己坎坷曲折的身世,講述了她遭遇的種種不幸。而博士始終注意地傾聽,并時不時地問她一些問題,“搖搖頭,發(fā)出氣憤的聲音”。
大約正是在這個時候,多比產(chǎn)生了嫁給博士的想法。多比隨后的舉動更是驚世駭俗,她捧著自己的一疊衣裳來到博士床前,向他展示自己的這些衣裳,“這些是我的嫁妝”,她把自己嫁妝中的每一件東西都向博士展示,包括內(nèi)衣啊,鞋子啊,襪子啊。她對博士說,“我不是亂花錢的人”,“我是一個省吃儉用的人”,“我有足夠的錢到美國去”。這就是多比的求婚誓言了,這大約是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勤勞樸實的勞動婦女所能想到的最樸實無華的示愛的語言了吧。其中包含著一個有著不幸命運的底層勞動婦女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博士毫無疑問聽懂了多比的求婚的話。因為他的身子突然開始顫栗起來,他那沒有牙齒的嘴也浮起了一個苦笑,他那眨巴著的大眼睛,穿過閣樓的窗戶,向遠處凝視,也在苦笑著。作為一個幾十年堅守理性主義,摒棄感情的影響,過著禁欲生活的斯賓諾莎哲學的信徒,博士在答應求婚的時候,必定經(jīng)歷了復雜的心理活動。但博士最后之所以答應多比的求婚,其中重要的原因必然是對多比不幸命運的同情與理解。
從這個意義來說,博士和多比之間的婚姻,是一次雙向奔赴的拯救行動。
小說的結(jié)局是圓滿的,并且是充滿溫情的。多比和菲謝爾森博士度過了可稱為奇跡的新婚之夜。在博士身上“長期沉睡的力量蘇醒了”,他的身體回復了年青時的狀態(tài),病痛似乎全部消失了,多比快樂得神魂顛倒,哭起來了……早上醒來,博士再次抬頭仰望星空,星空依舊永恒、無限、理性、完美,但博士的精神世界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世俗的情欲力量打敗了徹底理性主義的生活方式,從此世俗生活、七情六欲不再是被排斥的對象,博士對星空喃喃自語說道:“神圣的斯賓諾莎啊,寬恕我吧。我變成一個大傻瓜蛋啦?!?/p>
但這是一個幸福的傻瓜!
并且,哲學與人類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也不應該是矛盾的!
注 釋
本文的引文全部出自《市場街的斯賓諾莎》,盧平譯,見《世界小說傳世之作100篇》,謝泉銘主編,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1478-1493.
參考文獻
[1]辛格.獲獎演說[A].諾貝爾文學獎頒獎演說集[C].毛信德等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648-649.
[2][荷]斯賓諾莎.倫理學[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9.
[3]傅曉薇.《市場街的斯賓諾莎》與《倫理學》的互文解讀[J].外國語文(雙月刊),2016.(05):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