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良 魯世聯(lián)
井岡山,我們早在課本中讀過,也聽老師講過,那山雄壯巍峨,是紅軍發(fā)展壯大的地方,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從那時起,心中就對井岡山無限向往。
這年10月中旬的一天,帶著憧憬,懷著企盼,我們來到了江西井岡山。
進入井岡山,我們仿佛踏進了連綿不斷的巨幅畫卷里,滿眼都是郁郁蔥蔥,處處都能領略生機盎然的氣息。這種氣息籠罩在高山峰巒、碑石上,飄浮在“五百里井岡”那幢幢樓房、條條石橋和間間村舍間。置身這巍峨的井岡山上,我們深深被這眼前翠綠而壯美的景色所吸引。大山里彌漫著的濕潤空氣格外清新,呼吸一口渾身舒爽。我們就是呼吸著這種清新空氣走進井岡山的。
景區(qū)講解員向我們介紹了井岡山。井岡山,她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這是一座雄偉獨特又神奇的山,這里的一草一木,灑過革命先烈的熱血;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留下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的腳印。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來、朱德、賀龍等同志的領導下,中國共產(chǎn)黨所掌握和影響的國民革命軍等武裝2萬余人,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后,派毛澤東和彭公達改組湖南省委并領導秋收起義。1927年9月29日至1927年10月3日,毛澤東領導了“三灣改編”:第一,把部隊縮編為一個團,稱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二,在部隊內(nèi)部實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待遇一樣,規(guī)定官長不準打罵士兵;第三,各級部隊分別建立黨的組織,班排設小組,支部建立在連隊上,營、團建立黨委,統(tǒng)一在黨的前委領導之下,從而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三灣改編,建立了新型的人民軍隊。10月,毛澤東率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qū),把革命的紅旗插上了井岡山。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部和湘南農(nóng)民軍相繼抵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nóng)革命軍會師。1928年12月,彭德懷率部抵達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軍勝利會師。
中國共產(chǎn)黨在井岡山地區(qū)建立和恢復黨的組織,團結改造地方武裝,發(fā)展革命力量,建立工農(nóng)兵政府,領導農(nóng)民分配土地,打退國民黨反動派的多次進攻,擴大和鞏固革命根據(jù)地,開辟了中國革命以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光輝道路。
在井岡山的幾天里,我們參觀了毛澤東舊居、小井紅軍醫(yī)院、小井紅軍烈士墓等遺址。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里,我們向烈士敬獻花圈,重溫入黨誓詞;在碑林、紀念碑、雕塑園中,我們聽講解員講述紅軍歷史;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內(nèi),我們深入了解井岡山革命斗爭史;在井岡山斗爭全景畫館內(nèi),在聲、光、電的演繹世界中,我們觀看了三灣改編、朱毛會師、八角樓的燈光等歷史場景,深深被先烈“理想高于天”的英雄事跡所感染。
在參觀茅坪八角樓時,我們聽到了“一根燈芯”的故事。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敵人對革命根據(jù)地實行經(jīng)濟封鎖,布匹、彈藥、糧食、油鹽等物資緊缺。正像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指出的那樣:“除糧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菜錢,還是難乎為繼?!痹谄D苦的日子里,毛澤東號召全體軍民厲行節(jié)約,自己則起了模范帶頭作用。按當時的級別規(guī)定,他可以用兩根燈芯辦公,但他一直用一根燈芯辦公、看書、寫文章,常常忙到深夜。面對有人提出“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質(zhì)疑和迷茫,他在燈下寫出《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兩篇光輝著作,指導當時根據(jù)地的斗爭。
參觀“朱毛會師”的龍江書院和挑糧運動陳列室,我們聽到了“朱德的扁擔”的故事,講的是朱德與紅軍戰(zhàn)士一起挑糧的事。隨后,我們來到當年紅軍挑糧走的彎彎小道。小道一頭連著山頂?shù)狞S洋界,一頭連著山下的源頭村。這彎彎長長的崎嶇山路,別說挑糧了,就是徒手走上一趟,也挺費勁的。當年軍民沿著這條小道,一天往返50公里,硬是把30多萬斤糧食挑上山,吃了多少苦,可想而知。
在對紅軍挑糧不易的感嘆中,我們登上了黃洋界。站在這里極目遠眺,群山環(huán)抱,險峻異常。前方有一條深深的山澗溝壑,一條崎嶇小道在溝壑里從遠處山下蜿蜒順坡通向山頂。望著這雄偉的山關,我們仿佛聽到當年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的隆隆炮聲,毛澤東1928 秋寫下的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西江月·井岡山》)仿佛回響在我們耳畔。
參觀毛澤東、朱德等同志舊居,紅四軍軍部,軍械處,軍官教導隊等茨坪革命舊址群后,我們來到烈士雕像園,聽到了女英雄伍若蘭的感人故事。1928年2月底,伍若蘭和朱德結為夫妻,同年3月參加紅軍。一次戰(zhàn)斗中,為掩護毛澤東、朱德等領導突圍,她帶隊吸引敵人火力,身負重傷被捕。此時,她已懷身孕。敵人用繩子吊她,用杠子壓她,對她灌辣椒水,企圖逼迫她同朱德脫離關系。她性情剛烈、意志堅定,怒斥敵人:“要我同朱德脫離關系,除非贛江水倒流!”錚錚話語,氣壯山河。不久,她被敵人殺害,劊子手們殘忍地砍下她的頭顱,懸掛在贛州城門上示眾。
據(jù)講解員介紹,井岡山斗爭時期,犧牲的烈士達4.8萬人,知道姓名的僅有15744人,大多數(shù)人成了井岡山這塊紅土地上的無名烈士。
在這片熱土上,我們看到了井岡山斗爭對中國革命的歷史貢獻: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開辟了一條“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中國革命勝利道路——井岡山道路;締造了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中國紅軍;培育了具有原創(chuàng)意義的民族精神——井岡山精神。
在井岡山的日日夜夜,我們始終被先輩的事跡感動著。每到一處,都真切地感受到革命的艱辛和共產(chǎn)黨人的偉大。聽人說,所有壯美的山都有壯美的故事,而我要說,最壯美的故事無疑屬于最壯美的井岡山。這種壯美,不僅彰顯了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還融進了共產(chǎn)黨人的血脈和骨髓,更是我們接續(xù)奮斗、砥礪前行的力量之源。
井岡山是英雄的山,是“天下第一山”,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永遠的精神高地和信念豐碑。風雨洗盡了這片熱土上的斑斑血跡,卻難以磨蝕這一段難忘的歷史,走進井岡山,聽聽紅軍的故事,能深刻理解革命、奉獻、無畏等詞的真正含義。
井岡山市現(xiàn)有人口19.03萬人,面積1453.01平方公里,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成了傳播紅色基因的模范基地,國內(nèi)外慕名前來學習者絡繹不絕。
那些天,井岡山帶給我們的震撼,刻骨銘心,令我們難忘。在震撼和驚嘆中,我們更多的是思考井岡山精神的繼承和弘揚。離開井岡山那天,我們一步一回頭,戀戀不舍。我們心中默默呼喚:忘不了您,井岡山。
編輯/閔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