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媽媽
很多父母對校園霸凌比之前更加警惕,但孩子遭遇了取證困難的隱形霸凌,又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孩子天生缺少童年玩伴,也缺少與同齡人良性互動的機會。社交能力越強,學(xué)習(xí)生活的阻力越小。但這種能力,并不如吃飯睡覺般與生俱來。將兒童社交知識教給孩子,是父母必須要做的。
前段時間,某童星跳樓事件在我們媽媽群里掀起一陣軒然大波。女孩本是一個從小拍攝多部影視作品的小童星,據(jù)女孩媽媽在社交媒體公開舉報的內(nèi)容來看,女孩跳樓主要因為同學(xué)的排擠誹謗和言語攻擊。
同學(xué)給她起惡毒的外號,在網(wǎng)絡(luò)上發(fā)布詆毀她的言論,以她為原型寫小說在班里甚至學(xué)校里傳播;發(fā)試卷和課本時會故意跳過她,不小心碰到她的東西會故作惡心狀,甚至當面詛咒她的家人……這些行為讓女孩時時感覺到被孤立、被傷害,經(jīng)常整夜失眠。最后,可憐的女孩從6樓陽臺一躍而下。
經(jīng)過調(diào)查,女孩媽媽發(fā)現(xiàn),女兒被孤立只是因為班里有3個女孩妒忌她,便拉攏全班同學(xué)一起孤立她,同時孤立與女孩交好的同學(xué)。久而久之,霸凌的隊伍越來越龐大。
校園霸凌的話題的確是老生常談,很多父母也對此比之前更加警惕,會格外留意孩子身上是否有傷痕,神情是否有異常。然而,如果遭遇隱形霸凌,孩子皮肉上沒有什么明顯傷痕,即便告訴父母,找了老師,由于缺少實質(zhì)性證據(jù),頂多也只是口頭批評警告一下對方,過后的霸凌往往會變本加厲。這種“社交隱痛”日積月累,最終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被隱形霸凌了,就算沒有說出來,朝夕相處的父母一般都能最先發(fā)現(xiàn)。但問題是,即便父母知道了,面對取證困難的霸凌,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首先要告訴孩子:對方傷害你,不是你的錯。有些育兒書介紹過一種經(jīng)驗:父母在懲罰孩子之前一定要告知原因,以免父母把懲罰孩子當作情緒發(fā)泄。但這種做法的副作用是讓孩子產(chǎn)生一種“因為我錯了,才會受到懲罰”的條件反射。
霸凌不需要正當理由,“有些人的恨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平庸、沒有天分、碌碌無為,于是你的優(yōu)秀、你的天賦、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贝┦裁匆路⒆呗肥裁礃幼由踔粮甙质荻寄艹蔀楸蝗⌒Φ慕杩?。演員劉亦菲小時候也一樣遭遇過霸凌,明明只是坐在那里等上課,就有女生突然走上前拽她的頭發(fā),在她身上亂涂亂畫,只因為她長得漂亮。長得漂亮有錯嗎?但妒忌使然。
提醒孩子:不要感謝傷害過自己的人。老一輩喜歡說“吃虧是福”,翻譯成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我們要感謝那個曾經(jīng)傷害自己的人”,因為對方的傷害,自己才變得更堅強更努力,才成就了現(xiàn)在的自己。
這話乍聽很有道理,但細琢磨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無謂的善良。傷害就是傷害,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傷害都不會平白無故地消失。所謂的“感謝”應(yīng)該是送給那個越挫越勇、打不敗戰(zhàn)不餒的自己。我們固然可以妥協(xié),選擇不去睚眥必報,但絕對不能讓“感謝”麻痹自己,放縱他人再次傷害。
教孩子一定學(xué)會及時求助。俗話說“打鐵要靠自身硬”,父母想幫孩子避免或走出隱形霸凌,也絕不能讓孩子永遠躲在自己的“保護傘”里。比如這位受傷的童星,如果她不是選擇逃避且對父母閉口不談,事情也許不會變得這么慘烈。畢竟霸凌者還停留在背后搞小動作的階段,不敢做出具體傷害的行為。如果及時跟父母反饋,父母可以采取更強有力的應(yīng)對方式。
教孩子計算“交友成本”。交朋友是有成本的,對于孩子來說,最大的成本是情緒。如果對方的妒忌、討厭已經(jīng)帶來傷害,那便沒有必要浪費時間與感情。就像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樣,你也討好不了一個對你有偏見的人。
如果是因為害怕被孤立、被冷暴力,明明感受到敵意,還要被對方的行為影響,那就等于給了敵人傷害自己的機會。真正的朋友從不會令你為難,只會設(shè)身處地地為你考慮。
希望所有遭遇隱形霸凌的孩子,能夠早日走出這種隱痛和陰霾,早日重拾自信!這樣的你,值得一段更加健康、陽光、快樂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