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熔亮 王志春
摘要
開展思辨教學,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通過營造批判性思維教學氛圍、探究思辨色彩濃的主問題、發(fā)展學生高質量提問能力、采用形成性教學評價方式等教學策略,助力學生走向深度學習,最終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思辨教學 批判性思維 深度學習
批判性思維,是以理性和開放性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維能力的結合,是一種謹慎公正的分析、構造和發(fā)展的過程。換句話說,謙虛謹慎、敢于質疑、樂于反省等態(tài)度以及獨立思考、明辨是非、合理推理等思維技能,都是批判性思維的具體表現。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通過開展思辨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營造批判性思維教學氛圍
開展批判性思維教學,除了需要教師、學生的智慧外,往往還需要寬松自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這種氛圍包括靜的環(huán)境、等的藝術、容的心態(tài)、真的情境。教師拋出思辨題,然后保持安靜,有意識地提供大量的時間供學生思考,這樣的思考有可能走向深入。課堂表面的靜,其實更容易孕育靈動的、思辨的火花。當學生處于“憤悱”的狀態(tài)時,教師不要急于公布答案,不要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而要善于等待,并且在等待中激勵學生,肯定學生,期待學生。學生依據自己的知識、經驗等,經過深度思考,才會有精彩的生成。
對于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師要有包容的心態(tài)。教室本來就是出錯的地方,教師要包容異見,肯定學生獨立思考、勇敢表達的品質;不要輕易打斷,一語否定學生。教師強大的包容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
二、設計思辨色彩濃的主問題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設計了不少極富思辨性的探究題,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兩篇小說都要求學生換個視角來重新敘述文章故事,并體會其效果與原文有什么不同;《駱駝祥子》名著導讀專題二要求學生探尋造成祥子悲劇的原因。教師應利用好這些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如換個視角敘述《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的故事,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別樣的表達效果,而且可以讓他們學著對比自己和他人觀點背后的假設、立場和視角;從社會、家庭、個人等角度探尋祥子墮落的原因,思維才具有全面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此外,教師還可以精心設計數量少但思維含量高的主問題,使之具有吸引學生進行深入品讀的牽引力,讓師生共同參與、廣泛交流的凝聚力。如筆者教學完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節(jié)選)》后,布置學生課后閱讀與魯迅相關的系列文章,如周作人、周建人二兄弟回憶大哥魯迅的系列文章,郁達夫的《懷魯迅》,陳丹青的《笑談大先生》,等等。然后,筆者讓學生組內探究:印象中的魯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1+X”閱讀不僅大大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邊界,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在多文本閱讀中提煉、闡釋、比較、綜合、評價的能力,對魯迅先生有了立體認識,形成了可貴的思辨能力。
三、發(fā)展學生高質量提問能力
《禮記》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句話,較早地體現出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其中的“審問之”難能可貴,既可見虛心求教的態(tài)度,又體現批判質疑的精神,以及深入追問的求索意志。然而在當前的課堂上,主動提問的學生鳳毛麟角,究其原因,教師預設過多,主宰課堂甚至不習慣、不鼓勵學生提問恐怕是主因。學生被動接受,思維必然受到限制。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善于提問,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絕大多數學生的質疑、提問能力是需要訓練的。那么如何訓練?首先,教師要營造人人皆可自由表達的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其次,讓學生學著復述、評價他人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嘗試建構自己的思維,提出新見解、新困惑;最后,引導學生由關注一般的閱讀障礙(生僻字、難以理解的句子等)到聚焦文本閱讀的關鍵問題(如評價重點人物形象、多元解讀主題、特定手法的藝術效果等)??傊嬲龑崿F通過提升學生提問能力進而促進其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就要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篩選問題、評價問題,且不斷提出問題(問題鏈)的能力,這才是最終目標。
四、采用形成性教學評價方式
很長一段時間,教師常常采用量化評價、終結性評價等考評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些方式表面看起來公平、公正,其實存在明顯缺陷。這種評價方式往往會使學生過于看重分數,使他們習慣于機械記憶,久而久之,學生獨立思考和質疑探索的能力會被壓制。
教師要客觀地評價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品質,在量化評價、終結性評價的基礎上,宜增加形成性、表現性教學評價,如平時關注學生獨立思考、敢于發(fā)表見解的習慣,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優(yōu)秀的表現(如反應機敏,能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不同方法),個性化解讀文本的能力(如碰到新課文時,不盲從參考資料,而是從新穎的角度解讀文本),搜集、辨別、評析信息的能力(如閱讀非連續(xù)文本時,不套用答題格式,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師關注學生批判性思維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及其思維品質的差異性,重視形成性、表現性評價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總之,要想改變一味重語用、輕思維,重機械記憶、輕思辨訓練的語文教學現狀,扎扎實實地開展語文思辨教學,是促進學生語文深度學習的重要支柱,也是達成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重要手段。
(作者單位:1.江蘇省興化市教師發(fā)展中心;2.興化市楚水初級中學)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統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D/2020/02/252)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