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律這件事很難用某種規(guī)則去界定,這是一種感覺、一種節(jié)奏,一種見識過才能逐漸把握的內(nèi)在。在繪畫中,韻律是色彩,是構圖;在電影中,韻律是蒙太奇,是音畫交融;而在建筑室內(nèi)空間中,韻律是光影流動,更是點線面……只是這個世界再千變?nèi)f化,都由一些最基礎的元素構成,比如色彩有三原色,音樂有哆來咪,就連蕓蕓萬物都是DNA構成的,仿佛無形中有一只大手在譜寫這世界的樂章。
在日本設計大師隈研吾最新出版的著作《點線面》中,他將構成建筑的體塊統(tǒng)統(tǒng)拆分成點、線、面,再以此去分析歷史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建筑。“所謂環(huán)境,不是點、線、面的一個構成,而是點、線、面制造出來的一種‘肌理”。當這種“肌理”呈現(xiàn)出任何“特殊”的狀態(tài),對環(huán)境形成某種程度的“打破”,其結果或驚喜或驚嚇。像1889年埃菲爾鐵塔落成對巴黎市景的“打破”,引發(fā)當時輿論嘩然;又或者黃浦江兩岸的外灘風景,跨越百年的天際線隔江相對,營造出具有反差美的城市肌理。
音樂廳和劇場,往往也是城市肌理中的亮色調(diào)。2021年剛剛度過90歲生日,在今年年初經(jīng)歷完大修重開的上海蘭心大戲院,不僅是重要的歷史保護建筑,更是中國近代音樂史發(fā)展的親歷者,這是來自上一個世紀的余韻繞梁。而由庫哈斯主持設計,于今年8月在臺北落成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則是屬于21世紀的設計語言。這些建筑承載著舞臺和演出,音樂與戲劇也讓水泥鑄造的空間有了生命力。
當然,一座城市不僅僅需要音樂廳這樣的大型載體,也因為那些小型的、無處不在的Livehouse、 Music bar(音樂酒吧)、一年一度的音樂節(jié)甚至街頭音樂家而顯得生機勃勃。音樂,就是有這樣的魔力,連承載著旋律的物件也變得神奇了起來。我至今依舊記得自己擁有的第一個索尼隨身聽,和它為課間時光帶來的快樂。
很多設計師也是音樂愛好者, 比如T o mDixon對朋克音樂的熱愛,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還曾發(fā)行過個人專輯,他坦言“設計是我的負擔,音樂是治愈我的良藥”。本期DECO將目光投向那些把對音樂的熱愛投射到設計工作與日常生活中的人們,你將會看到黑膠唱片愛好者、舞臺布景設計師、音響設計師的故事,也會看到充斥著音樂元素的家和城市空間。音樂與設計相互滋養(yǎng),啟發(fā)彼此,共譜韻律之美。
最后,我想知道,如果你要為自己的音樂記憶選擇一個載體,你會選擇什么呢?
全媒體編輯總監(jiān)兼出版人
Omnimedia Editorial Director&Publisher
顏宓 Mimi 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