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WaySu 余佩文n
魏明輝的工作室在草場地,挑高極高的空間只有一小部分分為兩層,一層是專門的聆聽空間和喝茶會友的地方,二層是設計工作室。他用中古家具與大喇叭音響圍合成專門聽音樂的區(qū)域。
魏明輝
平面設計師,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內(nèi)存”品牌創(chuàng)始人。他稱自己是“撿破爛的”,能夠把別人視而不見的“廢物”設計成新的產(chǎn)品是他強項,他的設計品再造品牌“內(nèi)存再設計的力量”已經(jīng)在歐洲和韓國等環(huán)保產(chǎn)品市場上小有名氣。
1.Sound Formula中的唱機轉盤、唱頭、唱臂無一不是魏明輝精挑細選的。2.日本的黑膠唱片業(yè)非常發(fā)達,錄制的唱片也很專業(yè),成為不少發(fā)燒友的心頭好。
魏明輝是平面設計師,為眾多原創(chuàng)設計品牌和獨立設計師做過整體視覺設計,也是朋友圈中出名的專業(yè)級“發(fā)燒友”。他把兩層工作室的一層專門設置為聽唱片的空間。秋風漸起的晴朗一天,兩支巨型號角喇叭之間的窗外,一整墻在夏天長勢飽滿的爬山虎,正在慢慢變紅變黃,窗框形成的畫框內(nèi)是一幅極簡的樹葉圖,林無靜樹的葉子們在秋風中抖動著,像極了爵士名曲《Autumn Leaves》歌詞中所描繪的“秋葉卷過我的窗口”。
談起爵士樂和他的號角音箱,魏明輝打開了話匣子:“我聽黑膠唱片爵士樂的年頭很久了,從聽音樂的角度,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唱片黃金時代的開始?!彼麖穆牭膬?nèi)容開始聊起聽覺之旅。“CD跟黑膠的音質(zhì)永遠是音樂發(fā)燒友們永遠爭執(zhí)的話題。CD播放出來的人聲是很干凈、高亮,好像歌手整整齊齊地站在那兒給你唱;但是黑膠的模擬音源,可以聽到演奏中的物理質(zhì)感:樂器彈奏中的摩擦,演唱者的呼吸與吐氣,仿佛樂手就在眼前,歌者在你耳朵邊輕輕低訴?!?/p>
要擁有這種仿佛能聽出歌手在耳邊歌唱的效果,播放黑膠唱片的設備也必須要講究一番。“聽模擬音就要上一套氣場更大的系統(tǒng),后來我就研究體量比較大的音箱,也就是黃金時代的大喇叭,研究它的幾種發(fā)音原理。最后鎖定號角喇叭——它是模擬時代最適合放唱片的,可以說號角體系跟唱片是一對絕配?!碧柦且卜Q號筒、喇叭,能使聲音的能量更集中,使得聲音傳播得更遠、更對準目標,人類早就對號角有了一定的認識,據(jù)說亞歷山大皇帝在征戰(zhàn)中就使用一只特大號角發(fā)號施令,中國古代軍隊中也頻繁使用,詩人們留下的詩句“輪臺城頭夜吹號”“角聲滿天秋色里”就是對號角使用絕好的寫照。這種用號角音箱聽音樂的習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日本非常盛行,直到現(xiàn)在依然是日本發(fā)燒友的標準配置。因為日本的住宅大部分是抗震性能好的板房,材質(zhì)選擇了空心體的木板和輕型材料,室內(nèi)表面都是吸音的軟面料,榻榻米或共振很好的木質(zhì)表面,號角音箱在這樣的空間中的表現(xiàn)尤為優(yōu)秀。
魏明輝工作室里兩支淺灰色巨型號角音箱,高達一米六左右,是他按照黃金時代號角喇叭的發(fā)音模式,和工程師研制開發(fā)的。“嚴格來講這對喇叭是我按照古董單元找專業(yè)技師去定制的,它的尺寸比例原汁原味地遵循了美國阿爾泰克元年版的號角格子,我只是在外觀上進行整合?!蔽好鬏x在平面設計工作室“內(nèi)存和作”之外,還有一個名字是Sound Formula的工作室——“聲音方程式”——正是他自己按照傳統(tǒng)的模式研發(fā)號角音箱的意思。
在草場地挑高很高的工作室里,巨型號角毫不突兀。爵士樂手的即興彈奏、民謠歌手的娓娓道來,甚至是電子樂器迸發(fā)出來的激昂旋律都讓人仿佛穿越回那個黃金年代,親臨現(xiàn)場。但這樣的設備對空間是否有更高的要求?“其實最佳的聆聽距離并不需要很遠,聲音可以控制大小,聆聽的空間不需要過大。就像日本的住宅空間,本身并沒有很大,但因為住宅特點,反而能有很好的效果?!边@樣的空間可以很簡單,一張舒適的沙發(fā)和唱片架就夠了?!叭绻伾系靥海鞘找舻男Ч透昧?,也更舒適?!?/p>
用黃金年代的發(fā)音方式研發(fā)的號角音箱,魏明輝特意挑選了幾張他收藏的黃金年代的黑膠唱片,放下了唱針,閉上眼睛,那些樂手就在工作室的窗景前,盡興地演奏著,仿佛時間一天也沒有逝去。
魏明輝在世界各地收集來的黑膠唱片放滿兩個唱片柜,歐美日本的爵士樂唱片他都如數(shù)家珍。
汪莎
博士候選人,中國音樂學院碩士。曾任《人民音樂留聲機》編輯、記者?,F(xiàn)為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藝文力”創(chuàng)辦人。
從小接受傳統(tǒng)音樂教育的汪莎在“藝文力”的工作室專門保留了一處聆聽空間,會客、聽音樂融為一體。古典音樂已經(jīng)是她工作和生活中的背景音,綠植布滿的角落和丈夫的畫作成為這個空間的亮色。
1. 從小學習演奏的汪莎對古典音樂尤為鐘愛,黑膠唱片的音場給人演奏現(xiàn)場的感覺,可以有溫度的記錄與呈現(xiàn)音樂與聽者的關系。2.“藝文力”策劃的“聲圖計劃-會唱歌的寨子”展演現(xiàn)場。3. 汪莎策劃的《侗族大歌聲音文獻展》現(xiàn)場。
“藝文力”的辦公室是汪莎在北京辦公、會客的地方。一片天窗下,靠墻設置了落地的植物池,郁郁蔥蔥頗有生命力。一旁的會客區(qū),也是她聽音樂、欣賞黑膠唱片的地方,擺放了很多古典音樂的唱片。從小接受古典音樂教育,并曾擔任過古典音樂雜志記者的汪莎在日常還是習慣聽古典唱片。汪莎看著墻角擺放的曾經(jīng)使用的大提琴,和滿屋墻面上她先生的畫作,娓娓道來,“古典音樂不僅有優(yōu)美的旋律,樂器的配合,還能從旋律中感受到文學性、描述性和人類的通感。這樣的音樂,通過很抽象的曲式把個體的經(jīng)驗跟音樂配合,對樂器的演奏和作曲家的能力都有非常強的要求。而無需用歌詞向你描述一個場景,打開你的通感,跟聽眾產(chǎn)生共情。所以古典音樂就像西方的繪畫一樣,都是從神到人,從集體到個體,然后再到越來越微小細節(jié)的一個過程。”
在古典音樂中,汪莎可以感受到故事、感受到時間和空間。而通過黑膠她可以感知音樂的溫度?!叭绻寐曇糗浖袰D的的聲音文件打開,會發(fā)現(xiàn)波形是平的,因為那些人耳聽不到的域限,對于工業(yè)生產(chǎn)來說是無用的,所以被刪掉了。但黑膠保留了這些無用的頻率,甚至是噪點噪音,它有很多不確定性和意外。那種音場的感受有點像蠟燭跟電燈的關系,燭光會隨著空氣流動搖晃,就是因為這種音場的細微差別,那些無用的、被切掉的,人耳聽不到的東西,會被忽略,但其實我們通過黑膠是能感受得到的?!?p>
汪莎從小學習音樂,畢業(yè)于中國音樂學院,長期致力于跨文化領域的藝術教育與藝術行動。
從在音樂學院專業(yè)學習音樂,到研究音樂的療愈能力,再到借助音樂、藝術、文化的力量去推動社會向一個更加和諧健康的方向發(fā)展,汪莎經(jīng)過了幾次基于自己專業(yè)之外的思考與跨越,如今在她創(chuàng)辦的民間組織“藝文力”中得以實現(xiàn)。她在十年間深入黔東南四十多次,推動侗族大歌的保護和傳承。借由"貴州民藝社"的形式,推動當?shù)厥止に嚨男律桶l(fā)展,組織了讓更多在外打工的人能回歸家鄉(xiāng),振興家園。在貴州山區(qū),如今很多侗族的小朋友在課余時間要幫家里務農(nóng),去學習侗族大歌的適齡兒童就越來越少。公益項目“會唱歌的橙子”,就是聯(lián)合北京上海的志愿者,對當?shù)氐霓r(nóng)產(chǎn)品橙子進行包裝優(yōu)化、推廣和銷售。這樣,每年橙子銷售所增長的費用會貼補到愿意送小孩去學大歌的農(nóng)家?!耙驗槎弊宓臍v史沒有文字記載,所有的故事都在侗族大歌里代代相傳,小朋友學習侗族大歌,就像學習自己民族的史詩一樣?!蓖茝V幾年下來,有這個公益項目的地區(qū),已經(jīng)成為侗族大歌保留最好的地區(qū)。
他們還在黔東南榕江縣啟動“大地之書·聲圖計劃”,邀請音樂人小河、莫西子詩前往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侗族大歌的故鄉(xiāng)、“會唱歌的寨子”——宰蕩侗寨,通過田野采風和線上展演,讓觀眾以全新的角度,去審視環(huán)境、人和聲音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線上展演中,莫西子詩與侗族歌者們模仿蟲鳴鳥叫,模仿蛙聲蟬聲,模仿流水雨滴,模仿春耕秋收,侗族先輩早已把歌聲和自身,塑造成為自然的部分。在宰蕩侗寨,莫西子詩用他最擅長的方式,構建侗族大歌與彝族山歌彼此融合的音樂迷宮——迷宮的所有角落,都能帶給人感官和聽覺上的詩意與新奇。
汪莎在其策展的《大地之書聲音文獻展》中說到:那些你能感受到的溫暖和感動令人著迷。對于遙遠的黔東南和侗族大歌,與我們身處都市之中的人們難道不也有這種關系?盡管我們看不到它的繁衍生息,可是作為一個有機健康整體的社會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和延續(xù),你一定會感受得到。
莎莎
上海DUFOUR合伙人,曾居住于英國,現(xiàn)為生物醫(yī)藥人。黑膠發(fā)燒友,在聆聽體驗上推崇人工非智能,拒絕AI生成的推薦歌單,對融合音樂與酒的線下社群文化有較為濃厚的熱情。
莎莎最近沉迷的黑膠與設計相關。年初她看了關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博朗的傳奇工業(yè)設計師Diet e rRams的紀錄片,他著名的“設計十誡”雖然是出于產(chǎn)品設計角度,但對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也無比適用,而紀錄片的原聲音樂更是由當代音樂大師Brian Eno打造,如果要說誰是在音樂中實踐Rams的“設計十誡”最完整的,那就非他莫屬了。
1.空間播放設備為松下Technics 1200、Pioneer DJM S7 mixer、McIntosh MA6500功放以及音響JBL4319。
2.DUFOUR的大小角落,都藏著音樂的蹤跡。一樓的紅色招牌是個隱形音響,矮桌是二手市場收來的廢棄音箱,酒單也是黑膠唱片封套的模樣,就連酒名也與音樂有關——比如“上海寶貝”是將在地性和山下達郎以前和大貫妙子組成的樂隊Sugar Babe結合起來;“嗆口海水”出自細野晴臣和鈴木茂、山下達郎合作的專輯《Pacific》。
坐落在烏魯木齊中路的DUFOUR,是一家結合律動黑膠音樂和手工雞尾酒的雙層空間。歷經(jīng)三年多的耕耘之后,這里已經(jīng)成為上海極具在地特色的潮流文化交流據(jù)點。合伙人之一的莎莎,每個月有三分之一的時候都泡在這里,賞月、賞樂、品酒,和三五知己談天說地,不會有比這里更愜意的居所了。“我們很高興能在疫情期間成立這樣一個有社區(qū)感的音樂空間,好讓我們很久沒有出過家門的朋友,走到街上就知道有一個地方可以去。你永遠可以在DUFOUR碰到熟悉的朋友?!?/p>
從小住在上海音樂學院旁的莎莎,在音樂的伴隨中長大。樓上小提琴、樓下鋼琴,左邊古箏、右邊古琴是常有的事。上中學后,她開始聽中國臺灣地區(qū)的獨立音樂,聽家人買的格萊美,聽Radiohead和Beck。高中畢業(yè)后,莎莎前往英國布里斯托求學,那里誕生了trip hop三大件:Portishead、MassiveAttack、Tricky,也是英劇《Skins》的拍攝地,因此聚集了一大批喜歡獨立文化和亞文化的年輕人,也讓莎莎毫無保留地與獨立音樂墜入情網(wǎng)。
工作后,莎莎成為一名生物醫(yī)藥人,接觸到了大量腫瘤、抑郁以及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臨床診斷治療時,除了科學診斷和藥物治療之外,常常還會有一些非藥物治療,音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多聽一些舒緩音樂,在阿爾茨海默病和抑郁癥的領域都有不錯的效果。音樂是一劑良藥,也是莎莎切換不同狀態(tài)的開關?!熬拖袢Q于當時天氣、心情而見的朋友,上班路上聽幫助我進入狀態(tài)的音樂,工作時聽純音樂,下班后迅速切換到歡快的狀態(tài)。我是個自帶bgm的人,永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bgm,這樣是不是會活得開心一點?”回國后,莎莎在Shelter、老Elevator以及Arcade這些培植黑膠文化的傳奇酒吧里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但隨著舊日天堂的關張,他們發(fā)現(xiàn)再難找到一個能聽到動人黑膠的好地方。于是在2019年年末,幾個人一拍即合,決心開一家主打黑膠唱片的空間。
DUFOUR在2020年5月開業(yè)。整家店分為上下兩層,一樓的開放空間提供咖啡特調(diào),二樓則是更為隱蔽的緊湊雞尾酒吧,于晚間開放。它以黑膠唱片為載體,呈現(xiàn)上世紀70到90年代具有溫度的音樂,從Funk、Soul、Jazz到City Pop甚至WorldMusic,應有盡有。當耳朵和味蕾在享受,眼睛也有屬于它的感官體驗。DUFOUR沒有刻意做繁復的室內(nèi)設計,點點滴滴都來自合伙人們的集思廣益,反而呈現(xiàn)了生活的本真狀態(tài)。
設計靈感來自曾去過的日本、韓國以黑膠為主題的生活方式店鋪,DUFOUR的一樓是大開面的落地玻璃大門,在晴天帶來讓人心情舒暢的陽光,除此之外,只用鏡子和綠植作裝點?!拔覀儽M量保持一個簡單的空間狀態(tài),從而放大‘人在此處的重要性。在陽光下,人在玻璃里看到自己的影子,真的會帶來幸福感。可能這就是非常多的人愿意坐在門口,拍上一張打卡照的原因?!倍菦]那么燦爛,卻一樣自然。門店的前身是一家餐飲店,莎莎他們選擇把所有的墻面裝潢都鏟掉,保留下墻體本來的紋路,再涂上恰到好處的清漆。當一前一后兩盞月亮燈的暖光打在斑駁的墻面上,綠植靜靜佇立,時間仿佛于此盡情流動又于此靜止。即便盡量控制了成本,DUFOUR的美依然是愜意的。
身為黑膠主題的飲品空間,DUFOUR的空間排布也與聲場效果息息相關。二樓呈長廊狀,為了讓不同的人都享受到當下,DUFOUR特意設置了區(qū)隔。吧臺一側靠近喇叭,氣氛十足,不少人愿意站在這里隨著音樂輕輕舞動;臨街一側遠離吧臺,更適合友人聊天而不被打擾。同時,考慮夜間營業(yè),天花板設有厚厚的隔音棉,以保證不打擾到周邊的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