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第二實驗幼兒園 韓吉花
陽春三月,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都離不開春風的助力。幼兒園滑梯區(qū)一個被無意掛在“老虎尾巴”上的塑料袋在風的作用下發(fā)出的“嗦嗦”聲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和好奇,進而開啟了一段追“風”的故事。從此,來園路上、幼兒園的角角落落、飛起的頭發(fā)、搖動的小樹等都成了孩子們觀察風的載體。而通過樹枝飄動的方向辨別風向,利用觀察的風向判斷風箏往哪邊飛——風在孩子們的世界里變成了快樂的使者。
傳統(tǒng)游戲結(jié)束后,我?guī)е⒆觽兂璐┻^葡萄長廊時,幾個孩子仰起頭指著上方興奮地對我說:“啊,抓住它,老師快抓住!”鎖定目標的我定睛一看:原來是一朵蒲公英。而當我伸手想去抓它時卻為時已晚,只能在孩子們的惋惜聲中眼睜睜地看它飛走。孩子們紛紛回過頭問我:“那是什么?”“是蒲公英呀!”回到教室后,我先請孩子們猜測這朵蒲公英要去哪兒,從而引起他們的談話興趣。
教師:“剛剛我們看到的是蒲公英,你們知道這朵匆匆忙忙的蒲公英要去哪里嗎?”
林林:“它要去找自己的伙伴?!?/p>
言言:“它可能著急回家。”
銘銘:“也有可能要去旅游。”
萱萱:“去超市吧!”
……
孩子們充分發(fā)揮著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教師:“臨走之前這朵蒲公英把它要去哪兒悄悄告訴了我,原來它是要找一個新的家去播種、發(fā)芽、長大。”
教師:“那是誰在幫它找新家?”
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風?!?/p>
教師:“對,風除了和我們做游戲,還能幫助種子找家,那還有哪些種子是靠風幫忙找家的呢?”
辰辰:“我覺得也能幫助棉花?!?/p>
琳琳:“路邊的小花也是風幫忙播種的吧!”
林林不甘示弱地說:“樹上毛毛蟲似的花里生出的絮絮也是風幫忙傳播種子的?!?/p>
教師:“你們能說說為什么嗎?”
辰辰:“因為風輕輕一吹就能把它們吹動?!?/p>
林林:“我玩滑滑梯的時候看見風把那些絮絮吹走了?!?/p>
為了證實孩子們的想法,我利用多媒體動畫引導孩子們了解風還可以幫助柳樹、楊樹、風信子等植物傳播種子等相關(guān)知識。
分析與反思
1.把偶發(fā)事件中的“啊”時刻轉(zhuǎn)化成自然教育活動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論認為:活教育必須逐漸擴大和豐富兒童對自然的了解,只有大自然、大社會才是知識的真正來源,是活的書、活的教材。在上述案例中,一朵蒲公英引發(fā)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于是教師順勢捕捉這個“啊”時刻,順其自然地和孩子們以蒲公英為“原點”展開了一系列思考與討論?!澳男┓N子是靠風幫忙找家傳播的?”孩子們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并能結(jié)合平時對周圍自然生活環(huán)境的觀察進行補充說明——在這種輕松愉悅的活動氛圍中,一場生動有趣的自然教育活動比起死板的理論說教更能直擊孩子的心靈。
2.保護幼兒的“驚奇之心”
給孩子更多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真相、了解真相的時間和機會——當孩子對自然中的種種事物產(chǎn)生“驚奇”時,教師要及時給予幼兒更多的贊賞和認可,并及時拋出簡潔的、發(fā)散性的、更多可能性的問題,讓孩子們通過多思考、多交流來發(fā)散思維和豐富想象力。
在本次活動中,幼兒是這場自然學習的主導者,教師只是最忠實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教師引導孩子喜歡且熱愛大自然,讓孩子的“驚奇之心”成為將來探索世界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
3.真發(fā)現(xiàn)、真參與、真探究的自然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自然是吾師,孩子們喜歡接觸自然,也樂于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探索、活動,所以在遇到飛翔的蒲公英時充滿了好奇與疑問。在幼兒的真發(fā)現(xiàn)下,教師并沒有直接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而是給孩子們畫了一個充滿童趣的小問號:“你們知道這只匆匆忙忙的蒲公英要去哪里嗎?”擬人化的問題激發(fā)了孩子們積極參與活動的興趣,教師則充分保護孩子的童心并允許他們充分地想象與思考,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在這種寬松的、隱形的學習氛圍中,一探究竟的種子也在孩子們的意識中慢慢萌發(fā),由一朵蒲公英引發(fā)的“風”暴也一觸即發(fā)……在此過程中,幼兒真正將自然與生命融為一體,和自然“鮮活”地相遇。
在我所熱愛的教育之路上,我用自己的真心實意和專業(yè)素養(yǎng)呵護著童心,用贊許的目光欣賞著童趣,一心一意做孩子世界里的“小孩子”,和他們一起在游戲中嬉戲,在大自然中徜徉,大手牽小手般去發(fā)現(xiàn)、探究與學習。我的世界因孩子們而陽光燦爛,孩子們的世界里我溫柔以待,我們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