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科技公眾號上看到《啄木鳥是樹醫(yī)生還是樹殺手?》這篇文章,小時候觀察啄木鳥,它并不是隨意鑿樹,畢竟也是力氣活。它會繞著樹干敲,發(fā)現蟲子才會鑿。所以我覺得啄木鳥是樹醫(yī)生。
大科技公眾號上有一篇《啄木鳥是樹醫(yī)生還是樹殺手?》的文章,我認為獨特的方式,讓自然界動物、植物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好事壞事沒有絕對的!
從《大科技》2021年第12期A《萬有引力之虹》一文,我有一些想法,我認為科學既然在發(fā)展,就說明之前有可能是錯的,既然能發(fā)展出不一致的理論,就說明至少有些是錯的。引力波是否光速傳播,需要參考天文觀測的同步性,但我想這是一個悖論,如果引力子是亞光速,那么很多粒子就脫離重力了。
《大科技》2021年第12期A《萬有引力之虹》講了引力、引力子的問題,我認為宇宙中根本沒有引力子,但有引力線、引力場。宇宙中不僅有萬有引力,還有恒星、星系間的萬有斥力,這就是宇宙物質不可能聚集成一團的原因。
看過《大科技》2021年第12期A《萬有引力之虹》一文,我認為時空沒有質量。雖然引力波和引力子導致時空漣漪,但是引力子也沒有質量。
建議《大科技》還是重點在中小學校園推廣,做好了,既賺錢又能有利于全民科普的工作,還有利于未來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
感覺文章的趣味性稍有欠缺,建議再多一些趣味性。
對于部分理論性較強的文章,能否在文末備注所涉及的重要的理論及研究的文獻來源?
個人很喜歡天體物理的知識,《大科技》上的文章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講述這些知識,我覺得這很棒。希望《大科技》越來越好。
《大科技》是很不錯的科普雜志,天文地理都涵蓋,內容豐富、有趣,是學生黨科學啟蒙的好幫手。
建議出版合訂本,一次買一本可以看一段時間,每個月一期才幾十頁,沒看多久就看完了,而且還容易弄丟。
《大科技》的文章深入淺出,配圖清晰又有沖擊力。我覺得在國內的科普雜志中是做的最好的一本。
我希望《大科技》能開設歷史上的科學家的專欄,介紹諸如愛因斯坦等著名的科學家,通過科學家的生平經歷、有趣的故事、對科學的貢獻和研究成果的介紹,讓我們全面地了解科學家,也能了解科學家曾經的研究在現在有什么樣的發(fā)展等內容。
建議雜志社多舉辦一些與科技有關的活動,加強對學生或者其他群眾的科普教育。線下線上齊發(fā)力,在活動的同時也能提高《大科技》的名氣。
我希望貴雜志在講解比較專業(yè)的知識的時候,照顧一下不了解這些專業(yè)知識的讀者,多用一些類比,避免語言晦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科學知識普及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