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
摘要:近年來,隨著冰川融化速度的加快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斷惡化,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認識到構建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我國,大量學者紛紛以“土地沙漠化”“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以及“保護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等為題開展課題研究。基于此種形勢,人們逐漸認識到可通過人工植樹造林的方式來降低土地沙漠化,促進我國國土森林覆蓋率及綠化程度的提升。但在此過程中,需要切實有效地保障人工造林樹苗的成活率。
關鍵詞:人工造林;影響因素;成活率
眾所周知,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而森林資源則是這一家園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不僅直接關系著人類各方面生活,更起著防沙固土、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展以及調(diào)節(jié)氣候等作用。但實際生活中,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以及人類各項活動的開展,導致全球森林綠化面積迅速降低。因此,現(xiàn)階段必須要加緊人工造林腳步,以此促進我國森林綠化面積的提升。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當前我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已達7億畝,位居世界第一。但即便是這樣,我國人工造林工作仍存在問題,給我國眾多林業(yè)工作者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F(xiàn)階段,如何提升人工造林苗木成活率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種子和幼苗培育
首先,選以樹根粗壯、枝葉繁茂、木材優(yōu)質(zhì)且處于壯年期的樹木作為母樹,還需保證母樹的結(jié)果期短,能夠很好為人工造林提供優(yōu)質(zhì)樹種,為樹木的成活奠定良好基礎,促進人工造林工作的有效進行。其次,人工造林工作中常用幼苗有以下兩種:第一種,營養(yǎng)繁殖苗;第二種,實生苗。在實際種植過程中,第一種幼苗(即營養(yǎng)繁殖苗)對土壤的溫度有著較高要求。因此,實際種植中,相關林木工作人員可在種植后使用薄膜覆蓋土壤來保證土壤的溫度,以保證幼苗栽植成活率。第二種類型的幼苗(實生苗)主要是經(jīng)種子繁殖而成,實生苗的根莖較為粗壯,且生長速度較快,可切實保證其成活率及苗木質(zhì)量。在實際栽植過程中,可采取覆蓋薄膜的方式來提高實生苗生長所需土壤溫度,尤其是將實生苗種植在一些較為干旱的地方時,薄膜的覆蓋可很好保證幼苗生長對所需營養(yǎng)的吸收。最后,成功種植后,幼苗根系會逐漸延伸,其生長速度也快速提升,并對生長環(huán)境提出嚴格要求。在這一過程中,相關種植人員必須做好苗木的養(yǎng)護,應結(jié)合苗木實際情況開展除草、施肥以及灌溉等基礎工作,如此才可有效保證苗木的良好生存與生長。
1.2 整地方式
人工造林工作中,通常會在正式栽植苗木前進行整地,所謂整地,就是對種植地區(qū)的土壤進行耕作,其目的主要在于保證土壤養(yǎng)分充足,以此促進苗木的良好生長。但實際工作中,因所種植樹木種類的不同,所以整地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除此之外,還應從栽植地區(qū)實際情況以及樹木生長需求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和規(guī)劃,從而確保造林工作的順利進行,提升樹木存活率。目前,我國已存有大批量造林人員,且其在植樹造林工作中都引入了先進化技術手段,以此促進苗木成活率和適應性的提升。同時,還有大部分植樹造林人員會通過多樣化整地方式以及加強苗木養(yǎng)護等工作來保證苗木的良好生長和發(fā)育。上述措施無論是在提升苗木種植成活率方面還是在促進我國人工造林工作長遠發(fā)展方面都起著積極作用。
2.1 科學選擇造林樹種
人工造林工作中,若想要切實保證造林成活率,那么首先則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合理選擇造林樹種。應選擇符合林地生存條件且就具有較好經(jīng)濟、生態(tài)效益和病蟲害少的樹種。例如栽植地條件較差,且多為山石,那么則可選擇油松、側(cè)柏、杉木以及香椿等苗木進行栽植。
2.2 認真進行造林地清理與整地
預先整地是提升人工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林地清理和整地可以很好的改善栽植地區(qū)衛(wèi)生條件以及土壤狀況,有效促進苗木的健康生存和生長。
造林地清理:可選擇在冬季或者夏末秋初時節(jié)進行造林地清理,且清理過程中應在適當保留種植地原生植被的基礎上,采取橫山或縱山帶狀清理的方式進行,將造林地內(nèi)存在的可影響造林工作開展的灌木、雜草以及藤類、竹類等植被進行清除。清理過程中應將清理物帶狀碼放,且寬度控制在1.5米內(nèi)。
整地方法:在正式開展造林工作時,相關工作人員應視察造林地實際情況,綜合規(guī)劃苗木栽植時間,且在造林前進行整地,于秋季或冬季進行。結(jié)合實際栽植苗木種類選擇針對性整地方式,例如采取穴狀或魚鱗坑局部整地的方式進行整地,此種整地方式可有效保留土壤水分,避免水分流失。但實際整地過程中,應結(jié)合造林地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穴狀、魚鱗狀整地方式或者二者搭配進行。一般情況下,一些坡度較緩的荒山地適合使用穴狀局部整地的方式;一些坡度較大且土壤較為干旱的造林地適合使用魚鱗坑整地方式。
2.3 嚴格貫徹造林技術
做好苗木準備:人工造林中,苗木質(zhì)量的選擇應貫徹按照國家相關標準與要求,選擇I、II級苗木,且其中I級苗木應占據(jù)80%及以上比例。起苗時,應選擇在陰天或每日晨時進行,且這一過程中應注意苗木根系完整的保護。起苗完成后,應將苗木置放于陰涼處存放,并使用草簾覆蓋,一邊起苗一邊栽植是最好。進行苗木運輸時,應做好苗木遮陽工作,避免陽光照射導致出現(xiàn)苗木水分流失或枝葉灼傷等情況。起苗前一周,還應進行一次澆灌。起苗時,應將苗容器外部根系用鐵鍬水平鏟斷,隨后將苗起出,避免用手暴力拔出苗木。起出后,保持動作輕柔、緩慢,將苗木放置在專業(yè)包裝塑料袋中,避免根部土壤松散。
適時栽植:結(jié)合地區(qū)實際氣候環(huán)境選擇栽植時間。通常情況下,應在早春或冬季時進行造林。早春時栽植應選擇在苗木萌芽前7~14天,或土壤結(jié)凍到符合栽植深度時進行造林。冬季栽植時應選擇在土壤封凍前或苗木生長封頂且樹葉大部分脫落時。其中最佳的栽植時間為土壤封凍之前,此時土壤的蒸騰作用大幅降低,可很好的促使苗木萌芽,保證其成活率。在整地完成后即可對容器苗進行栽植。
規(guī)范造林作業(yè):栽植前,相關工作人員應先調(diào)查土壤情況,若土壤水分過于稀缺或者土壤含水量過多的情況下,都應合理調(diào)整造林時間。同時還應使用GGR(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以及萘乙酸等藥劑對裸根苗木根系進行處理,以此促進苗木抗逆能力和活力,保證其成活率。若所栽植苗木為裸根苗,則應遵照“三埋兩踩一提苗”的原則進行栽植;若為容器苗,則需保證苗木根部土壤完整,沒有散開,適當深栽,并踩實土壤。
2.4 科學管理
補植:造林后,若發(fā)現(xiàn)苗木成活率處于40%~84%,那么則應在下一年進行補植;若苗木成活率低于40%,則應重新整地。若發(fā)現(xiàn)所栽植苗木中存在死苗或弱苗,則應選擇同齡苗木進行補植。
幼林撫育:造林后次年開始加強幼林撫育管理,應在翌年5月上旬至7月中旬進行撫育,主要實施工作包含除草、澆水、施肥以及擴穴培土、扶正踩實等工作。通常情況下,針對速生林木,栽植后第二年應進行兩次撫育,且保證3年撫育4次;針對慢生苗木,則應開展為期4~5年的撫育。苗木撫育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應遵循“不傷根、不傷皮、不傷梢、除凈雜草和灌木”原則,還應將被鋤松的土壤培植到苗木根部。
加強管理:造林后,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加強林地跟班管理,結(jié)合林地實際情況制定并健全林地管護制度,并將管護工作落實到具體人員上,設置機械圍欄和宣傳碑,避免林木遭受人為與牲畜破壞,同時還應做好林木病蟲害防治工作。
總而言之,人工造林工作的開展可切實維持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平衡,促進人類生活的長遠發(fā)展。因此,實際工作中必須要積極采取有效方法促進人工造林成活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