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顏,陳廣枝,梁 健,范 元,郭衍娟
(1.江門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廣東江門529000;2.江門市蓬江區(qū)棠下鎮(zhèn)衛(wèi)生院)
高血壓為心血管內(nèi)科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是引起心、腦血管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隨病情的進展,持續(xù)高壓狀態(tài)可誘發(fā)腎臟損傷,如果不及時診斷治療,極易造成腎衰竭甚至死亡[1]。臨床上高血壓是指不同時間內(nèi)連續(xù)3次收縮壓(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張壓(DBP)≥90 mm Hg,常伴有頭暈、眼花、全身乏力等癥狀,長期血壓高還會導致血管硬化形成,對高血壓疾病服用藥物的同時,還需要注意日常調理控制[2]。高血壓患者臨床癥狀主要是記憶力下降、心律失常等癥狀,若患者未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控制,病情將進一步發(fā)展,誘發(fā)機體出現(xiàn)腦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對80歲以上高齡患者影響更為突出[3]。目前,臨床上常采用的常規(guī)護理干預對高血壓患者的病情改善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依據(jù)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護理方案的能力較差[4]。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屬于一種新型的護理干預模式,主要對患者進行認知方面的教育與指導,進而改善患者疾病癥狀,同時能及時根據(jù)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進而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5]。本研究旨在探究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對高齡高血壓患者疾病認知情況及血壓水平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8月31日我院收治的80例高齡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以《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6]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作為參考。納入標準:①滿足上述診斷標準者;②年齡≥80歲者;③未使用降壓藥時,SBP≥150 mm Hg或(和)DBP>90 mm Hg者;④生命體征較為平穩(wěn)者;⑤精神狀態(tài)正常且可進行有效語言溝通者等。排除標準:①消化系統(tǒng)惡性病變者;②血液系統(tǒng)及精神疾病者;③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④患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等。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80~91(85.51±2.15)歲;病程5~20(12.54±4.31)年;原發(fā)性高血壓37例,繼發(fā)性高血壓3例。實驗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80~92(85.52±2.13)歲;病程5~20(12.55±4.29)年;原發(fā)性高血壓36例,繼發(fā)性高血壓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由項目組團隊對進行疾病相關的專業(yè)知識介紹,了解患者的健康知識、日常生活習性、藥物知識各方面掌握情況,并對患者的個人檔案進行建立,對其進行生活指導。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具體內(nèi)容如下。①為便于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關于疾病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可通過講座方式向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專業(yè)知識教育,同時還可發(fā)放紙質的宣傳資料,以便于患者及家屬進行閱讀,從而加深對疾病的了解。在課后開展咨詢服務,便于患者及家屬了解高血壓相關疾病知識,此外,還需要向患者及家屬普及關于高血壓與飲食、運動、不良生活習慣之間的關系;可針對患者受教育程度采用更加通俗的語言進行知識普及,必要時可給予一對一健康指導;普及患者的自我防治知識,從而強化其自我防治能力,且每月進行1次電話隨訪或家訪,掌握患者高血壓實際情況。②生活習慣干預:向患者進行飲食方面的健康指導,建議患者控制對飲食上關于脂肪、膽固醇的攝入,同時幫助患者制訂計劃表以控制飲食。囑患者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從而補充纖維素,并適當補充蛋白質,保證鈣、鎂等微量元素的攝入量;向患者及家屬普及關于吸煙、酗酒的危害,如飲酒影響治療的效果,故應控制患者飲酒情況;吸煙會促使動脈硬化,從而誘發(fā)心血管疾病,故應囑患者戒煙,同時避免被動吸煙;肥胖患者容易誘發(fā)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應控制其體重。③運動干預:幫助患者依據(jù)自身條件制訂活動計劃,指導患者的運動鍛煉,告知其運動可以起到降壓作用,同時每天服用藥物降壓,起到鞏固作用。④用藥干預:根據(jù)患者的基本情況給予降壓效果好且不良反應低的藥物,應囑患者遵醫(yī)囑用藥,不可隨意停藥或換藥,更不可增加藥量。⑤自我保?。褐笇Щ颊?、家屬如何應用血壓計,每天晨起和睡前各測量1次,若測量血壓存在問題,可間隔15 min后再次測量;囑患者定期進行復查,從而使醫(yī)務人員了解其血壓控制情況。⑥心理干預:由于高血壓病程長的特點,患者因長時間受到疾病的折磨,因此,大多數(shù)患者在治療及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一些負性情緒,如焦慮、擔憂、緊張、不安等,此時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交流,鼓勵患者傾訴,從而緩解其負性情緒。兩組均護理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疾病認知情況:采用自擬疾病認知量表評估患者,總分100分,疾病認知量表評分≥85分為優(yōu)秀、65~84分為良好、45~64分為一般、<45分為差,總優(yōu)良率(%)=(優(yōu)秀例數(shù)+良好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血壓:比較兩組護理前后SBP、DBP,使用血壓分析儀測定。③生活質量: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7]評估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量表包括生理、心理、環(huán)境、獨立性、社會關系、生活理念6個方面,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④不良反應:包括護理期間發(fā)生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惡心、嘔吐等情況,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心血管疾病例數(shù)+腦血管疾病例數(shù)+惡心嘔吐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⑤依從性:采用自擬依從性評分量表評估,總分10分,評分>7分為依從性好、4~7分為依從性一般、<4分為依從性差,分數(shù)越高提示依從性越好,依從率(%)=(依從性好例數(shù)+依從性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疾病認知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疾病認知情況比較
2.2 兩組護理前后血壓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血壓比較
2.3 兩組護理前后WHOQOL-100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WHOQOL-100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2.5 兩組依從性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依從性比較
高血壓的主要誘因有年齡、高血糖、高血脂等,且多發(fā)病于高齡人群、肥胖者、高鈉飲食者等,近幾年,高血壓的發(fā)病率呈逐漸升高趨勢[8]。目前,臨床主要是通過藥物治療結合護理等方式,重在控制心血管等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出現(xiàn)、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控制病情進展,但其對患者自覺性要求較高,部分患者自覺性較低,難以較好地控制病情[9]。常規(guī)護理只能對患者介紹基本護理內(nèi)容,很難對患者給予針對性的認知行為干預處理,且患者的自主性較差[10]。
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主要通過對患者認知功能進行整體管理,搭建護患間友好關系的平臺,使其可以從理性層面接受自己患病的客觀事實,并指導患者充分理解錯誤認知與自身情緒之間的相關性[11]。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SBP、DBP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WHOQOL-100中生理、心理、環(huán)境、獨立性、社會關系、生活理念方面得分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依從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能控制高齡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提高生活質量和患者依從性,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通過拉進與患者距離,提高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知能力,進而改善其認知行為[12]。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后疾病認知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可提高高齡高血壓患者疾病認知情況,促進病情好轉,與既往研究相符[13]。
綜上所述,信息-動機-行為護理模式和提高高齡高血壓患者疾病認知情況,控制血壓水平,提高生活質量和患者依從性,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促進病情好轉。但本研究所選樣本量較少,還需要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