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萍
【中圖分類號】? R5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巨氣管支氣管癥屬于臨床上極為罕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一般情況下該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氣管、支氣管的反復擴張,因為擴張原因出現反復的下呼吸道感染。癥狀則多表現為反復咳嗽、咯痰、氣促、心慌等。該病臨床少見,主要觀察到的病例為成人病例,且多數患者的年齡呈現較高情況,其的臨床診斷主要依靠胸肺CT、支氣管檢查,特征不明顯,缺乏特異性,臨床確診往往需要反復觀察影像圖。因此對于巨氣管支氣管癥。而本院于近日收治到一例新生兒巨氣管支氣管癥,現將其的診斷過程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患者林XX,性別男,新生兒。主訴:因“新生兒出生感染”,于2022年04月07日收治于我院新生兒病房?,F病史:生后即發(fā)現患兒額頭、頸及肩部可見圓形破損皮膚,無滲液,無發(fā)熱,無驚厥、尖叫,無氣促,經我科醫(yī)師會診后,擬“新生兒感染”收住入院。
床邊攝影X線表現:兩側胸廓基本無殊。兩肺紋理模糊欠清,兩肺門影稍增濃。兩側肺野內可見較多散在斑片點狀密度增高影,邊緣模糊欠清。氣管居中,右上縱隔影增寬(新生兒胸腺)。心臟形態(tài)欠滿意,大小及位置基本正常。兩側膈面欠清,位于第8后肋間水平,兩側肋膈角銳利。腹部:腹部腸腔內可見散在積氣,未見腸腔擴張影。兩側腹脂線模糊。
【診斷問題】
1.X線影像表現無典型特征
2.癥狀無特異性
【診斷目標】
1.明確疾病種類
2.分析預后
【診斷措施】
采用我院的美國GE公司LightSpeed VCT掃描,掃描參數為:120kV,100mA,掃描層厚5mm,重建層厚5mm,螺距0.984:1,矩陣512*512。取立臥位,頭部先進,吸氣從上之下,掃描范圍從肺尖至肺底部。然后使用CT配套的全自動軟件進行氣道定量測量,觀察患者的呼氣相與吸氣相數據,并導入軟件測量系統(tǒng),進行三維重建,獲取患者目標氣量以及相應的測量位置,讀取支氣管管腔面積(LA)、管壁面積(WA)、管壁百分比(WA%)、平均管壁厚度(T),另外通過所得數據計算患者的第三級支氣管相應的管壁容積(WV)、管腔容積(LV)。然后對患者進行增強掃描,8-18s后開始增強掃描,掃描結束后依據所得數據進行三維重建,然后測定肺小血管的截面積(CSA),并計算%CSA<5以及%CSA5-10數據,%CSA<5代表CSA<5mm2,%CSA5-10代表CSA5-10mm2,計算公式為CSA/肺截面面積。(我院無CT增強技術,下方案例也未有氣道重建圖片)
結合新生兒的臨床癥狀,分析疾病。
【分析】
巨氣管支氣管癥又稱Mounier-Kuhn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主要特征為氣管、主支氣管明顯擴張并反復出現下呼吸道感染。其病理表現為氣管、主支氣管管壁的彈力纖維和平滑肌組織萎縮、纖細等,該疾病最初由CZYHLARZ于1897年在尸檢中發(fā)現。
本次收診的新生兒患者,起初就觀察到存在感染,后確認為下呼吸道感染,X線影像學上表現如下列。
早期我們進行的X線表現,觀察到患兒的兩肺紋理模糊,兩肺門影稍增濃。兩側肺野內可見較多散在斑片點狀密度增高影,邊緣模糊欠清。一般來說兩肺散在滲出與多種疾病存在關聯,如肺氣腫、雙慢性支氣管炎等。但是考慮其為新生兒,同時其查體時多為正常,認為需要對其進行一步診斷。
而隨后因“腹腔積液”予以腹腔CT掃描,從而觀察到兩肺散在多發(fā)亮影,結合支氣管異常以及此前組織發(fā)育異??紤],排除相關疾病,首先考慮巨氣支氣管癥。
參考文獻:
[1] 侯曉紅,王玉萍,徐靜,等. 老年巨大氣管-支氣管癥患者合并重癥肺炎的護理[J]. 中華護理雜志,2019,54(12):1862-1864.
[2] 陳瑤. 1例巨大淋巴結增生癥繼發(fā)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病人行單肺移植的術后護理[J]. 全科護理,2021,19(7):1007-1008.
[3] 張奇瑾,陳起航,吳國庚. 巨大氣管支氣管癥的低劑量多層CT表現[J].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1,27(8):1603-1606.
[4] 楊天蕓,韓鋒鋒,宋琳,等. 氣管支氣管巨大癥臨床特征及影像學表現[J]. 國際呼吸雜志,2011,31(24):1873-1876.
[5] 徐曉莉,高燕莉,蔣濤,等. 巨氣管支氣管癥臨床及影像學特征分析[J]. 臨床放射學雜志,2021,40(3):461-464.
[6] 張堯堯,吳強,高山,等. 膿毒癥患者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肺泡巨噬細胞表型分析[J]. 中華全科醫(yī)學,2021,19(5):867-870.
[7] 金宇,程寧,李君蘭,等. 巨氣管支氣管癥1例并文獻復習[J]. 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7(2):247-251.
[8] 張偉,徐海,劉俊,等. 巨氣管支氣管癥CT表現——附2例報告及文獻復習[J]. 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6(10):1246-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