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倩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護理干預對心血管病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160例,通過隨機分組方法,分成對照組80例和觀察組8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采取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情緒狀態(tài)。結(jié)果:在護理前兩組焦慮、抑郁情緒指標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情緒評分(32.16±2.54)分、抑郁情緒評分(34.46±2.24)分,分別低于對照組的(41.34±3.66)分、(42.36±3.3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在心血管病患者的臨床護理當中,采用心理護理干預方法,能夠使患者的心理情緒得到明顯的改善,有利于疾病治療和身體康復,臨床效果非常理想。
關鍵詞:心理護理干預;心血管病;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14.2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具有慢性、長期性的特點,病情反復、遷延難愈,需要長時間堅持治療,因而在心理情緒上很容易發(fā)生不良改變,出現(xiàn)比較明顯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況有著不利的影響,也可能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下降,對患者身心健康和疾病治療都有不良影響[1]。所以,在對心血管病患者開展臨床護理的同時,除了關注疾病和癥狀之外,也要提高對患者心理情緒的重視,通過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幫助患者調(diào)節(jié)和保持良好心態(tài),進而促進疾病治療效果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選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160例,研究了心理護理干預對心血管病患者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160例,通過隨機分組方法,分成對照組80例和觀察組80例。對照組中性別男47例、性別女33例,年齡最小52歲、年齡最大83歲,平均(64.28±3.45)歲,病程最短1年、病程最長12年,平均(5.44±1.23)年;觀察組中性別男45例、性別女35例、年齡最小51歲、年齡最大82歲,平均(62.23±3.47)歲,病程最短2年、病程最長13年,平均(5.48±1.21)年。在上述各項指標中兩組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心血管病的診斷標準,均有明確的癥狀表現(xiàn),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有認知溝通障礙的患者,有原發(fā)性心理疾病或焦慮癥、抑郁癥的患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開展口頭性健康教育,監(jiān)測患者病情和體征,為患者提供各種用藥指導、飲食指導、生活行為指導等,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
1.2.2觀察組
觀察組采取心理護理干預。向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知識和治療方法,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認知,消除對疾病的陌生和恐懼,能夠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各項操作。針對患者不良情緒采取相關的心理干預措施,了解患者不良情緒原因,有目的性的進行疏導,使患者心情變好,保持良好心態(tài)。幫助患者糾正錯誤的日常行為,并向患者講解重要性,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與患者保持積極良好的溝通,取得患者的理解支持與信任,讓患者更愿意聽從醫(yī)護人員的指揮。采取多種放松療法,幫助患者放松身心,改善身心狀態(tài)。聯(lián)合患者家屬、朋友,共同為患者提供充足的心理支持,讓患者感受到關心愛護,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3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情緒狀態(tài)。心理情緒分別包括指標為焦慮、抑郁,分別用SAS量表、SDS量表評價,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心理情緒越差。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和計數(shù)資料分別用均數(shù)±標準差和數(shù)或率表示。采用T檢驗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2在心理情緒方面兩組護理前后的對比
在護理前兩組焦慮、抑郁情緒指標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情緒評分(32.16±2.54)分、抑郁情緒評分(34.46±2.24)分,分別低于對照組的(41.34±3.66)分、(42.36±3.34)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心血管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當中,一般都有較長的病程。而且很多患者對于該病認識較少,加上年齡增大,身體基礎疾病較多,健康狀況下降,因此很容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這些情緒的存在可能引起心理應激,導致身體調(diào)節(jié)功能下降,并且還會影響治療依從性和治療效果[2]。所以,在心血管病患者的護理中,要采取心理護理干預措施,通過對患者心理情緒的調(diào)節(jié),使患者達到和保持更好的身心狀態(tài),進而促進疾病治療效果的提升和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改善。在心理護理過程中,要與患者建立有效的溝通模式,對患者心理性格特點加以了解,保證心理干預的針對性[3]。通過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問題,采取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調(diào)節(jié)。幫助患者通過多種方式排解和舒緩不良情緒,改善心理狀態(tài),減輕心理應激反應,從而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在心血管病患者的臨床護理當中,采用心理護理干預方法,能夠使患者的心理情緒得到明顯的改善,有利于疾病治療和身體康復,臨床效果非常理想。
參考文獻:
[1]董艷麗,馬靜,劉雅彤,等.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zhì)量的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效果[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8,18(2):352-355.
[2]朱敏,唐思,易雪嬌,等.心理干預應用于心血管病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9,12(1):138-139.
[3]陶立群.心理護理干預用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臨床價值[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8,38(1):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