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媛
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癡呆患者開展延續(xù)性護理對其生活自理能力與心理狀況的影響。方法 將50例老年癡呆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選法分為參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與干預組(采用延續(xù)性護理),均組25例,所有患者均于2021.1-2021.12被我院收治,對比兩組生活自理能力與心理狀況。結果 護理前,兩組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SAS與SDS評分低于參照組,ADL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 老年癡呆患者開展延續(xù)性護理效果顯著,能夠極大程度改善其負面情緒,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延續(xù)性護理;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狀況;老年癡呆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老年癡呆在臨床中是以人格障礙、智力減退、記憶缺損為主要癥狀的一種常見慢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主要包括血管性癡呆與阿爾茨海默病。臨床目前尚未明確老年癡呆病因,僅僅知曉該病屬于進行性腦變性疾病,且無法根治。記憶力逐漸減退是癡呆的早期表現(xiàn),對最近發(fā)生過的事物與見過的人產(chǎn)生失憶現(xiàn)象,逐漸對新鮮事物喪失學習能力,語言交流能力降低,言不達意,單獨外出時極易走失,降低對事物的辨別與判斷能力。臨床對于老年癡呆患者主要以康復護理與對癥治治療為主。研究表明[1],對老年性癡呆患者開展延續(xù)性護理能夠極大程度提升其日常生活質量,幫助其改善預后,消除負面情緒。對此,本文旨在老年癡呆患者開展延續(xù)性護理對生活自理能力與心理狀況的影響進行探討,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
納入我院2021.1-2021.12收治的50例老年癡呆患者,按照隨機抽選法將其分為參照組與干預組,均組25例,參照組男女各11、14例,年齡60-85歲,平均(72.38±4.64)歲,病程1-5年,平均(3.14±0.17)年,年齡60-85歲,平均(72.33±4.47)歲,病程1-5年,平均(3.11±0.13)年。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樣本資料完整;(2)年齡60-85歲;(3)經(jīng)腦CT與腦電圖檢查被確診為老年癡呆[2];(4)可配合醫(yī)護人員開展各項治護工作,可與其進行基本的交流溝通。
排除標準:(1)因病情變化、死亡、失訪等原因導致研究中斷者;(2)合并肝腎或心肺等血管性疾病者;(3)合并惡性腫瘤者;(4)存在感染性疾病者。
1.2方法
參照組開展常規(guī)護理,其中包括心理疏導、安全指導、健康宣教、飲食護理、用藥指導等措施。
干預組除參照組所應用的常規(guī)護理,額外開展延續(xù)性護理,護理干預包括以下幾點:(1)個體化檔案的建立:結合患者家庭住址、聯(lián)系方式與姓名、性別等基本信息建立個人檔案,并結合患者個人信息與病情進展制定適宜的護理計劃。(2)組建護理團隊:納入責任心強、專業(yè)素養(yǎng)扎實、協(xié)調(diào)能力與溝通能力較好的護理人員組建延續(xù)性護理小組,在團隊建立后,對小組成員開展系統(tǒng)性的培訓,培訓內(nèi)容主要包括延續(xù)性護理流程、隨訪工作規(guī)范與流程、護理實施環(huán)節(jié)與意義等。(3)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當密切關注患者有無不良心理問題,掌握患者服藥、睡眠與進食情況。為能夠幫助患者重塑治療信心,對其行為應當予以肯定與鼓勵,促使其能夠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同時為家屬開設疾病相關的健康教育講座,普及相關護理措施,確保患者家屬能夠積極主動支持與配合護理工作的開展。(4)制定出院后的隨訪護理計劃:護理人員需對出院患者,每月進行1次家庭訪視與2-3次的電話隨訪,掌握患者病情進展與用藥情況、個人健康,對其錯誤的生活方式與用藥做出及時指導。(5)特殊患者的護理:對于情況特殊的患者,護理人員可適當延長隨訪護理時間,以細致和耐心的態(tài)度疏導患者及其照顧者的心理狀況,采用書畫、視頻、音樂等方式抒發(fā)其內(nèi)心不良情緒,同時為患者及其家屬介紹以往預后較為理想的案例,增加其治療信心。(6)康復訓練:護理人員可在隨訪過程中指導患者及其家屬開展邏輯思維訓練與記憶訓練、體能鍛煉等康復訓練方式,實際訓練強度以患者耐受程度為準,每周訓練3-5次,持續(xù)訓練3個月。
1.3觀察指標
(1)根據(jù)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3]及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4]評價兩組焦慮及抑郁程度,SAS評分標準為:輕度焦慮在50-59分;中度焦慮在60-69分;重度焦慮>69分。SDS評分標準為:存在抑郁癥狀:≥50分;輕度抑郁:50-59分;中度抑郁:60-69分;重度抑郁:≥70分。評分結果與護理效果呈負相關。
(2)根據(jù)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5]對比兩組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總分:100分,100分:患者無需要依賴他人;>60分:癥狀良,生活存在輕度障礙,基本操作可自理;60-41分:中度障礙,日常生活需要幫助;40-21分:存在重度障礙,明顯依賴他人;<20分:完全障礙,完全依賴他人。護理效果與評分均呈正態(tài)分布。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SAS與SDS評分對比
干預組SAS與SDS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ADL評分對比
干預組ADL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老年癡呆在臨床中屬于腦功能退化性疾病,具有進行性、難根治、不可逆等特點,隨著病情發(fā)展,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與認知功能會逐漸降低,甚至喪失。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因老年癡呆患者體能與智力逐漸衰退,無法長期住院治療,故對出院患者的延續(xù)性護理需求較高,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可提升其自理能力,消除負面情緒。
延續(xù)性護理護理是延伸至院外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確保患者在醫(yī)院以外的照護場所,同樣能夠獲得優(yōu)質的連續(xù)性護理服務。與此同時,延續(xù)性護理并未受出院限制,護理人員可通過院外指導與隨訪等干預,為患者及其家屬持續(xù)提供專業(yè)的護理指導,便于護理人員及時掌握患者病情變化,調(diào)整后續(xù)護理與治療方式[6]。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干預組SAS與SDS評分比參照組低,ADL評分比參照組高,P<0.05。進一步證實,在基于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開展延續(xù)性護理,能夠有助于提升老年癡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心理狀況。分析其原因在于,基于循證護理開展的隨訪護理能夠持續(xù)性為患者提供用藥護理與心理疏導,使患者能夠充分感受護理人員的重視與關愛,增加其治療信心;延續(xù)性護理的開展能夠幫助老年癡呆患者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減少或排除潛在的危險因素,并通過長期的康復鍛煉指導,提升其日常活動能力。
綜上所述,對老年癡呆患者實施延續(xù)性護理效果確切可行,在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的同時,可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凌慧芬,孫麗凱,楊劍霞. 基于老年綜合評估的延續(xù)護理方案在老年癡呆患者中的應用[J]. 護理學雜志,2018,33(12):76-79.
[2] 孫晶娜,傅榮,侯曉潔,等. 老年癡呆癥患者實施3+1整體康復護理模式效果的Meta分析[J]. 護理學雜志,2021,36(24):85-89.
[3] 劉翠,何鑫. 針對性護理對神經(jīng)內(nèi)科老年癡呆患者認知功能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的影響[J]. 貴州醫(yī)藥,2021,45(4):656-657.
[4] 姚素紅,潘雪紅,蔡敏慧. 敘事護理聯(lián)合整體護理對老年癡呆患者MMSE評分、精神狀態(tài)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9):3610-3613.
[5] 劉勵璇,江玉意,鄭惠芳,等. 基于奧馬哈系統(tǒng)的家庭-社區(qū)-醫(yī)院聯(lián)動護理在老年癡呆患者中的應用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5):2877-2880.
[6]霍仙娜,胡云霞,袁麗霞,等. 以家庭為基礎的心理護理對老年癡呆患者家庭復原力安全感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20,23(10):90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