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文旭
如何在中小學課堂上根據(jù)學生發(fā)展的共性和個性,積極落實“三環(huán)五學”的教學體系、并提高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呢?在下文中,筆者將會給予自己的一些貼合“三環(huán)五學”模式下的教學思考和具體實施案例,希望對從事中小學體育教育的同仁們有些許教學幫助。
在多年前的教育理念影響下,至今仍有老師和家長認為體育、美術、音樂這類非文化課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是無用的,全然不了解體育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性,局限地認為只有學好數(shù)、語、外、政、治、地、物、化、生才會在學生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會影響其一生,體育課只是可有可無的科目,甚至有的學校直接在初中課程表上取消了體育課這一科目,即使存在這一科目也常常被其他科目的老師所占用,堅持開設體育課的部分學校也很少在體育課上進行創(chuàng)新,采用多年沿襲下來的老套教學模式,或借用多年未更新的體育器材進行訓練,更有甚至直接用未接受過系統(tǒng)老師或其他科目的老師進行體育課的教學,如此學生的上課熱情可想而知。
顯然,在新時代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這種觀念沒有做到與時俱進。試想如果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每天只在各類文化課之間幾點一線的穿梭式學習,難免會產生疲憊感和逆反心理,這時,體育課的課程設定意義就浮出水面了;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文化課學業(yè)任務不重,在結束每日學習任務后尚有大量富余時間,如果將這段時間合理利用進體育課中,并由體育老師進行趣味化的課堂設計,一方面增強了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另一方面使學生能使學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對于初中生來說,體育課具有更現(xiàn)實的勞逸結合意義,在結束了比小學階段較為繁重的學習任務后,很多學生的身體得不到適當?shù)姆潘桑虼穗y以保證充足的專注力投身于文化課的學習中去,另一方面可以將學生在書本學習中的學習壓力得到釋放,更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一舉兩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得師生之間配合不當,教師一味地教學,導致學生只能采用被動接受的方式進行學習。
其次,從體育項目安排上看,至今仍有學校僅僅在上午期間增加跑操項目,日復一日的進行重復的跑操活動對尚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來說是趣味性是遠遠不足的。因此學校也應該積極配合體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積極引進先進的體育器材以服務于體育教學中。
“三環(huán)五學”即三個環(huán)節(jié)和五個教學階段,三個環(huán)節(jié)包含了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即準備環(huán)節(jié)、基本環(huán)節(jié)、結束環(huán)節(jié),五個教學階段,即獨立自學、交流互學、點撥助學、達標研學、反思悟學。
獨立自學能力在學生年齡越小的時期培養(yǎng)形成越好,養(yǎng)成這種學習自立模式將會對他們終身受益,也會輻射到他們的其他學科學習和生活上去,教師在培養(yǎng)此能力時需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以達到讓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各類問題的理想目標。當學生培養(yǎng)出獨立自學的能力后,不僅僅在體育課上學生可以獨自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也會同時培養(yǎng)出學生在生活中自理能力,以便學生養(yǎng)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達到“全面育人”的培養(yǎng)目標。
“團結就是力量”,在“交流互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設置“分層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因為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偏好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首先了解他們的這些身體特點,再根據(jù)學生個性進行分層劃分管理,最終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交流環(huán)節(jié)可以增進學生間的友誼,學生在哪怕僅僅一次的討論過程中各抒己見,闡發(fā)觀點,亦或是進行觀點上的碰撞都會對所討論內容印象深刻,對知識掌握得更加深刻透徹。
俗語說“點石成金”,意思是把看似平凡的東西經由點撥后變成佳物,運用到教學上更為恰當?shù)伢w現(xiàn)到了教師的引導性話語對學生成才的積極引導意義,因此教師在給予學生評價反饋時應該著中認識到評價的重要性,積極及時地反饋能夠引導學生朝著更好地明確需要整改的部分、明確努力的方向以便于學生更快速地發(fā)展進步,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這要求教師一定要運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最好定期給予學生的及時的評價。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不僅要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培養(yǎng)學生把理論知識積極運用在實際生活當中去,讓學生們愛上體育,享受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最終養(yǎng)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這種觀點運用到教學里就形成了“達標研學”的教育模式要求,有目標的學習更能讓學生明確學習的最終結果。好的標準能對學生的體育學習產生積極作用,學生接受到已完成且有趣味性的任務后,主觀意愿上更愿意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這個模式下使用“游戲式”的教學方法,可以將原本單調的體育教學活動轉變成為一場體育“游戲”式教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只是一味地接受學習而不思考,那學習到的就僅僅是表面的知識,而一味地自我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陷入困惑而變得愈加迷茫。因此在體育教育中也要設立學生的反思環(huán)節(jié),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上,只有教師一方給予學生評價,教師更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組內評價等多種新型評價模式。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觀察能力,學會在小組中積極展現(xiàn)自己,學會與組內其他同學進行更好地合作交流。
教師可以在開啟一個全新教育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提前向學生下達預習任務,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學生了解下一節(jié)課的課程內容,又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自學能力,教師在布置任務時盡量選取難度較小、安全易居家完成的,避免學生單獨進行體育活動時造成身體上的損傷。例如多安排行走類、站立完成的任務更適合中小學生年齡段的學生完成任務。設置的問題應該多以教學難點和重點為主,同學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也能熟悉問題,在課堂上教師公布答案后學生對教師所講內容的認識更為深刻了,這也達到了強化課題的教學目的。再例如在籃球課教學上,教師可在課前布置問題如:你最喜歡的籃球球星是誰?你最喜歡他的哪種投籃方式?請你在下節(jié)課上為同學們簡單還原出來他的經典籃球技巧;學生在整理問題答案的時候一方面了解了籃球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學會了簡單的籃球技巧,一舉兩得。
傳統(tǒng)模式下的體育教學往往以教師單方面的講述內容居多,隨著時代的更迭教師應該逐步培養(yǎng)成學生自主挖掘問題答案的能力,這就凸顯出“交流互學”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了,“交流互學”環(huán)節(jié)也可以解決學生在“獨立自學”環(huán)節(jié)因為缺乏溝通對象而無法完成的問題或任務,教師在分配任務時應該注意區(qū)分其與“獨立自學”作區(qū)分,多關注學生的交流協(xié)作能力,最好是按照喜好進行分配,比如部分同學都對籃球感興趣,部分同學對足球感興趣,教師可按照個人喜好將他們分為籃球組和足球組。在進行交流互學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教師應采用分層管理的教育理念進行劃分,例如可以布置給學生一個相同的任務進行討論并完成如何使“三人”只使用“四腿”共行,并盡可能地平均分配好各組的總體運動總能力;接收到任務后,學生們會討論選舉出哪些同學的肢體協(xié)調能力最強并安排其進入團隊的核心位置,在行走時應該采取齊喊口號的形式進行等。
學生在進行獨立自學和交流互學的時候即使已經解決了部分問題,但仍然會存在一些殘留問題,這時候教師可以采用“點撥”式教育方法給學生提供一些思路,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還有一種“點撥助學”的方式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使用的更為常見:例如教師在太極拳課上講解太極拳某動作時,教師可先以靜止姿態(tài)分解示范每個動作,再讓學生模擬示范進行學習。再例如教師可以對本節(jié)課所講內容進行“拋磚引玉”式提問:羽毛球與網球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呢?請你示范一下單人跳繩與雙人跳繩的動作區(qū)別。例如在跳遠環(huán)節(jié)完成情況欠佳的學生,教師可先令其進行基礎技能的訓練,比如先讓學生在心中想象青蛙跳躍的姿態(tài),在模仿青蛙跳躍的動作進行練習以此提高學生的彈跳能力。
“達標研學”的教學模式被普遍運用到體育教學中來,在中小學體育課堂上常常體現(xiàn)為教師設立某點為起點或終點,根據(jù)每節(jié)課布置的不同教學任務為活動主題,學生共同從起點出發(fā),以最先到達終點為勝利,使用該方法運用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去,可使學生更為明確起始點目標,對到達終點的決心和自信心增強,激發(fā)學生的勝利欲望從而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再比如可以根據(jù)不同體育項目進行評測打分,比如在進行羽毛球比賽時,教師可安排非比賽選手進行記錄,項目包含對打數(shù)量、對打姿勢是否標準進行記錄。體育課是一門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教師可令學生先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在給予選項的時候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設置,中小學階段的學生選擇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籃球則尤為合適,學生選擇過后,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選擇先進行理論講解,如果對所要進行的運動項目的基本理論掌握得不透徹,那么在運動中就極其容易受傷,教師在講解過后可為學生制定不同的體育學習計劃,設定一定的完成截止時間,例如期中或者期末之前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再明確這次體育考試的成績會列入到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中去,使得教師更為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傳統(tǒng)意義上的體育教學是由教師規(guī)定好統(tǒng)一的任務,所有同學都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該任務,這樣設置難免有部分同學被迫聯(lián)系自己不感興趣的體育項目,會削減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而這種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練習項目的方式,在教師發(fā)布任務要求后,學生不僅可以根據(jù)任務的截止日期有條不紊地安排任務進度,還可以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將興趣融入到學習當中去。
在體育教學中設置游戲環(huán)節(jié)更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考慮到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特點,他們對于“游戲式”教學會保持著更強烈的好奇心,將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轉變成一場體育“游戲”,例如在乒乓球課上,教師就可以舉辦一場小型的班級乒乓球比賽,將同學分為多組進行比賽,進球數(shù)最多的組即為勝利組,通過在一場競技比賽中明確乒乓球運動的真諦,不僅在比賽中培養(yǎng)了同學們的合作能力,體育教師需要謹記: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競技比賽的成績不能算作唯一的評價標準,這樣會使本場比賽未能獲勝的同學產生沮喪感,而是要多方面地考量學生,這樣做更能使其在保持學習熱情的同時學習到乒乓球運動的規(guī)范動作和得分技巧,寓教于樂。
反思悟學可以安排在每節(jié)課的末尾進行,例如在結束一類體育項目訓練前,教師可先發(fā)布本次活動的訓練內容,講解訓練動作,最后重點強調訓練評價方式,讓同學們觀察評價活動過程中評價對象的活動表現(xiàn),給予具體的活動項目考核重點,例如:完成時間、完成效率、動作是否標準等。待學生結束訓練后,教師不要直接給出評價,應讓學生首先回憶自身進行活動中需要改進的部分,并與同學進行交流;再對評價對象的完成評價進行分析給分,可以提問學生:這個動作做的是否標準?如果不標準應該如何調整改進?這樣做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另一方面也增進了團隊間的互動溝通能力,有利于營造同學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
綜上所述,經過筆者多次的教學實踐后,“三環(huán)五學”的教學模式在當前的中小學體育教學課堂還是十分適用的,合理運用“三環(huán)五學”的教學模式既有助于減輕教師的備課壓力,給予教師系統(tǒng)化的備課方案模式,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科學理性的學習模式并運用到各個學科當中去,作為新時代的中小學體育教師,我們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能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把將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學生為終身己任,望筆者以上的教學建議能為教育同仁提供些許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