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宗毅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杏林分院普外科 (福建 廈門 361000)
甲狀腺結節(jié)是由甲狀腺細胞局部異常增長而引起的病變,具有良惡性之分。相關研究報道,甲狀腺結節(jié)的惡變風險可達10%~23%[1]。對于發(fā)生惡變或對患者生活造成影響的甲狀腺結節(jié),臨床通常采用外科切除術進行治療。傳統(tǒng)甲狀腺切除術因其可完整切除甲狀腺腺體、促進甲狀腺功能恢復等優(yōu)勢成為臨床常用術式[2]。但該術式手術切口大,不僅影響美觀,會減弱免疫功能,而且術中易損傷喉返神經,增加患者罹患喉返神經麻痹等嚴重并發(fā)癥的風險,影響手術效果[3]。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經胸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被廣泛應用于治療甲狀腺結節(jié)患者中,其可彌補傳統(tǒng)甲狀腺切除術的不足,改善手術效果?;诖?,本研究探討經胸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結節(jié)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5例甲狀腺結節(jié)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2例)和試驗組(43例)。對照組男19例,女23例;年齡23~49歲,平均(36.78±11.45)歲;病程1~8年,平均(4.57±1.23)年。試驗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23~50歲,平均(36.64±11.19)歲;病程1~8年,平均(4.68±1.31)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參與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甲狀腺結節(jié)的相關診斷標準[4];均符合甲狀腺切除術指征;結節(jié)直徑<6 cm。排除標準:經病理活檢發(fā)現(xiàn)結節(jié)出現(xiàn)癌變;伴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既往有頸部手術治療史。
兩組均由同一組手術醫(yī)師實行手術,術后均常規(guī)予以藥物治療。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甲狀腺切除術:采用神經阻滯麻醉,麻醉起效后使患者處于平臥位,于頭頸部墊一軟枕使其向后仰;常規(guī)消毒、鋪巾后于胸鎖關節(jié)上方做一長5~7 cm 的弧形切口,沿此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并游離頸部皮瓣,皮瓣游離后繼而切開頸白線,此時應確保甲狀腺充分暴露于術者視野范圍內,然后全切腫塊;術后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試驗組予以經胸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采用氣管插管方式進行全身麻醉,并配置膨脹液(5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1 ml 腎上腺素);首先,置患者于仰臥位并分開其兩腿,術者站立于患者兩腿之間并在其乳溝區(qū)胸骨前正中注射膨脹液,繼而做一長約1.2 cm 的橫切口,深度達深筋膜層,再次經專用注水針由小切口向上擬皮下分離的皮下注射250~300 ml 膨脹液,用分離棒多次穿刺胸前壁皮下預分離范圍,擠出膨脹液后由切口置入套管及30°腔鏡,并充入CO2氣體建立手術空間;其次,在左右乳暈上邊緣分別做一長約10 mm 及5 mm 的弧形切口,并且在乳腺前皮下置入套管,用超聲刀分離頸闊肌的深面,向上分離達甲狀軟骨,兩側分離到胸鎖乳突肌外側,再用超聲刀切斷舌骨下肌群和頸白線,暴露甲狀腺,根據結節(jié)個數,確定具體切除范圍;當采用甲狀腺雙葉次全切除術時,先將左側甲狀腺切除后并取出,再切除右側甲狀腺,將1根剪有側孔的引流管從舌骨下肌層插入甲狀腺切面處,再將引流管從左側乳暈切口引出。
兩組均觀察至出院。
比較兩組手術一般情況、免疫功能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1)手術一般情況:記錄兩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住院時間。(2)免疫功能:分別于術前及術后第3天抽取患者5 ml 肘部空腹靜脈血,經離心處理后(以3 000 r/min 的離心速度離心5 min 后取上層清液)運用ELISA 法檢測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及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水平。(3)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觀察兩組繼發(fā)出血、喉返神經麻痹、低鈣抽搐、切口粘連及吞咽不適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試驗組切口長度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一般情況比較(±s)
住院時間(d)試驗組 43 1.01±0.27 21.75±5.99 79.34±23.28 5.01±1.31對照組 42 6.51±1.25 48.51±7.67 92.12±20.01 10.98±2.03 t 24.732 15.818 2.407 14.134 P<0.001 <0.001 0.019 <0.001組別 例數 切口長度(cm)術中出血量(ml)術后引流量(ml)
術前,兩組血清IgM、IgG 及IgA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3天,兩組血清IgM、IgG 及IgA 水平均低于術前,但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g/L,±s)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g/L,±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aP<0.05;IgM 為免疫球蛋白M,IgG為免疫球蛋白G,IgA 為免疫球蛋白A
IgM IgG IgA術前 術后組別 例數第3 天 術前 術后第3 天試驗組 43 1.12±0.15 1.01±0.13a 8.96±1.75 8.45±0.74a 1.24±0.17 1.23±0.21a對照組 42 1.14±0.17 0.94±0.07a 9.00±1.67 8.00±0.63a 1.25±0.19 1.10±0.19a t 0.578 3.031 0.173 3.224 0.259 3.977 P 0.565 0.003 0.863 0.002 0.796 <0.001第3 天 術前 術后
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甲狀腺結節(jié)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組織結構病變,該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被明確,通常認為與內分泌失調、缺碘等因素有關[5]。手術是治療甲狀腺結節(jié)患者的首選方式,傳統(tǒng)甲狀腺切除術通過在胸鎖關節(jié)上方做一長5~7 cm 的弧形切口以切除腺體,該術式雖療效確切,但切口較大對外在美觀影響較大,同時,術中發(fā)生喉返神經損傷的風險較高,致使手術效果不盡人意[6]。經胸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切口小、視野廣等優(yōu)勢,將其應用于甲狀腺結節(jié)患者的治療中可彌補傳統(tǒng)開放手術的不足。
喉返神經麻痹、低鈣抽搐、切口粘連、吞咽不適均為甲狀腺切除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其中,喉返神經麻痹多與術中損傷迷走神經有關;低鈣抽搐則與術中損傷甲狀旁腺而降低其調節(jié)鈣、磷代謝功能有關;此外,由于甲狀腺周圍分布著眾多的細小靜脈,術中誤傷細小靜脈則是引起術后繼發(fā)出血的主要原因[7-8]。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切口長度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少于對照組,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經胸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不僅可以改善手術一般情況,還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析原因:一方面,該手術切口較小,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小,而且在術中借助超聲刀進行手術,可起到止血作用,因此,出血量較開放手術更少,且利于加快術后恢復,縮短引流管留置時間[9];另一方面,術中術者可借助腔鏡擴大手術視野,從而能夠更加清晰且直觀地觀察到細小血管、神經及甲狀旁腺,因此,在切除結節(jié)時,可最大限度避免損傷以上組織,減輕對其的傷害,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此外,該手術對患者造成的應激反應小,從而可減少炎癥物質的釋放,降低術后傷口感染及切口粘連的發(fā)生風險[10]。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第3天,兩組血清IgM、IgG 及IgA 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試驗組下降幅度均小于對照組(P<0.05),說明經胸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更小。有研究表明,就有創(chuàng)操作而言,在一定范圍內,創(chuàng)傷越大,機體產生的應激反應越明顯,免疫功能損傷越嚴重[11]。就本研究而言,經胸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和開放手術均為有創(chuàng)方式,兩者均會對機體內環(huán)境造成一定影響,在此過程中,機體會通過釋放應激因子的方式以適應內環(huán)境的改變。但經胸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手術切口較傳統(tǒng)開放手術小,因此,機體產生的應激反應也會隨之下降,不僅對免疫功能造成的影響更小,也會加快術后免疫功能的恢復[12]。
綜上所述,經胸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治療甲狀腺結節(jié)患者可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加速康復進程,促進術后免疫功能建立,且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