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比亞·依布拉音 李慶兵
[摘 要] 目的:了解醫(yī)學本科教學現狀,分析探討醫(yī)學本科教學異同及存在問題,為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合理性建議。方法,問卷調查西南地區(qū)不同醫(yī)學院校醫(yī)學本科生,內容包括接受的教學模式、期望的教學模式、當前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改善意見等。結果:發(fā)放問卷405份,回收有效問卷366份。38.52%醫(yī)學生認為需要在教師層面做出改革,42.62%認為教材內容需改革,課程設置需改革占58.2%,實踐教學需改革為77.87%,70.77%認為應注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結論:多數學生更傾向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且在教師、教材、課程設置、個人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關鍵詞] 教學模式;醫(yī)學;本科;調查分析
[基金項目] 2021年度四川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中醫(yī)治則思維的醫(yī)學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理論的探索實踐研究”(GSSCU2021145);2020—2022年四川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TRPV4-p38MAPK通路探討踩蹺法抑制腰椎間盤突出癥大鼠疼痛敏化的作用機制”(81904314)
[作者簡介] 努爾比亞·依布拉音(2000—),女(維吾爾族),新疆阿克蘇人,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yī)學院2018級醫(yī)學影像技術專業(yè)本科生,研究方向為醫(yī)學影像技術;李慶兵(1985—),男,四川瀘州人,博士,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康復醫(yī)學中心講師,主要從事傳統康復治療技術基礎及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14-0056-04 [收稿日期] 2021-07-07
進入21世紀,高等教育已進入全面提高質量階段,我國自2015年發(fā)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2017年9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布,到2018年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啟動“雙一流”建設工程,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新紀元[1-3]。在“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新時代,提升本科教育質量,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流本科人才,促成高等教育質量“變軌超車”,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yī)學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指出,我國醫(yī)學教育存在人才培養(yǎng)結構亟須優(yōu)化、培養(yǎng)質量亟待提高、醫(yī)藥創(chuàng)新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5]。本文旨在討論不同高校醫(yī)學教學模式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改革性建議,以醫(yī)學院校優(yōu)化教學模式,重視醫(yī)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為全民健康貢獻教育力量。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西南地區(qū)(“985”“211”院校,“985”院校,“211”院校,普通高校)醫(yī)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通過發(fā)放自主設計的醫(yī)學院校本科教學模式改革電子調查問卷表,問卷共405份發(fā),回收有效問卷366份。采用描述性研究,問卷題型包括選擇題(單選題、多選題)。此次研究內容主要有:醫(yī)學本科生接受過的教學模式、希望接受的教學模式、當前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改善意見等方面。
(三)統計學方法
采用網頁版問卷星交叉統計,對有效調查問卷進行數據處理分析,以得出不同高校教學模式差異及相應的教育改革意見,計數資料采用[例(%)]形式表示。
二、結果
(一)多元化教學程度分析
在有效調查問卷中,列出了西南地區(qū)不同醫(yī)學院校在校本科生基本情況(見表1),超過24.86%的醫(yī)學生表示接受過8個及以上的教學方式;接受多元化教學程度方面,“985”“211”院校在教學模式以及學生認可度方面高于普通高校。
(二)學生希望高校開展的教學模式
為詳細了解學生對不同教學模式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問卷還涉及不同高校醫(yī)學生對多元化教學模式的需求(見表1)。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9.34%的學生表示接受過集體教學,其中僅有22.68%的醫(yī)學生表示希望學校繼續(xù)開展集體化教學。半數以上的學生對多元化教學模式給予相當的支持和肯定,并表示希望學校能夠開展小班化教學及以床旁教學等豐富的課堂、實踐相融合新型多元化教學模式。
(三)學生對當前教育模式改革需求的建議
調查結果顯示,在當前教育模式改革需求的問題上,認為需要在教師層面做出改革的醫(yī)學生占38.52%,需要在教材內容層面做出改革占42.62%,認為在課程設置層面改革是必要的占58.20%,認為需要在實踐教學層面做出改革占77.87%,認為應注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占70.77%。由此可見,多數學生更傾向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且在教師、教材、課程設置、個人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三、討論
(一)打破傳統教學,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元化教學模式
結果顯示,75.89%的學生認為教師授課方式單一,58.87%認為老師的教學與臨床聯系不緊密,也有部分學生認為教師缺乏授課經驗,臨床經驗不足是影響醫(yī)學生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針對以上問題,醫(yī)學生們提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多學科融合教學,從重視理論知識灌輸向重視能力培養(yǎng)的轉變,提高師資水平等相關建議。此外增加師生課堂互動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措施[6]。老師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聽課效率起到決定性作用,提前了解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嘗試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打破過時、單一的模式,采取新的模式激發(fā)學生醫(yī)學學習興趣,能有效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把握。
(二)淘汰滯后部分,翻新、精簡課本內容
在教材內容改革層面,有156人給出反饋和意見,其中64.10%的學生認為材料編寫缺乏生動性,67.31%學生認為教材基礎知識與臨床相脫節(jié),還有超過半數學生認為教材內容重點不突出,內容相對滯后,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教材編寫應以實際工作需要為標準,精簡教材內容,課本向臨床靠近。二是實現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有助于學生全面認識疾病從發(fā)生發(fā)展到轉歸的全過程。三是更新教材內容,淘汰偏深、偏多、滯后的部分[7]。
(三)優(yōu)化課程比重,改良考核要求,實行過程性、階段性考核
在課程設置層面,我國醫(yī)學院校尚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課程體系比重分配不均,在課程設置方面應在保證必要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增加專業(yè)課程比重。二是,考核方式單一、局限化,不能單一以理論考試結果當做評議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也應將臨床操作實踐作為高校培養(yǎng)和評價醫(yī)學生的主要指標之一。增加臨床技能操作過程性、階段性考核,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作為學校教育目標。三是,臨床教學僅限于課本,與實際臨床工作模式相背離,缺乏專業(yè)的臨床醫(yī)生參與課堂教學。
(四)開辦臨床技能強化課程,實行實習穿插式教學
目前我國醫(yī)學教育形式基本框架仍以傳統“基礎—臨床—實習”為主,老師講授,學生記憶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對知識點了解和熟悉不透徹[8]。轉變傳統醫(yī)學教學模式,讓醫(yī)學生自主動手操練,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如斷面解剖課程可利用PACS-RIS系統實現“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授課,學生分組分析、討論,與老師互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9]。此外還可實行預知見習,課前通知學生見習內容并做好自主學習;開辦臨床技能強化課程,在課中或課后安排當前課時的實踐操作,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調整實習時間,將實習穿插在課程當中,實時鍛煉和鞏固學生臨床知識的應用能力,不至于開始實習時對操作不熟悉或遺忘。
(五)增設社會、心理、服務方面教學,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拔
在學生能力培養(yǎng)方面,問卷結果顯示,主要矛盾在于高校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欠缺,缺乏特色通識教育,對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不夠重視等。針對以上問題各醫(yī)學類高??赏ㄟ^增設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科研相關課程,提升學生科研創(chuàng)作能力;實行導師負責制,本科生導師一對一的指導學生參與臨床科研課題和大創(chuàng)類項目,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增設社會、心理、服務方面的相關教學,關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將學生漸漸從課本拉到社會中學習鍛煉。培養(yǎng)醫(yī)學生奉獻、敬業(yè)、友愛精神,使其更好地與患者交流,減少醫(yī)患矛盾,創(chuàng)建和諧平等的醫(yī)患關系,促進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10]。
結語
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亟須培育出勇于承擔歷史重任和義務,深懷國際視野的創(chuàng)新型、應用型和復合型精英人才。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人才,在“以人為本”的教育新時代,應緊抓“一帶一路”教育國際化合作機遇,發(fā)掘國際教育資源,加強溝通合作,讓本科生走出去。高等本科教育的特色發(fā)展需要對學科進行選擇和組織,而一流學科發(fā)展需要高等本科教育牽引和助推,協同育人,建立師生共同體,優(yōu)化學科專業(yè)資源配置,構建一流本科一流學科環(huán)境,促進二者共生共榮,互動發(fā)展[11]。摒棄傳統低效能教學方式,向多元化教學模式轉變是醫(yī)學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更是醫(yī)學院校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醫(yī)學生的關鍵。針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分析,各高校應采取積極改革措施,從學校制度,教師、教材、課程設置,師資能力培養(yǎng)等方面做出必要性的改革。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案,實現小班化教學、床旁教學、多媒體與互動式教學、小組討論、PBL、CBL、TBL、技能培訓等不同教學模式有效結合[12]。形成多元化高效能教學模式,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以概念滲透、理論灌輸、實踐結合”為特點的醫(yī)學本科教學模式。
(作者貢獻聲明:努爾比亞·依布拉音,李慶兵:問卷調查設計、資料發(fā)放及收集、統計分析、論文撰寫;李慶兵:論文指導和修改)
參考文獻
[1]胡濤,陳平,王曉川,等.“雙一流”背景下綜合性大學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以鄭州大學為例[J].大學教育,2021(1):27-29.
[2]國務院關于印發(fā)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fā)〔2015〕64號)[A/OL].(2015-11-05)[2021-01-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3]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關于印發(fā)《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教研〔2017〕2號)[A/OL].(2017-01-24)[2021-01-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
[4]葉前林,翟亞超,岳中心.重塑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基于美國常春藤大學案例剖析[J].中國高??萍迹?020(7):52-56.
[5]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加快醫(yī)學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指導意見》[J].考試與招生,2020(10):5.
[6]馬輝.新時期醫(yī)學教育教學模式探討[J].教師,2018(23):97-98.
[7]盧振威,張慧宇,高劍波,等.現代醫(yī)學影像學教學新模式的探討與思考[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14):2-4.
[8]朱敏,胡嘉航,涂小宇,等.國外醫(yī)學教育模式對我國醫(yī)學教育改革的啟示[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4(3):146-147.
[9]寧厚法,張鳳蓮,龍金鳳,等.PACS-RIS系統在《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9,33(2):253-255.
[10]周欣,劉祖德,董宇啟,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醫(yī)學臨床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9,37(23):59-61.
[11]王帆,胡光琴,陳菲菲,李俊英,李萍.一流本科與一流學科協同發(fā)展的思考[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2(S1):1-5.
[12]祁禎楠,董愛梅,韓曉寧,等.本科生階段全科醫(yī)學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9,22(7):839-842.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Medical Teaching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Nuerbiya Yibulayina, LI Qing-bingb
(a. West China Medical School, b. Center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s well as existing problems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provid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l.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medical undergraduates in different medical colleges in southwest China. The contents of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 the accepted teaching model, the expected teaching model,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Results: A total of 405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36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38.52% of medical students believe that the reform should be conduct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42.62% believe that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needs to be reformed, 58.2% believe that the curriculum setting needs to be reformed, 77.87% believe that the practice teaching needs to be reformed, and 70.77% believe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Conclusion: Most students prefer the teaching model that can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conduct reform in the aspects of the teachers,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he ability training, etc.
Key words: teaching model; medicine; undergraduat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