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潔
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護理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子宮頸癌是一種發(fā)生于宮頸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其病因主要與人乳頭狀病毒(HPV)的感染有關,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陰部流血,小腹時常疼痛等癥狀,如不及時治療,可嚴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且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與死亡率[1]。淋巴結轉移是腫瘤常見的一種轉移方式,主要指受到浸潤的腫瘤細胞通過淋巴血管壁后,隨著組織液的流動而到達淋巴結節(jié),進而以此為中心進行持續(xù)的生長發(fā)育,而盆腔淋巴結轉移是子宮頸癌的其中一種轉移途徑,屬于子宮頸癌的一種復發(fā)危險因素,具有一定風險,宮頸癌篩查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篩查手段,通過宮頸癌篩查可及時發(fā)現癌前病變,并在非癌時期進行及早診治,從而預防、阻止癌變的發(fā)生。同時,提高婦女對病癥的正確認知并做好預防措施,對宮頸疾病及早發(fā)現、及早診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子宮頸癌患者盆腔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因素及預防措施,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收集2018 年5 月—2020 年6 月于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護理學院婦科就診的100 例子宮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其是否有淋巴結轉移將其分為淋巴結轉移48例與無淋巴結轉移52 例,具體資料信息詳見表1。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此研究。診斷標準:兩組患者參照《子宮頸癌綜合防治基本實踐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心、肝、腎重要等器官功能均正常,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等。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合并嚴重的免疫系統(tǒng)、造血系統(tǒng)性疾病,依從性較差或無法接受本項研究等。
對兩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主要包括年齡、疾病類型、臨床分期、腫瘤直徑、病灶類型、浸潤深度、分化程度、是否累及陰道、子宮下段等。統(tǒng)計并比較納入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并進行單因素分析,并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采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獨立危險因素。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獨立危險因素的篩選使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淋巴結轉移的子宮頸癌患者中腫瘤直徑≥2 cm、臨床分期為ⅡB、浸潤深度≥1/2 全層、分化程度為中低分化、脈管浸潤、切緣陰性、宮旁浸潤、累及陰道及子宮下段的比例高于腫瘤直徑<2 cm、臨床分期為ⅠA、浸潤深度<1/2全層、分化程度為高分化、非脈管浸潤、非切緣陰性、非宮旁浸潤、未累及陰道及子宮下段的無淋巴結轉移子宮頸癌患者比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子宮頸癌患者盆腔淋巴結轉移的單因素分析 例(%)
以認知程度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腫瘤直徑≥2 cm、臨床分期為ⅡB、浸潤深度≥1/2全層、分化程度為中低分化、脈管浸潤、切緣陰性、宮旁浸潤、累及陰道及的累及子宮下段均為影響子宮頸癌患者盆腔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1.684、1.709、1.900、1.863、1.933、2.036、2.012、1.775、1.732,P<0.05),見表2。
表2 影響子宮頸癌患者盆腔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分析
宮頸癌盆腔淋巴結轉移是指癌細胞已經侵入患者宮頸及盆腔器官周圍的淋巴器官,從而導致淋巴管受到破壞,癌細胞趁虛而入并進入到淋巴管,隨淋巴液在其他有淋巴管的部位形成的病灶,隨后患者可出現陰道出血、流液、腰痛、肛門墜脹感、血尿、浮腫等明顯癥狀,同時可并發(fā)淋巴結腫大等情況。在女性惡性腫瘤中位居首位,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逐漸趨于年輕化。根據每個人的病情嚴重程度及耐受程度的不同,出現的癥狀可能有一定差別。一旦發(fā)生宮頸癌盆腔淋巴結轉移,一般需通過手術進行腫瘤的大面積性切除,之后通過放化療等方式對癌細胞進行有效控制,總體治療難度較大,且存活率明顯低于無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故進行早期預防尤為重要,通過早發(fā)現、早治療,同時患者進行日常的精心護理進而可使得身體狀況得到較明顯的改善[4]。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于宮頸癌的防治已有一定認知,同時逐漸增加的保健工作的開展,使得越來越多的早期宮頸癌患者被發(fā)現。對于早期應對措施,首先,需加強宣傳教育,為患者及其家屬普及子宮頸癌的相關防治知識,需了解宮頸癌盆腔淋巴結轉移要注意哪些問題,進而盡量避免,通過積極開展預防宮頸癌的工作,使其了解引起宮頸癌的多種誘發(fā)因素,及時消除患者恐懼等心理,同時做好對患者的身體檢查,定期組織體檢及早發(fā)現病變,可通過宮頸癌篩查進行病癥的排除。其主要包括定期婦科檢查、宮頸薄層液基細胞檢查(TCT)、陰道HPV等。如必要,可通過陰道鏡、宮頸活檢進行排除性檢查。同時,叮囑患者保持健康的性生活方式及良好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盡量避免大量吸煙飲酒等,加強身體鍛煉。注意關注子宮及卵巢的健康,若患宮頸疾病,需盡早接受治療,以防止宮頸發(fā)生病變。另外,可通過接受宮頸癌疫苗的注射進行預防。同時,需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緒面對疾病,多注意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并積極配合醫(yī)師的治療方案。
宮頸癌盆腔淋巴結轉移在臨床上屬于一種較難治愈的婦科疾病,給患者造成的危害是極大的,如果該疾病發(fā)現早并得到及時治療,且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精心護理,可使身體狀況得到較好改善。臨床上采用的中西醫(yī)結合保守治療等方法,可有效地把疾病病情控制住,同時還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該疾病要求患者在飲食方面更要注意,平時多吃些含堿性、優(yōu)質蛋白等的食物會對病情有好處,可有效補充體內所需的營養(yǎng)和能量。避免食用過多酸性食物、油膩食物等,由于酸性物質在機體內過多積壓,就會給患者機體內的腫瘤提供生長環(huán)境,從而影響正常腸胃消化,使疾病病情加重。平時還需要多注意個人的清潔衛(wèi)生,勤換內褲,洗后及時放至太陽下暴曬消毒。同時,需注意要戒酒戒煙,因為香煙和酒都屬于酸性物質,如果不戒煙戒酒的話,就會使疾病病情更加惡化。心理方面,建議患者保持積極良好的情緒面對疾病,積極配合醫(yī)生接受治療,可同時食用番茄、紅蘿卜、紅薯等食物,并且保證充足的睡眠,可對病情緩解起到很大的幫助。平時可多注意觀察身體的變化情況,出現問題及時溝通,避免病情加重。
宮頸癌是婦產科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該病的病因主要為HPV感染,其中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可通過整合進入機體細胞基因組中,進而引發(fā)子宮頸上皮細胞突變,嚴重者可發(fā)生惡性轉化,病毒感染、不健康性行為、分娩次數、營養(yǎng)不良、吸煙喝酒等因素均可誘發(fā)病癥,若不及時治療,會對子宮頸癌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5]。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對宮頸癌進行及早發(fā)現、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可有效降低疾病發(fā)病率。本研究通過分析100例于婦科就診的子宮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探討盆腔淋巴結轉移對子宮頸癌變程度的影響,并對其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本研究發(fā)現,盆腔淋巴結轉移的子宮頸癌患者中腫瘤直徑≥2 cm、臨床分期為ⅡB、浸潤深度≥1/2 全層、分化程度為高分化、脈管浸潤、切緣陰性、宮旁浸潤、累及陰道及累及子宮下段的比例高于腫瘤直徑<2 cm、臨床分期為ⅠA、浸潤深度<1/2全層、分化程度為中低分化、非脈管浸潤、非切緣陰性、非宮旁浸潤、未累及陰道及子宮下段的子宮頸癌患者比例,此結果與余慧等[6]的研究相符。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宮頸癌常見的轉移途徑主要有直接蔓延與淋巴轉移的方式。直接蔓延是指癌細胞局部浸潤,向鄰近的器官及組織擴散,向下累及到陰道壁,向上由子宮頸管累及到宮腔,癌灶向兩側擴散,可累及到主韌帶和子宮頸旁的組織,而淋巴轉移主要指癌灶局部浸潤后侵入淋巴管,隨淋巴液引流進入局部的淋巴結,在淋巴管內擴散,其途徑主要與原發(fā)腫瘤的位置及大小有關,腫瘤直徑較大者可促進癌細胞向子宮頸深部持續(xù)蔓延浸潤,即腫瘤浸潤深度增加,進而加速盆腔淋巴結轉移進程,與患者預后呈負相關,可降低患者的生存率[7]。對于分化程度不同的子宮頸癌患者,分化程度越低宮頸癌細胞形態(tài)結構越差,與正常結構差異越大,其惡性程度越高,進而發(fā)生盆腔淋巴轉移的幾率越高。而相比無脈管浸潤的患者,脈管浸潤者的癌細胞可沿脈管轉移,同時沿陰道、宮頸管、宮旁直接蔓延,也可通過淋巴道直接轉移[8]。累及陰道及累及子宮下段者是癌細胞擴散的一種表現,可對患者陰道造成累積,與盆腔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因此,本研究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直徑≥2 cm、臨床分期為ⅡB、浸潤深度≥1/2 全層、分化程度為中低分化、脈管浸潤、切緣陰性、宮旁浸潤、累及陰道及的累及子宮下段均為影響子宮頸癌患者盆腔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腫瘤直徑≥2 cm、臨床分期為ⅡB、浸潤深度≥1/2 全層、分化程度為中低分化、脈管浸潤、切緣陰性、宮旁浸潤、累及陰道及子宮下段均為影響子宮頸癌患者盆腔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影響較大的是腫瘤直徑,其次是不同的臨床分期、分化程度等,應積極普及并使其做好預防措施,重點關注患者臨床檢查的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從而降低子宮頸癌患者盆腔淋巴結轉移的幾率,提高后續(xù)治療效果,但本研究由于樣本量少,因此需擴大樣本量對子宮頸癌盆腔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并進行深入研究。